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和苹果的卫星通信火了,但是我发现人们的关注点有点偏了,大部分人都在对比华为和苹果,想要证明哪家卫星通信的功能更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这么比压根没意义,因为在他们之前,早就有企业在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了,比如2021年,马斯克就将星链作为特斯拉的数据传输卫星了,2022年6月,吉利也将9颗卫星送上太空,为自家的汽车服务。

然而这些还都只是卫星领域的一角,在国内外,有非常多的科技巨头都已经布局卫星制造和卫星技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国外为例,早期的铱星计划(Iridium)已经建设两期了,和铱星同期的全球星(Globalstar)星座,也已经成长起来了,苹果公司就是他们的合作伙伴。

除此之外还有马斯克的星链计划、谷歌的OneWeb星座,亚马逊的柯伊伯计划等等商业航天公司都已经在建设自己的卫星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星链就不说了,量大管饱,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OneWeb星座和柯伊伯计划发射的卫星数量也达到数千颗,规模丝毫不逊色星链,而且商业化非常快。

而我们中国也有类似的星座,不过是以央企为主,民企为辅。

比如中国的“GW”巨型星座的卫星规模也达到了上万颗,同时还有鸿雁星座、虹云工程、行云工程等等星座,这些都是由央企主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在民间,我国的商业航天企业也在增加,2018年时,注册的航天企业只有100多家,但是在2020年,已经增长到了300多家,华为、阿里、腾讯、小米等科技企业也已经在布局商业卫星,所以2020年又被称为中国卫星互联网“元年”,

也就是说,中美新科技之争已经蔓延到外太空了,依照外太空谁先占用就是谁的原则,于是一场关于卫星的资源和标准之争正在打响:未来谁发展得快,谁就将在占有主导优势

那么问题来了,卫星资源和标准之争,到底争得是什么,中国能否取得优势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卫星通信标准的争夺其实很早就有了。

在1G时,由于手机采用的是模拟信号,也就是大哥大那种,它的传输距离短,带宽有限,通话质量和保密性都很差,所以世界各国就开始探索第二代蜂窝网络技术。

当时有两条技术路线可选,一个是延续第一代蜂窝网络技术,继续在移动通信领域寻找更好的通信技术,这条路线主要是以欧洲以及部分美企为主,还有一种技术就是跳过地面的互联网,直接在卫星上搞通信,它的阵营有摩托罗拉和全球星等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卫星通信在我们现在看来不太现实,但在那个时候,其实是非常有发展空间的,因为2G需要非常非常多的基站,每个基站可以支持的用户非常少,比如一个900HZ的频率,仅能支持1000人左右使用。

想要满足这种类型的通信,以当时全球人口为40亿计算,如果想要实现全球通信的目标,那么至少需要数千万个基站,如果考虑到地广人稀的因素,那么起码需要上亿个基站。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不是有钱就可以完成的。

所以当时移动通信的老大哥摩托罗拉就放弃研究2G,而是全面押注卫星通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2G技术,卫星通信的优势就比较大了,它的覆盖面积广,只需要数十颗通信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覆盖,难度反而更低。

所以摩托罗拉,微软等科技企业就疯狂投入卫星通信,希望用它来取代第一代通信技术。

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大家肯定都知道,有人用“超前20年”,来形容这个卫星星座的疯狂,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比摩托罗拉还要疯狂。

在铱星计划发布后,比尔盖茨就找到麦克维,两人聊着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觉得大有可为,于是决定跟风搞卫星网络,而且要一次性搞个大的。

麦克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他们在1987年组建了一家名叫:Teledesic卫星公司,并且提出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在地轨道组建一个由840颗卫星组成的星座,有了这个星座,就可以实现全球卫星电话通信了。

Teledesic公司的成立震惊了全球,要知道麦克维可是“蜂窝电话之父”,而摩托罗拉更是第一代蜂窝网络技术发明者,现在两者同时放弃蜂窝技术,转头支持卫星通信,再加上如日中天的比尔盖茨亲自站台,就足以说明卫星通信的前景。

其次就是规模了 ,铱星计划也不过才77颗,而Teledesic系统却是它的十倍大小,按照实力越大,发展越牛逼的惯例(口误),Teledesic公司的潜力起码是摩托罗拉的数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在Teledesic成立的初期,就拿到无数的投资,连沙特王子都慕名而来,而在它后面还有铱星、全球星等企业,都在布局卫星通信,阵容十分强大。

在当时,卫星通信的前景甚至要盖过现在使用的蜂窝网络,然而就是这么强大的阵容却依旧失败了,很多人都说是卫星成本太大,导致它的失败,其实这只是表面。

以铱星计划为例,摩托罗拉在建设铱星系统之前,就做过估算,只要第一年的用户数量达到55万,就可以保本,接下来只要用户积累得多了,卫星的费用就可以分摊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摩托罗拉是通信领域的巨头,掌握第一代通信技术的标准专利,技术和资金非常充足,如果按照他们剧本发展,卫星通信替代地面网络,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我们现在用的可能就是卫星电话了。

但是他们错误的估算了其他国家争夺2G通信标准的决心。

欧洲的通信技术其实挺强悍的,尤其是在1G时代,德国、英国和瑞典等国家就建立了自己的通信网络,但是谁也不服谁,结果就在各自为战的时候,反而被老美的摩托罗拉迅速崛起。

在2G时代,他们下决定不再内讧,而联合起来搞了个“移动专家组”专门研究蜂窝技术,并在1990年,正式推出GSM网络和标准,并且将它开放出来,任何国家和企业都可以参与。

瑞典爱立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想要用卫星网络,就必须向摩托罗拉购买铱星电话,摩托罗拉一家公司几乎承包了通信和手机制造等所有角色

一边是开放共赢思维的技术,一边是封闭独家的技术,连傻子都知道该选谁,于是GSM很快就受到多数国家的欢迎。

中国当时航天技术也不强,自然也是大搞GSM,结果就是铱星计划还没正式开展,市场就已经被GSM占领得差不多了,相比之下,卫星通信就惨了,市场越小,每个消费者需要承担的成本就越高,卫星通信就越难推广。

加上2002年互联网泡沫,卫星手机太大等原因迟迟得不到解决于是Teledesic、铱星计划、全球星等卫星公司就这样慢慢的淡出了视野,

铱星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通信技术的标准之争就以2G蜂窝网络的大胜而 告终,但是属于卫星通信的时代并没有就此谢幕。

虽然它在民用市场落败,但是它不用依靠基站,就可以全球通信的功能,在军用市场非常吃香,尤其是老美的国防部,他们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几乎是人手一部。

所以当他们得知铱星要破产时,坚决不同意,反而给了铱星非常大的合同,以非常高的溢价订购了上千部卫星电话,就这样铱星神奇般地转战军用市场,并且在911恐怖袭击、伊拉克战场乃至中国的汶川地震中,都惊艳了全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911为例,在爆炸的影响下,曼哈顿区很多地区网络遭到破坏,蜂窝电话根本无法通信,而卫星电话反而承担了很多紧急的联系作用,铱星电话在此后的销量反而开始暴涨。

世界各国也认识到在特殊的情况下,卫星电话的作用,于是都把它当作备用的通信方式,也包括中国。

2008年汶川地震时,汶川地面网络瘫痪上万里,中国卫通接到命令,将首批10部卫星电话紧急送入地震震中:映秀镇,这才借助卫星通信恢复了内外的联系。

在这一次地震救援期间,中国卫通总共投入了上千部卫星电话,撑起灾后前期的通信作用,其中铱星电话的通话最稳定,而且功能最好,是执行任务的“尖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此中国也开始重视卫星通信的建设,同中国一样,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挖掘出卫星电话的优势,并且将它作为备份通信工具,或者应用在特殊的领域。

于是卫星电话也出现在各个灾难现场,以及特殊的地方,比如沙漠、大海、深山中,甚至一些企业、政府为了防止突发事件发生,也会给员工配备大量的卫星电话。

卫星通信公司也开始慢慢站稳了脚跟。

2004年,铱星公司甚至扭亏为盈,在此基础上,铱星又在2007年,提出建设第二代“铱星系统”,计划花费30亿美元,再发射75颗通信卫星上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全球通信市场也形成“以蜂窝通信为主,卫星通信为辅”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十多年。

在这十几年里,老美商业航天的发展非常迅速,

尤其是马斯克的SpaceX,创新性的以火箭回收技术为基础,并且利用堆叠的方式,将卫星做的是又小又扁平,直接把单颗卫星的发射成本干到了数十万美元,降了100倍。

商业航天就这样迎来一次超级大爆发,尤其是2020年,中国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名单中,宣告了我们也将迎来商业航天发展的高速期,因此2020年也被业内称为“卫星互联网元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上5G依旧解决不了基站问题,所以科学家将6G定位在空天地一体化上,意思就是卫星互联网将承担6G的重任。

所以卫星通信与地面网络不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它既可以单独发展,也可以与5G技术相互配合,共同搭建6G技术。

这样一来卫星的市场就不再是电话,而是变成两个大生态,一个是地面上的万物互联,一个是面向外太空的星辰大海,而且这两块的市场价值非常大。

以万物互联为例,它又可以根据场景分为: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和物联网等等,这些都是万亿以上的市场价值,未来在6G时代,它们都将与卫星融合,也就是说卫星相当于地面的基站、高铁、电网等,成为一种航天基础设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高铁和电网能翘动多少GDP,卫星在未来就能撬动更大的价值。

除此之外,卫星通信在外太空的作用更大,它可以为航天器提供定位导航,也可以作为航天器与人类沟通的中继桥梁,谁拥有更多的卫星,谁就能在外太空占据更大的主动权。

尤其是美国和中国,美国本身就是航海时代发展起来的国家,红利吃的是盆满钵满,当然更清楚地知道这种扩张带来的好处,而我们则被闭关锁国坑了上百年,也吃很多航海时代落后的苦,自然更不想在下个时代重蹈覆辙。

于是一场关于卫星轨道资源和技术标准之争,甚至是中美模式之争就爆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标准技术之争是指通信标准,目前卫星与手机通信的NTN标准正在制定当中,它是由3GPP组织统一管理,3GPP是由中美日韩印欧等7个标准组织组成的,涉及全球40个国家,300多个组织。

同时它也是5G标准组织的制定者,所以卫星通信的标准重要性,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前面说的5G标准争夺战,华为第一次站稳5G标准的龙头老大时,就被老美针对,可以想象卫星通信标准的争夺同样非常激烈

至于卫星轨道资源和无线频谱的争夺则更加激烈,以轨道资源为例,它由国际电联负责,基本上是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这是严重不公平的,以卫星资源为例,目前航天技术上,中美排在第一档位,而且老美具有先发优势,抢了很多资源,而中国紧跟在后面,至于其他落后国家基本上已经没有太多的机会了。

至于无线频谱资源的情况也是如此。

中国在今年也提议尽快出台相关国际规定,应该给后来者一点机会,当然老美肯定不答应,所以效果也并不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两者的争夺战会相当的激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这些年,人类向外太空探索的脚步不断加快,就像大航海时代的初期,虽然大家都不确定太空探索能给人类带来多大的好处,但是谁也不想错过下一个航海时代,所以中美两国都在大力发展航天技术。

而中美的模式也不相同,美国是以商业航天为主,中国是以央企为主,商业航天为辅,这两种模式很难说哪个更好。

美国商业航天更加发达,他们在1984年发布了《空间商业发射法案》,法案允许商业公司承建NASA的火箭发射业务,自动开启了商业航天的发展,此后又经过数次的法案和合作,逐渐将技术过渡给商业航天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商业航天公司挂着为NASA制造设备的名头,在资本市场吸纳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一部分用来支持NASA的项目,一部分用来支持公司的技术发展。

这种推动作用其实和航海时代有点相似,航海时代的初期是以国家和宗教为首,中后期民间资本在看到了利益后,也参与进来,共同完成地理大发现。

所以商业航天的好处就是可以撬动更多的资金,开展更多的项目。

举个例子:SpaceX的回收技术,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来源于NASA,而NASA还给他们提供资金支持,向他们订购商业合同,而SpaceX可以一边发展技术,一边向社会融资,再反过来利用技术和资金为NASA提供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商业航天数量越多,他们抢占的卫星资源也就越多。

我们来看下下面这张表格,这是一张美国商业航天公司向FCC申请卫星星座的表格,其中SpaceX/OneWeb/波音/亚马逊等企业都规划了大型的星座计划,实际上这张图已经是旧版的了,数量统计严重缺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亚马逊旗下的柯伊伯计划,他们的确在2019年向FCC申请了3236颗环卫星轨道,但在2021年时,又申请了4538颗卫星资源,美名其曰为了对抗星链,因为星链的规模更大,达到了4万多颗。

还有OneWeb,他们一开始的计划确实是2468颗,但在2020年时,他们已经向FCC申请了47844颗低轨道卫星的资源。

同样的还有其他公司也是,也就是说,仅美国一家就申请了海量的资源,所以商业航天的好处就是利用更多的资金,推动更强的技术,同时还能开展更多的项目。

美国的商业航天公司就相当于NASA的小弟一样,他们对内宣称,是为了相互竞争,所以要不断扩大规模,但是对外,其实就是为美国在外太空领域开疆拓土。

亚马逊科依伯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我们在商业航天的发展上就落后很多了,2014年时,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空间基础设施建设。

于是在2015年初,我国才开始正式进入商业航天的时代,发展到现在,我们的航天模式已经形成以央企为主,民企为辅的态势,而且发展的速度也非常快。

比如我们的行云工程、鸿雁星座等,都是以中国航天集团下属单位为主,但是在AI星座,吉林一号星座、天基物联网等都是以民企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整体上,和美国商业航天规模相差还比较大,撬动的民间资本也更少。

那么是不是我们的模式落后了呢?当然不是了,商业航天也有缺点。

美国NASA下放航天技术很早,而且下放得非常彻底,它本身没有研发和制造的能力,每项重大计划,都要依赖众多的商业航天公司,或者其他国家。

而商业航天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且各个企业之间竞争很激烈,技术很难共享,所以效率并不高,说白了就是钱花了,但是效率不高。

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重返月球。

阿尔忒弥斯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很宏伟,但是他们的投入经费也高得吓人,宇航服研发需要数十亿美元,着陆系统研发也需要数十亿美元,然后空间站的舱段项目同样需要数十亿美元。

可以说是用钱砸出来的模式,但是他们连最简单的阿尔忒弥斯1号火箭都数次延迟,宇航服研发也一拖再拖,费用一次比一次高,而且有些技术还需要其他国家的支持。

可以说单靠美国NASA根本无力完成类似的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中国却可以,我们以央企为主,民企为辅,在重大任务中,我们央企可以承担起责任,独立完成项目的研发和制造,还可以向社会吸纳资金。

而且还可以选择下放技术,选择靠谱的航天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技术,既掌控产业链,又可以灵活使用资本,保证了执行的效率。

与美国的财大气粗相比,我们显然更适合后面一种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航天探索看的不仅仅是开头,更是看重过程和结果,就像大航海时代的早期,我们的造船技术也曾达到过世界巅峰,可惜后来固步自封,错过了整整一个时代。

现在我们可以大声地说:太空时代,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