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善知识,大家好!我是神话居士,我们继续介绍《憨山老人自叙年谱实录》中的故事。上集讲到在万历十二年时,李太后让瑞庵和尚去寻找憨山大师,要报答他的祈嗣之恩,却被憨山委婉拒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憨山年谱实录》中写道:“公覆报,圣意不已,寻卜地建寺于西山,随遣内使至,期以必往。予竟谢不就,中使回,报以居山坚卧之志,圣意怜之。问无房舍,即发三千金,仍遣前使送至,以修庵居。及至,予力止之曰:我茅屋数椽,有余乐矣,何用多为,乃不受。使者强之,不敢覆命。予曰:古人有矫诏济饥之事,今山东岁凶,何不广圣慈于饥民乎?乃令僧领来使,遍散各府之僧道、孤老、狱囚,各取所司印册缴报。圣情大悦,感叹不已。”

瑞庵和尚回到京城复命之后,李太后就更加敬重憨山的品德了。从她的心理来说,无论如何还是想报答憨山大师的。于是,她就命人就在北京的西山找了一处好地方,修建了一所寺院。这次没有派瑞庵和尚,而是派了一名心腹太监叫做张本,来到了崂山,让张本代表自己亲自邀请憨山大师,希望他能回北京西山去当住持。

但这次邀请,仍然被憨山婉言谢绝了,太监张本回到京城后,把自己在崂山的所见所闻,向李太后作了详细汇报。当他介绍到憨山大师意志坚强,精进苦修,住的是简陋茅篷,吃的是野菜和粗粮时,李太后深受感动。她立刻就从“内帑银”中拿出三千两,仍然派太监张本前去赏赐给憨山,让憨山重新修建一下观音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当张本带着银两,再一次来到崂山,要给憨山修建住房时,这次的结果仍然是被拒绝。憨山大师说:我有这几间茅屋居住,就已经很快乐了。哪里还需要更多呢?于是他一文钱也不接受。这下可把太监张本犯难了,因为他这次是受了太后的严旨,务必要给憨山建房子,否则回去是难以交差的。憨山大师一看,这样下去也不行,与其让这名太监个人为难,还不如把它变成一件好事。因为山东这一年,有些地方的粮食欠收,发生饥荒的灾民很多。于是憨山就对张本说道:这样吧,张大人,古人经常有矫诏救济灾民之事,今年山东有饥荒,我们为何不能广布圣母慈心,而把这笔银子用来赈济那些饥饿百姓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本一听,也就只好勉强同意了,因为他好歹是把李太后赏赐的银子,给到憨山手里了,不管他怎么花出去,自己回去也可以交代了。于是憨山立刻请人着手办理,把银两分发给附近州县的僧人道士,和孤寡老人、狱囚等等。憨山大师办事很认真,在分发银两的时候,账目记得清清楚楚,所有领到银两的地方,都有该地官员的签字和印章,手续很齐全。

事情办完后,憨山让太监张本带着这个账本,回北京去向李太后复命了。李太后看完之后既感动又感叹,她感动的是憨山大师做好事,还要以自己的名义花钱,让老百姓念着皇家的好。感叹的是憨山他自己住的仍然是破茅棚,却要拿钱去救济灾民,这分明就是一副菩萨心肠啊!

从以上年谱记载来看,憨山大师明心见性,早已将身外之物放下,他的快乐就是精进修行和慈悲助人。然而正是因为憨山悲天悯人,他的一个严谨行为,就是记录的那个小小账本,到了后文救了憨山一条命。这些都是后话,我们暂且不表。

接着来到万历十三年,也就是1585乙酉年,憨山大师四十岁了。由于朝廷使者的几次来访,再加上赈济灾民的事情。本来想清净隐修的憨山,不知不觉中又出了名。当地的官员和老百姓,都听说在崂山上面,住着一位受朝廷青睐的高僧大德。于是人们纷纷前来探望,憨山则随缘说法,引导众人信仰佛教。

在山东即墨这一带,其实是民间宗教“罗教”的发源地。这个罗教的教主,名字叫罗清,字梦鸿,号无为,是明代的一个宗教家,他比憨山早出生大约100年,后世的门徒称他“无为老祖”。罗清以前当过军人,学习过净土宗和禅宗,他结合了老庄思想与儒家思想,自己创立这种新的教义。后世的斋教、真空教、包括青帮、一贯道等,都与这个罗教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按照佛教的理论来说,罗教属于外道。而当时山东一带的老百姓,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佛法。所以佛教徒很少,他们不是信仰罗教,就是信仰道教。现在崂山出了一个憨山大师,自然吸引了百姓注意。山下有一户黄姓大家族,其中有许多人也开始信奉佛法,他们拜憨山为师。其他百姓在黄家的影响下,也纷纷归依佛教,甚至罗教内部一些成员,也都被憨山吸引过去了,憨山在山东的弘法事业,取得了很大进展。

《年谱》写道:“予四十岁。东人从来不知僧,予居山中,则黄氏族最大,诸子渐渐亲近。方今所云外道罗清者,乃山下之城阳人,外道生长地,故其道遍行东方,绝不知有三宝。予居此摄化,久之,凡为彼师长者,率徒众来归,自此始知有佛法,乃予开创之始也。”

接着来到万历十四年,也就是1586丙戌年,憨山大师四十一岁了。李太后三次要报答憨山,都没有完成心愿。但是李太后对憨山的德行却更加敬重了,她决定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来打动憨山,这件事情就是赠送《大藏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明朝初年的时候,朝廷曾经刻印过《大藏经》,但是佛教界的很多著作,当时却没有收录其中。到了万历年间,虔诚的李太后下了一道懿旨,选编了一批著作补充进《大藏经》,刻版印刷,颁布天下。刻印经典在古代来说,是一件盛大而隆重的事情。

当时一共印了十五部,首批四部先颁发给四座名山,它们分别是东海的崂山、南海的普陀山、西蜀的峨眉山、晋北的芦芽山。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李太后对憨山大师是十分重视的,因为在当时的崂山之上,连一座像样的寺庙都没有。能够获得《大藏经》,只是因为憨山大师住在那里。

不仅如此,四部《大藏经》在送出时,也有个先后次序,李太后让太监张本,首先去崂山送给憨山大师。这些佛经都是木版印刷的,有三藏十二部,经卷是很多的,一般的寺院都要修建一个专门“藏经阁”,才能用来安奉。

但当张本带着人马车辆,把这些经书送到崂山时,憨山本人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他的那间小茅篷,住人都有些勉强,又哪里能放得下这么多经书呢?事情来得太突然,在没有办法之下,钦差大人太监张本,就只好通知了山东当地的抚台等官吏,临时找了一个地方,先把经书供奉起来。随后张本向憨山宣读了李太后的懿旨,并且让他去北京谢恩。憨山大师面对这种突然“情况”,这次可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拒绝了。因为太后前面赏赐的银两可以不要,北京住持的名位也可以不当,但是这部新刻印的《大藏经》,代表的是佛法,这可是不能不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憨山就只好坐着张本太监的车队,来到了北京城。当面去见李太后和万历皇帝,感谢朝廷赠送佛经的恩德。而李太后这次,也终于见到了她仰慕已久的憨山大师,自然非常高兴。当她了解到憨山还没有寺庙,无法安奉《大藏经》时,就立刻带头捐赠。并且发动了后宫的嫔妃们,每个人布施了不少银两,凑了一大笔钱交给憨山,让他带回崂山去修建寺院,并且赐名为“海印寺”。

《年谱》写道:“予四十一岁。是年颁藏经。先,国初刻藏,有此方述撰诸经未入藏者,今上圣母命入刻之。完,皇上敕颁十五藏,散施天下名山。首以四部置四边境,东海牢山,南海普陀,西蜀峨眉,北属芦芽。时圣母以台山因缘,且数数诏予不至,赐亦不受,乃以藏经一部首送东海。初未知也,及至,空山无可安顿,蒙抚台行所在有司供奉之。”

“予见有敕命,乃诣京谢恩。比蒙慈命,合宫眷各出布施,修寺安供,请命名曰海印寺。予在京,适闻达观禅师访予于海上,即走归,兼程追之。及至山下,值师出山,寻即同回,盘桓两旬。赠予诗,有‘闲来居海上,名误落山东’之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憨山大师正在北京时,得到一个消息,就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真可大师,恰好专程去崂山拜访他。于是他就拜辞皇上和太后,开始返回山东。后来紫柏真可成了憨山的最好朋友之一,可谓是患难生死之交。我们下集会详细介绍紫柏真可的生平,今天就聊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