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宣布,他成功释读了罗塞塔石碑铭文,拿到了破解古埃及文明的钥匙,这也宣告了埃及学的诞生。罗塞塔石碑是当之无愧的埃及学奠基石,顶级国宝。

然而,如此厚重的文物,却离开故土埃及很多年了。这事儿要从1799年说起。当时英法争霸,战场却在埃及,最终拿破仑输给了英国人,而之前拿破仑军队在埃及搜集的战利品被英国军队抢走,其中就包括罗塞塔石碑。从1802年开始,罗塞塔石碑就一直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至今仍是镇馆之宝,陈列于显眼位置,是参观者必打卡之文物。

罗塞塔石碑得名于其出土地罗塞塔,埃及三角洲北边、地中海沿岸附近的一座镇子。因其地理位置优越,在奥斯曼时期曾充当商栈,并修建了堡垒御敌。拿破仑的军队正是在加固堡垒时发现了这块石碑,但随着1799年被英军击败,石碑落入英国人之手。

值得一提的是,罗塞塔(Rosetta)其实是讹误文字,真实地名为拉希德(Rashid),所以应该叫拉希德石碑,但罗塞塔这个名字已经深入人心,要改很难了。如今在拉希德的一个广场上,可以看到“罗塞塔石碑”的复制品,旁边摆着英国占领时期的大炮,象征意义很浓:

这块石碑在出土时就立刻得到重视,据说拿破仑本人还鉴赏过这块石碑。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好奇,拿破仑也太有雅兴了吧,一边打仗,一边鉴赏文物。

您还别说,拿破仑就是这么一个奇人。事实上,他去攻打埃及,不仅带着军人,还带着一大帮学者,其中就有研究文物的专家,罗塞塔石碑之所以立即得到重视,就因为专家发现,这块碑上的铭文实在不简单,尽管看不懂。

当然,也不是完全看不懂。罗塞塔石碑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96年,当时埃及已被希腊人占领,称为托勒密时期。希腊文明是后起之秀,虽然占领了埃及的土地,但在古埃及文明面前,还显得稚嫩。征服土地是一回事,征服文明是另一回事,希腊人显然认为,他们还无法同化尽管已夕阳西下的古埃及文明,所以执政的托勒密家族很尊重古埃及传统,基本保留了古埃及那一套,继续以法老的名义统治埃及。

罗塞塔石碑是托勒密五世执政时期建造的,材质为深灰色花岗岩,重760公斤,上面用三种文字,刻了相同的内容,即庆祝托勒密五世加冕的诏书。三种文字分别为古埃及文字圣书体(重要场合用的,例如神庙)、古埃及文字世俗体(普通人用的),以及希腊文字。

希腊文字不是死文字,所以内容是可以看懂的,无非是歌功颂德之词,历数了托勒密五世的丰功伟绩,包括削减赋税、重建神庙等。专家更感兴趣的是,如何通过这段看得懂的文字,破解内容相同、但看不懂的古埃及文字。

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罗塞塔石碑的铭文在欧洲流传之后,无数人钻研其中奥妙,但直到几十年后,才由商博良破解了。

需要注意的是,商博良并不仅仅是靠一块石碑就破解了古埃及文字,事实上在欧洲人对古埃及文明产生兴趣之前,已经有阿拉伯人研究过古埃及文字了。公元9世纪,埃及已被阿拉伯人征服,不过本土埃及人多数还在说科普特语。科普特语是古埃及语的“后裔”,至今仍有极少数埃及人会科普特语。当年的阿拉伯学者正是依靠科普特语,研究古埃及文字,取得了一些成果。若是没有这些成果打基础,商博良恐怕也破解不了。此外,所谓破解,其实是一种释读,现代人可能永远无法像翻译英文、法文那样,准确地翻译古埃及文字。

当然,对于晦涩难解的古代死文字,能释读一些就不错了,至少看到古埃及文献,不至于无从下手了,而正是因为古埃及文字的破解,才有了埃及学,毕竟读懂文字是了解文明的最基本功课。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都能明白罗塞塔石碑的价值了,所以英国人奉为至宝,所以现代埃及人耿耿于怀,甚至为要回文物而不懈努力。埃及人完全有理由要回来,因为这是英国人野蛮抢走的东西,不还的话,还有天理吗?还有王法吗?

很遗憾,天理和王法在地球上经常失效。英国人肯定是不打算还的,甚至都不外借,因为心里有鬼,生怕借出去就拿不回来了。此外,尽管包括埃及考古泰斗、前文物部长扎西·哈瓦斯在内的许多人一直呼吁英国人还碑,但埃及政府一直没有提出正式的要求,这其中恐怕涉及政治和法律问题,当然,也许还有“大英帝国”的颜面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