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认识了几个新朋友,其中一个新朋友说她在网上学古琴,因知道我弹琴,问我调弦的事。

古琴调弦的方法说简单,非常简单,一页纸、几分钟就能说清楚。

但如果要聊到调弦背后的东西,那。。。几本书,几年都不够聊。

我也是略知皮毛,而且也只了解和古琴有关的部分,其他的乐器并不了解,现代的和国外的更是不了解。

先解决眼前的问题,介绍一下现代调弦的几种方法。

调弦入弄 旋相为宫

古琴有三种音色:散音、按音和泛音。

古琴调弦,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调弦入弄】。

其方法有好几种:泛音调弦、按音+散音调弦、散音调弦、三种音色相结合调弦。

现在,不管哪种调弦方式,一般都是以七弦为标准弦,也就是以七弦的音高作为标准音高。

1.泛音调弦。

用七弦的七徽,应四弦的九徽。

用七弦的九徽,应五弦的十徽。

用四弦的九徽,应六弦的十徽。

用六弦的七徽,应三弦的九徽。

用五弦的七徽,应二弦的九徽。

用四弦的七徽,应一弦的九徽。

经过上面6步,调弦就完成了,比较简单。

2.散音调弦。

直接用耳朵听,从一弦至七弦,用简谱唱:56(56低八度)1 2 3 5 6。

散音调弦的精准度会稍差一点,但非常简单易用。

我见过音感好的人,一唱5612356就能把弦调准。

3.按音调弦。

1.七弦散音,应四弦九徽按音。

2.六弦散音,应四弦十徽按音。

3.五弦散音,应三弦十徽八分按音。

4.四弦散音,应二弦十徽按音。

5.三弦散音,应一弦十徽按音。

6.二弦七徽按音,应七弦散音。

7.一弦七徽按音,应六弦散音。

8.七弦九徽按音,应五弦散音。

9.六弦十徽按音,应三弦散音。

10.五弦十徽按音,应二弦散音。

我自己是觉得按音调弦有点麻烦,所以一般是先用散音初调,然后用泛音精调,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朋友就问了:为什么以七弦为标准弦?

古时候是以宫弦为标准弦,先调宫弦,然后由宫弦调其他四弦。

以七弦为标准弦,是现在调弦的习惯,其原因我个人浅见如下:

一是现在多用钢丝弦,以前用的是蚕丝弦。钢弦本身就比丝弦的音色要高、要亮。

二是七弦最细,音最高,当然也更容易断,如果先调其他的弦,七弦可能会断。

三是现在弹琴多女性,而琴原本是男性的乐器,女性力弱,弦太紧,按不下弦,手会疼,不利于学琴和弹琴。

尽管如此,但也不是说一定要以七弦为标准弦。

我可以先调五弦——以五弦为标准弦吗?

当然可以。

五声十二律是中国传统乐律的基本,也叫五正声和十二正律,

五正声是:宫、商、角、徵、羽。

古琴在五声的基础上再加2个变声:变徵和变羽,一共七根弦,对应七声:变徵、变羽、宫、商、角、徵、羽。

十二正律分别是:黄钟,太族,姑洗,蕤宾,夷则,亡射。林钟,南吕,应钟,大吕,夹钟,中吕。

古琴除了十二正律以外,还有和自身特点有关的其他律。

五声中,宫为首,为君。

十二律中,黄钟为首,为君。

如果是黄钟律,则是以三弦为宫:

一弦对应变徵;二弦对应变羽;三弦对应宫;四弦对应商;五弦对应角;六弦对应徵;七弦对应羽。

琴的七根弦都可以作为宫声,十二律也可以轮流作为宫音,叫旋相为宫,也叫还相为宫。

《礼记·礼运》记载:“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

不管是七弦,还是三弦,标准弦的音高到底是多少频率?440赫兹?

我也不知道。

每一床琴的性格不同,弹琴的人也不同,所以一般以能按下七弦并且能走弦而手不疼为适,不追求理论上的统一标准音高。

赫兹是西方音乐的频率单位。每秒钟振动(或振荡、波动)一次为1赫兹。

中国传统的音频单位叫律,是一门博大而精深的学问,感兴趣的朋友看下文,我搬运了一些乐律的知识,分享一些自己的浅见,相互学习探讨。

中国传统的乐律非常久远,早到7800~9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出土于中国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早到伏羲制琴,黄帝造律,相关的书籍和内容非常之多之广,但专门成书的并不多,都是散落在经史子籍里面,从《易经》到《四库全书》、从《史记》到《九章算术》都能找到相关的记载。因为中国的乐律是全科,不是专科,它总是和天文历法、河图洛书、易经八卦、治国理政、诗词歌赋等合在一起。

一、气生声,声成律,律成音。

我们知道,物体振动而发出音响,称为声,有一定的次序和节奏(音高),是为律,律成体系,是为音。

所以有节奏、有次序的振动,在人的耳朵听起来就是乐音或者叫乐律(下面统称为“乐律”);而没有节奏和次序的振动,在人的耳朵听起来感觉就是噪音。

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鼓声,就没有明显的节奏,但自古就作为乐音。

所以,在乐律中,乐音和噪音是并存的。

这在琴上也有体现,弹琴的时候,会有手摩擦弦和琴面的声音(丝弦尤其明显),有很多人就接受不了这个摩擦音。

中国传统乐器的最高境界是【和】,向来不追求一个音、一根弦、一种乐器有多出色,所以,在古人看来,手摩擦乐器的噪音也是乐的一部分。

乐律,是【乐】和【律】的统称。

乐,通常是指【音和音】之间的关系。

在古代,把乐和礼放在一起,叫【礼乐】。

律,通常指【音的高低和频率】。

在古代,把律和历法在一起,叫【律历】。

古琴调弦,可以理解是【律】的部分。简单说就是把琴上的七根弦,调到一个和谐共振的频率。

二、五声和,八音谐,而乐成。

琴为传统八音之一,八音分别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乐器,其中:

金的代表乐器是钟。

石的代表乐器是磬[qìng]。

土的代表乐器是埙。

革的代表乐器是鼓。

丝的代表乐器是琴、瑟。

木的代表乐器是敔[yǔ]。

敔是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木头制作,形状趴像着的老虎,背上有二十七個金属片,当奏乐即将终止的時候,打击敔来让演奏停止。

有一种同属于木的乐器,叫柷(zhu音祝),用于表示演奏即将开始。

匏的代表乐器是笙。

竹的代表乐器是笛、箫。

古时候,搞一场“演奏会”,上面八类乐器都要有,而且要按照严格的要求排列布置。是谓“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诗》曰:“钟鼓锽锽,磐管锵锵,降福穰穰。”《书》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三、《史记》“八书”&《汉书》“十志”

【史记】第二十三至三十,共八篇,后被称为《史记》“八书”

其中第二十三至二十七篇,分别是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和天官书。

班固编撰的《汉书》,又称《前汉书》,是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之上,发展出“十志”。

《汉书》第二十一卷至三十卷的“十志”分别是:律历志、礼乐志、刑法志、食货志、郊祀志、天文志、五行志、地理志、沟洫志、艺文志。

《汉书》十志,第一志就是【律历志】,叙述的就是音律、度量衡、汉代历法及其与农业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等。

四、古人是怎么定律的?

《汉书》【律历志】记载:“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

律以统气类物,一曰黄钟,二曰太族,三曰姑洗,四曰蕤宾,五曰夷则,六曰亡射。

吕以旅阳宣气,一曰林钟,二曰南吕,三曰应钟,四曰大吕,五曰夹钟,六曰中吕”。

据说这十二律是黄帝定的。

“黄帝使泠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定。”

十二律的文字资料最早见于《国语·周语》,书中记载公元前522年,周景王问律于伶州鸠,州鸠对十二律。

五声中,宫为老大,十二律中,【黄钟】为老大。

古人先确定【黄钟】,然后用【三分损益法】生出其它十一律。

关于【三分损益法】,后面介绍。

古人确定和检验【黄钟】律高的工具叫【正律器】。

【正律器】有【管律】和【弦律】,用于不同的乐器。

后来用来确定黄钟律高的正律器就叫黄钟律管,或者就叫黄钟。

五、黄钟律管,乃同律度量衡。

《汉书》【律历志】:“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也。本起于黄钟之数。”

“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

。。。

古人认为今山西沁源和沁县的羊头山出产的黍,大小非常标准,可以用来做标准的衡器。

一定数——起于黄钟之数。

用黄钟来确定一、十、百、千、万。

从一开始,乘以三,再乘以三……经过十二次相乘,得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即一乘以三的十一次方(311=177147),五行(一十百千万)的数字就都完成了。

它的计算方法是用竹子,直径一分,长六寸,用二百七十一枚就形成六角,是一握的数量。

它的直径就像十二律六阳中黄钟的十分之一,长度就像十二律六阴中林钟音律的长度。

二定度——起于黄钟之长。

每一粒上党羊头山黍的直径是一分,把90粒黍子横着排成一排,长度就正好是九寸——黄钟律管的长度,后面依次确定尺、丈、引。

三定量——起于黄钟之龠。

取一根发出黄钟标准音高的律管,它的内管长度是九寸,孔径是三分。古人认为它的底面积是九平方分,它的容积是九九八百一十立方分,这就是标准的一龠,就是所谓的“律容一龠”。

在黄钟律管中装满黍子,然后倒出来数一数,发现总是1200粒,这些黍子所占的容积大小就是一龠,然后由龠定合、升、斗、斛。

四定权——起于黄钟之重。

1200粒黍子的重量是十二铢,古代二十四铢为一两,也就是说,两管黍子就是一两,而后依次定斤、钧、石。

惊叹古人的智慧。他们用最普通的一粒米、一根律管,就能够统一度量衡,这就叫做“同律度量衡”。

六、葭管灰飞 律吕调阳

《吕氏春秋》记载:“天地之氣,合而生風。日至則月鐘其風,以生十二律。

仲冬日短至,則生黃鐘。季冬生大呂。孟春生太蔟。仲春生夾鐘。季春生姑洗。孟夏生仲呂。仲夏日長至。則生蕤賓。季夏生林鐘。孟秋生夷則。仲秋生南呂。季秋生無射。孟冬生應鐘。天地之風氣正,則十二律定矣。”

《禮記•月令》中也记载了十二律对应的十二月。

十二律和历法的关系最早应该是源于天文,古人用律管侯天地之气,先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由冬至再确定其他节气。

用的方法就是葭管灰飞。

葭就是芦苇,苇杆内壁有一层很薄的膜,称为“葭莩”,把它揭下来烧成灰,称为“葭灰”。

葭灰非常轻,把葭灰放进葭管(律管)中,然后在管口盖上葭莩膜。

当冬至时辰到来时,黄钟葭管中的灰就会飘出来,这就是所谓的灰飞,或者叫吹灰。

以此类推,在其它节气时辰到来的时候,其他的管子就会相应的“吹灰”。

乐器之所以能够奏出乐音,是人让它们发出和谐的振动。

而自然万物,是天地之气在推动他们发生振动。

葭莩灰飞,就是天地演奏的大乐。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律居阴而治阳,历居阳而治阴,律历更相治,间不容翲忽。”

最后,关于古人的三种制律:五度相生律、纯律和十二平均律,以及古琴十三徽的内容等下篇文章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