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人生好时节,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今年的10月4日是重阳节,正值黄金周。不经意间又过了一个重阳节,那天一大早就收到好友们的祝福,这才使我意识到重阳节又到了。退休已经好几年了,关于重阳节,原只知道这是一个有关老年人的中国传统节日。前些年,每到这个日子,也曾给几个我尊敬的老同志祝贺过,但是真正地对这个节日有所认识还是通过两首诗词:一个是毛主席的词,《采桑子·重阳》和【唐】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毛主席的这首词,我大约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会背诵了;至于王维的这首诗,我是通过该诗中一句流传很广的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后好多年,才会背诵全诗的,进而知道原来这是写重阳节的。

就我个人而言,对重阳节开始有点体会,还真的是从现在开始,我能够动手写这篇文章本身就说明了我的这种认识。退休以后,我已经写作发表了各类文章上百篇,但是专门写重阳节的,这还是第一次。这倒不是因为我不知道这个节日,而是直到此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这个日子也是属于我的了。基于此,我应该给这个节日献上一份我对它的一份真诚的礼物。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现在的角度诠释这句话就应该是,要带着关于老的共性理解来思考其中的一些问题,这样的表达才更有社会意义和实践意义。

首先,老是一种客观存在。这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一个人生阶段。一般地说,人过了六十岁,就开始步入老年阶段了,尽管还有不少的人即使已经过了六十岁也没觉得自己老了,尤其是在心理上,有更多的人并没有老的感觉。其实,一个人老了,更典型的是体现在社会角色的变化,那就是由在职状态到无职业,或叫自由状态的转变。也就是不管人们的具体情况如何,根据国家规定,男性到了60岁一般都得离开工作岗位,开始领取退休金并回家休养了。因此,退休后的状态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不以个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至于每个人如何对待这种状态则因人而异,除个别人外,大多数人能够较快地适应这种新的社会角色。

其次,退休以后,是进入新生活的开始,应该享受这种难得的自由自在生活状态。我体会,退休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好时节。在这个时节里,就个人来说,没有生活负担,没有精神压力。有什么呢?有自由(几乎是随心所欲),有时间(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安排),有钱(不论退休金多少,肯定够自己花的),有精力(中年人能做的事,自己基本都能做)。试想,这样的条件,如果不充分享用好岂不可惜?前些天,看了著名画家黄永玉老先生接受央视鲁健的采访,黄老说,他正在筹备2024年他的百岁画展。他在80岁和90岁都举办了画展,这次百岁画展一定要办好。老先生精神矍铄,侃侃而谈,没有丝毫人生暮年的感觉。这样的人生态度着实值得人们敬仰和学习。

最后,放眼周围,我们这代老年人正在充满希望地过着新生活。历史地看,当今这些老年人是最幸福的。远的不说,就我的父母亲这辈人,他们可以说是辛苦了一生,退休后,收入微薄,还不得不补贴给孩子、孙子,因为儿孙们的收入和成长需要仅靠自己是难以维持的。但现在的社会条件至少是中国一百多年以来最好的,我们有幸赶上了好时代。现今75岁以下的人大都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有较强的生活自立能力,我们完全可以放手不管。我们把自己管好了就是对家庭和社会做出贡献了。看看在社会上游走的那些老年人吧,他们个个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在旅游景点,拿最好相机的是他们,抢着拍照的是他们;到公园广场河边看看,下棋、唱歌跳舞、画画、垂钓的也是他们;在社区活动室里,读书习字的是他们,打球娱乐的也是他们;到网络空间看看,相当一部分老年人在舞文弄墨,在书写诗歌散文、小说剧本,许多人在评论国内外时事、指点江山、弘扬正气、针砭时弊。我认识的几位老教授都80多岁了,每天还在构思和写作,笔耕不辍。这些老年人所以能够如此潇洒地生活,除了身处在一个美好时代外,都是有文化的人,相较于上代人他们中的大多数起码也是中学毕业,对人生和社会都有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因而对幸福生活都充满了追求。愿我们这些老朋友都能够健康长寿,展现出当今社会繁荣昌盛的靓丽风景线。

由此,不禁使人想到毛主席《采桑子·重阳》词里的话,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022年10月7日写作于钟书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