作者 | 茶客987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今天是一个值得记录的日子,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怀着复杂的心情,终于把收藏了多年的连环画陆续上架了。

年近花甲的我与连环画的情结,缠绵了40多年。年少家贫,小时候看过的小画书(当地人的俗语)有印象的是一本破得不能再破的《马兰花》,是邻家兄长们传阅的,还是繁体字,我也认不了几个,囫囵地看个大概。

70年代的时候,我们公社所在地在周边几个公社里算是最大的,南北走向的津浦线穿镇而过。把集镇分成两半,路东是政府办事机构所在,路西是商业中心,有药店、新华书店、修车的铺子。

比较特殊的是,它有一个小火车站,据说在解放以前就有了。每天有那么几班慢车停靠,也是乡人去县城或者其它大城市的交通枢纽。

在火车站西面的台阶下,有一个小画书的摊子,一分钱看一本。

一年冬天,父亲用自行车带上我,我捎上捡来的破烂(废铜、羽毛)去换钱,在铁路东的废品收购站换了1块多钱,我告诉父亲,我要去看小画书,让父亲办完事后,再把我捎回去。第一次堂堂正正地取下一本,坐在台阶上津津有味地看,直到父亲把我叫走。

80年代初,在我遭受挫折时,断断续续看的电视剧《排球女将》给予了我鼓舞与激励,后来,我买了2本影视版的《排球女将》连环画。

到了90年代中,孩子有5~6岁了、喜欢认字,我所住的筒子楼群旁有个小商场,室内门口的角落有一个旧书摊。闲暇的时候,我会带孩子去逛逛,见孩子喜欢,就买几本,渐渐地我也重燃热情。老板让我们父子俩到其租住的、并不远的同样的筒子楼里挑选,共去过2次,当然,选择什么,则更多是我的主意。

我从1988年开始集邮,93年后因市场不那么红火而淡了下来。连环画,作为收藏品,其收藏属性和邮票一样,简言之,就是珍稀程度,无外乎品相、题材、名家、成套(系列)等。

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印刷品收藏,文革总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因为它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文革邮票的一飞冲天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后来孩子逐渐长大,被其它新奇的玩意、比如电子游戏等吸引了,我也因工作原因,到了2000年基本停止收集连环画了,因为只是玩玩而已,也没太当回事,大约收集了有1000册,放在家中书橱里。

孩子成人后,对此没有兴趣。我曾见过一批(大约有上百套)保存精美的早期明信片,据熟悉的书贩子告知,源自于一位离世的老教授。我想:如果老人活着的话,将会是如何的痛心疾首?随着自己年岁渐长,我决定趁自己清醒的时候亲自处理。

一则可让家人在闲暇之余弄点事情做,二来也可以收回点成本,三则可以为曾经的心爱之物托付给珍惜的人,哪怕是转售的商人,而不至于被弃之如敝履。

主意打定,征得孩子同意后,从2019年开始,在孔网上摆了书摊,出售邮票、连环画、书刊和明信片,这曾是我向往的、恬淡的晚年生活的一部分。从今年8月下旬开始,我把藏在最后的一批连环画拍照、上传,直到今天完毕,算是给自己的连环画情结画了个句号

虽有不舍,但都将是过往云烟,就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