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分钟排雷:可以看,及格线,但是时间线混乱,以及煽情的点过于靠前,结尾收束略显仓促,意象表达我get不太到,整片偏悬浮。

下面是完完整整的一些我从自我角度的剖析。

剧情简介大概就是85岁的母亲和65岁的女儿相依为命,在母亲确诊老年疑心病女儿确诊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之后二人相依为命坚强地活下去的故事。

这么说其实有点草根底层人民顽强奋斗的感觉,但是片子并不是这样的基调。刚开始,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字:优雅。不管是戏里还是戏外,两位老演员都已经不属于普通人的范畴了,她们举手投足之间都体现出了那种经过岁月洗涤过而留下来的从容不迫。衣食无忧,精神餍足。但同时妈妈的角色又不是死板的,她喝啤酒,擅长打桥牌,撒娇式的要求女儿关注她,希望女儿陪她睡觉。而女儿的刻画则显得更加典型的“中产阶级”一些,她好像一直端着一些架子,在学校被同学碰到时礼貌的回应,在被诬陷偷东西的时候毫无反驳坦然的接受,去做各种各样的义工,基本上吃素食等等。

疾痛固然难以忍受,但是尊严上的剥夺更令人痛苦。本片把视角投向中产阶级,显然更加突出了这点。

ENTER TITL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大概铺垫了母女基本情况之后,影片迎来了第一个小高潮.母亲患上了老年疑心病,她更加大惊小怪,变得更加挑剔。从女儿的角度来看,大概是她的母亲变得更加难以照顾,所以她更加的精心和耐心。

其中出现了那么一句“今天是星期三,我要吃鱼而不是牛排,我要红茶而不是咖啡,你今天怎么回事?”旁边是流着水忘掉被关掉的水龙头。一语双关,一边是妈妈近似于小孩子的无理取闹,一边是女儿即将确诊的阿尔茨海默症。

ENTER TITL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女儿确诊了,作为一个高知分子,她明确的知道这病将会让她变得“不体面”,所以她什么都没和母亲说,在自己病情尚未恶化至最严重的地步之前尽可能的做好了准备,然后借“打桥牌”的名义把母亲送到了养老院,自己一个人住在家里,安心的等待最后的时光。

可是后来闹脾气的母亲回来了,女儿遂将实情全部和盘托出,本来已经做好死去的母亲慌了。她开始明白自己的女儿需要自己,她要竭尽全力的活下去。但是情况急转直下,女儿很快开始频繁出现幻觉,尿失禁,记忆错乱。她不再是一个正常人了,或者极端一点,她成了精神不正常的“疯子”。她曾经引以为傲的自己的尊严,全部被疾病吞噬殆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她毫不知情。她只需要活在自己想象里的世界就好。而她的母亲在现实。她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女儿变成疯子。但是她依然保持温和,保持理性,保持坚强。

刚开始的她们,和史铁生一样豁达,“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母亲甚至和女儿要求“我走的时候要穿这身,这身干净体面。”

但最后,她们落入了什么?引用龙应台描写她同样得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的话,“陪母亲卧床,她却终夜不眠。窗帘拉上,灭了大灯,她的两眼晶亮,瞪着空漾漾的黑夜,好像瞪着一个黑色的可以触摸的实体。她伸出手,在空中捏取我看不见的东西。她呼唤我的小名,要我快起床去赶校车,不要迟到了,便当已经准备好。她说隔壁的张某某不是个东西,欠了钱怎么也不还。她问,怎么你爸爸还没回家,不是说理了发就马上回来吗?

我到厨房拿热牛奶给她喝。她不喝。我抚摸她的手,拍她的肩膀,像哄一个婴儿,但是她安静了一会儿又开始躁动。我不断地把她冰冷的手臂放回被窝里,她又固执地将我推开。我把大灯打开,她的幻觉消失,灯一灭,她又回到四十年前既近又远、且真且假的彷徨迷乱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片子当然能从母爱上挖掘出很多素材,但是我想谈些其他的。

比如说女性的韧性。在女儿患病之前,母亲多少仗着自己是老者而各种甚至于“使唤”女儿,但是在得知女儿得了这个病之后,她开始拼命锻炼,影片中独白她把自己比喻成母狼,要护好自己的幼崽。而女儿同理,在面对她想象中的“假想敌”时毫不犹豫地保护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锻炼身体,她也锻炼身体;母亲看书,她也装模作样看书,不过是拿反了书而已。她已然不识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片如同散文诗娓娓道来,同时在第三人称描写中掺杂大量女儿视角和母亲视角,还有不断出现的大海的意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框架还是不错的,细节自然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想看的可以吃下安利欣赏一下啦。

文章|卫梦烊

审核|何巫庚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