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彩霞

云南怒江边,香港主持人陈贝儿一边喊着“我害怕”,一边毫不犹豫地把背带穿在身上,为了感受今昔对比,她要体验一把过溜索。

身边有人提醒:“手不可以乱摸,脸如果碰到溜索的话,一定会毁容!”

滑行开始了,陈贝儿努力克服恐惧,一只手还不忘举着自拍杆拍摄。

这是纪录片《无穷之路》中的一幕。“主持人太猛了!”“太胆大了!”观众纷纷打出弹幕。

从热带雨林到戈壁沙漠,从汹涌的怒江到海拔4000米的高原,陈贝儿爬天梯,过溜索,不断挑战体能极限,克服心理恐惧,亲自带着观众见证全面脱贫这一载入史册的奇迹。

凭借这部纪录片,她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而此前,她甚至很少来到内地,被香港观众熟知的身份一度是娱乐主播。

01

1979年,陈贝儿生于香港,父亲陈永镐被称为“金牌监制”,曾多次为张国荣、梅艳芳等策划演唱会。

在普通人眼里,明星遥不可及,而对陈贝儿来说,他们不过是她的大朋友而已。张国荣很疼爱她,经常送给她小礼物;而梅艳芳的演出服,只有她敢穿着玩。

在一众巨星的宠爱下长大,很自然地,舞台也令陈贝儿向往。不过,她更感兴趣的则是主持。

12岁时,陈贝儿随父母移民加拿大。中学时,因为身材高挑、面容姣好,身边很多人都怂恿她参加选美,对此,她不为所动,毕业后如愿考入西门菲沙大学学习新闻传播。

大学毕业后,陈贝儿靠着出众的自身条件脱颖而出,成为香港第一代娱乐新闻主播。

初入行,机会都需要自己争取。那时,香港媒体很少去国外采访,陈贝儿的身影率先出现在国际影展、时装周上。外国人很诧异:“你是哪里来的?”

对一个来自中国香港的女生,他们不给她留位置,更不给她提供任何采访机会。

2004年,陈贝儿争取到去戛纳电影节采访日本艺人木村拓哉的机会,不料,因木村行程有变,约好的访问全部被取消。

当外国媒体纷纷打道回府时,陈贝儿却不甘心,她立刻跑到木村下榻的酒店去蹲守,几个小时后,木村被她的诚意打动,终于同意给她三分钟时间。

流利的日语,毫不拖泥带水的访问,陈贝儿的专业能力让木村大为赞赏。采访结束时,他愉快地与陈贝儿勾手相约:“下次见!”

短短的三分钟,陈贝儿“一战成名”。之后,她如鱼得水,成为第一位出现在奥斯卡金像奖、米兰时装周等国际重大盛会上的香港女记者。

她的受访者,包括迈克尔杰克逊、小李子等世界巨星,这些战绩,让她成为名副其实的“娱乐一姐”。

尽管只是娱乐主播,陈贝儿却时刻不忘媒体人的使命感。

2007年,她去戛纳电影节采访,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外国记者不怀好意地要求一位华裔演员讲英文,目的就是嘲笑他英语差。

面对刁难,陈贝儿站起来了,她质问对方:“我们中国人本来就是讲中国话的,英语讲不好又怎样?不应该拿来当笑话。”

一个柔弱女孩,却如此不卑不亢,全场都向陈贝儿投来赞许的目光,对方终于道歉。

多年后聊起此事,陈贝儿认真地说:“不能被欺负,这是一个本能的反应。”

美丽而又知性,舞台上,陈贝儿光彩夺目。2017年,她开始策划纪录片《嫁到这世界边端》,远赴德国、丹麦、瑞典等地,寻访已为人妻的香港女性。

一个月,要走七八个国家,作为“空中飞人”,身体要不断地适应温差和时差,非常辛苦。

在土耳其拍摄时,高温令她中暑晕倒,不得不送入当地医院治疗;而在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采访时,她又经历了战乩、治安差,断电断水、卫生问题,其惊心动魄完全不亚于战地记者。

旅程艰辛,但收获满满,在她的引领下,故事中的主人公把委屈、伤痛、温柔、孤勇娓娓道来,正是那些细枝末节,引起观众极大共鸣。

大家纷纷留言请教:“如何从肢体语言、说话语调等方面展现亲和力?”

对此,陈贝儿笑着说:“我自己都不知道答案,即使叫我开班都没得教,是天生的。”

三季节目好评如潮,陈贝儿人气大升,连续三年,她都被提名TVB“万千星辉最佳主持”。

02

从采访巨星到面对普通人,褪去浮华,陈贝儿看到了更多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她渴望制作更有深度、更有思想的内容。

机会来了。2021年2月,我国宣布全面脱贫,为了让香港民众看到内地的真实变化,TVB决定筹拍纪录片《无穷之路》。

节目要深入四川、云南等地的十余个深度贫困地区采访,而主持人这个“苦差”,非陈贝儿莫属。尽管那时,她对贫困的概念还停留在几张图片上,来内地的次数也屈指可数。

以一贯的专业精神,陈贝儿开始了前期准备,不仅加强体能训练,还请了老师恶补普通话,“就算是港普,也要是高级港普”。

为了加强对扶贫的认识,她特意观看了脱贫攻坚剧《山海情》,那些扶贫路上的挑战和转变,都令她感动不已。

可是同时,在查阅资料时,她也看到了西方媒体对中国脱贫的质疑,他们声称,中国能脱贫是因为“设置的标准太低”。

对这种恶意诋毁,陈贝儿非常愤慨:“作为一个媒体人,不可以只看人家的报道就信以为真,而是真的要亲身去看、去听,用事实让对方心服口服。”

两个月后,陈贝儿和她的团队踏上了“无穷之路”。四个香港人,一个广州人,没有剧本,没有彩排,只有对真实的探寻。

第一站,他们来到位于四川凉山的“悬崖村”。尽管村民已经整体搬迁到山下的政府安置房,但为了体验以前生活的艰难,陈贝儿还是决定爬钢梯,亲自感受“悬崖村”的生活。

钢梯高达2556级,早晨七点,陈贝儿和团队开始往上爬,太阳越来越大,脚步也越来越沉重。

两个多小时后,她头晕、腿软、恐高、呼吸困难。陪同的扶贫书记劝她:“建议量力而行,没必要非得冒这个险!”

团队也说:“我们有更省力的报道方式。”

然而,陈贝儿只气喘吁吁地望向镜头:“给我半分钟,三十秒!”

“我一定要一步一步地爬到顶,才能在镜头面前很有说服力地告诉大家,他们以前的生活和现在翻天覆地的变化。”

半分钟后,爬梯继续,陈贝儿手脚并用,还不忘自嘲自己是“逼上‘凉’山”。

途中,他们遇到了被称“悬崖飞人”的村民拉博,在拉博搀扶下,陈贝儿一步一艰辛,紧张、恐惧之下,眼睛丝毫不敢乱看。走到最艰险处时,拉博鼓励她看看身边的风景,她本能地拒绝:“我不要看!”

可是那一刻,她被深深地打动了。路途是如此艰难,拉博却心怀感恩,不忘欣赏,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情怀!

“他们给予我力量,让我非得好好讲述他们的故事不可,不是‘差不多’就可以。”

六个半小时后,陈贝儿终于登上山顶。力已尽、脚已软,她顾不得休息,立刻投入拍摄,而下山,又是一个难题。那天回到住处时,已是夜里十二点。

第二天,在拉博邀请下,陈贝儿来到他在山下的新居。远远看到拉博,她一路小跑,像老朋友一样迎上去。对坐聊天时,得知拉博留在村里是为了照顾父母,她很自然地伸手拍了拍拉博,以示赞赏。

没有来自大都市的居高临下,她真诚、自然,接地气,把小人物的故事真实地呈现在镜头前。

03

人的故事,最有力量,陈贝儿忠实地记录着。在云南怒江,见到年近花甲的“溜索医生”邓前堆时,她再一次被感动了。

三十多年来,邓前堆穿梭于怒江两岸,为村民看病,而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溜索。

邓前堆的身上,布满伤痕,陈贝儿没有被吓倒,她要亲自体验溜索年代村民们的日常。

面对汹涌的怒江,虽然喊着“我害怕”,可她还是毫不犹豫地把背带穿在身上,脸上的恐惧肉眼可见。

滑行开始了,陈贝儿努力镇定,一只手还不忘举着自拍杆拍摄。滑到对岸后,她惊魂未定,用颤抖的声音问:“安全了吗?”

亲身经历过危险,陈贝儿对邓前堆更加敬佩,听到邓前堆说“我还会继续下去”时,她的眼圈红了。

如今,一百九十九座过江大桥已经取代了所有的溜索,村民们往来自如,他们的珍惜、感恩、幸福,陈贝儿真真切切地感受着。

后来,有人问她溜索时有没有感到害怕时,她说:“当时只想着有没有拍到有意义的镜头,拍完之后就知道怕了。”

不煽情,不渲染,不做作,她把自己当成一个探索者,“只想把国家的事情告诉更多人”。

最后一站,陈贝儿来到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四川理塘,尽管提前服用了抗高原反应的药,可她还是因为反应强烈被送进了医院。

因为耽误了拍摄,她一边吸氧,一边流泪自责:“我不够坚强。”

历时三个月,跨越六个省,走过十几个深度贫困地区,陈贝儿边行走边记录。每到一处,她都能迅速融入当地。

操着一口港普,她与村民无障碍交流,戴起草帽和农民一起下地,端起村民家做的简单青菜大快朵颐。

她与他们,素未谋面,也没有事先沟通,受访者之所以敞开心扉,那是因为,在陈贝儿的眼神中,他们看到了平等与真诚。

陈贝儿的眼睛就是镜头,那些暖心视角,那些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都被她一一捕捉,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

《无穷之路》播出后,出乎陈贝儿意料,一部初衷本是向香港观众介绍内地发展的纪录片,却同时感动了香港和内地的亿万观众。

有人一口气追完十二集后评论:“港人角度看内地脱贫,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没有豪华的制作班底,却很真实记录了国家脱贫的努力,两地认同看得我热泪盈眶!”

“热泪盈眶”,这是留言中出现最多的词。不少香港市民表示,要带着孩子一起看。

对陈贝儿的“亲和力”“共情力”,观众赞不绝口。在众多的赞誉声中,有一句话最为动人:“俯下身来,她真的热爱这片土地。”

因为热爱,所以感动。2022年3月,陈贝儿入选“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她说:“我可以当一个桥梁,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

带着这样的使命感,陈贝儿在自己的“无穷之路”上,继续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