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年,紫禁城里旌旗招展、锣鼓喧天,呈现出一派肃穆庄严的气象。此时的太和殿前,有一支全副武装的军队,最前面的将军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着数位王公大臣,每个人的表情都十分严肃。

伴随着一声号角声,将军带领这支队伍缓缓出发,朝着紫禁城外而去,道路两旁的文物群臣、皇亲国戚纷纷肃立,队伍前列有人打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抚远大将军王”6个字。

原来,这位领头的将军便是康熙皇帝的第14个儿子胤禵,他此次奉命出征,带领10多万兵马远赴西北平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年,胤禵只有30岁,原本只是贝子的他,突然被提拔为大将军王,虽然和几位兄长的亲王爵位有所不同,但却手握重兵,还肩负着平叛安国的重任,可见康熙皇帝对他十分信任。

胤禵和后来的雍正皇帝胤禛都是德妃所生,是皇帝家庭里少有的一母同胞兄弟,但两人的成长环境却截然不同。胤禛出生的时候,德妃地位比较低,按照清宫规矩,她没有资格抚养孩子,必须交给身份高贵的妃嫔,胤禛被送到贵妃佟佳氏身边,她就是日后的孝懿仁皇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胤禵出生的时候,母亲已经晋位为妃,身份地位得到明显提升,母子俩相伴的时间非常多。这就导致,胤禛和胤禵虽是亲兄弟,关系却比较疏远,德妃也更喜欢长期待在身边的胤禵。

随着康熙末年的夺嫡斗争爆发,胤禛和胤禵也走到对立面上。其实,德妃的妹妹,也就是胤禛和胤禵的姨妈,她是遏必隆之孙阿灵阿的妻子,而这个家族是八阿哥的铁杆支持者,早年的两兄弟,都被看成是八阿哥党的成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在太子被废之后,胤禛便开始谋划自立门户,逐渐得到了胤祥等人的支持,胤禵自始至终紧跟八阿哥胤禩,还因为拼死力保八阿哥,遭到康熙皇帝怒斥,差点拔剑杀了他。

这件事过后,胤禵被狠狠打了20大板,和康熙皇帝的关系也降到冰点。但是随着八阿哥彻底失宠,他转而推举胤禵上位,使得后期的八阿哥党,实际上变成了十四阿哥党。正因如此,胤禛和胤禵成了直接竞争对手,两人关系变得水火不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胤禵脾气暴躁,很容易发怒,这点倒是和胤禛比较像。胤禛为了得到康熙的恩宠,以“戒急用忍”为座右铭,渐渐收敛起坏脾气,总是一副谦和友善的模样。胤禵也不简单,他效仿八阿哥的做法,改掉火爆的脾气,摆出一副礼贤下士、胸怀天下的姿态,使得本就党羽众多的集团内部,有更多人说他的好话。

一时之间,朝野内外都出现了很多胤禵的拥护者,康熙皇帝听到这些言论,必定会对这个儿子产生好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策妄阿拉布坦在西北兴兵作乱后,康熙选中胤禵担任统帅,亲自在太和殿举行敕封和拜将仪式,还给蒙古各部发文,要求他们完全遵从胤禵的旨意。康熙甚至还嘱咐胤禵,在行军打仗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安抚蒙古各部,学会和他们打交道。

从康熙的种种做法来看,很像是培养胤禵作为接班人,这也是后人质疑雍正即位合法性的重要原因。

这场仗打得很顺利,胤禵抵达西宁后,只用了5个多月时间,便扫清西北叛军,收复陷落的拉萨城。消息传到京城,康熙大喜过望,亲自起草御制碑文,命人雕刻记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胤禵也意识到,如果他想获得皇位接班人资格,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

于是在1721年,胤禵以给康熙皇帝拜寿和禀报军情为由,千里迢迢返回北京城。但很奇怪的是,康熙只是夸赞了胤禵的军功,给了他很多奖励,但却对皇位继承的问题只字不提。

半年多后,胤禵返回前线,他做梦也没想到,等他再次回京的时候,坐在皇位上的人已经是雍正。

当然,雍正即位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奇怪的事情,但由于距今300多年,档案资料记载不详细,无论是认为他非法篡位还是正常即位,两个群体都没有切实证据,能够完全驳倒对方,因此雍正即位依然是个谜。

但可以确定的是,如今存放在故宫博物院里的《康熙遗诏》,并非康熙皇帝生前所立,而是雍正即位几天后,命人撰写而成。参考康熙皇帝临终前,曾对后宫嫔妃的去向都做了妥善安排,传位这样的大事情,不可能没有留下任何嘱托,也不会事发仓促毫无准备。

不管怎么说,雍正坐上了皇位,他的兄弟们被迫改名为“允”字辈,清朝的避讳制度由此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雍正很清楚,八阿哥等人无权无兵,纵使对他即位不服气,也翻不起风浪,远在西北的允禵手握10多万重兵,才是最大的威胁。

于是,雍正即位后立即下旨,命令允禵回京奔丧,并派人前去接管兵权。

面对这道圣旨,允禵不是没考虑过起兵杀回京城,搞清楚事实真相,但川陕总督年羹尧是雍正的心腹,他扼守住交通要道,还控制着10多万大军的粮草,久习兵务的允禵很清楚利害所在,只好乖乖交出兵权。

回京之后,允禵被派去给康熙皇帝守陵,大将军王的头衔被无视,雍正象征性地给了他一个郡王的爵位。3年后,雍正下旨降允禵为贝子,1726年更是将他软禁在康熙景陵。

直到雍正去世,乾隆为了消除雍正一朝的白色恐怖,重新赢得宗室成员的支持,才将允禵释放。经历了连番打击后,允禵已经对政治失去兴趣,再加上年近五旬,身体也不好,从此远离权力中心,1755年病逝,享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