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抗击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那么急诊科就是与疫情短兵相接的“前沿阵地”。面对呼和浩特市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挑战,急诊科党支部积极响应医院党委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优势,党员带头冲锋在前,制定工作方案应对因多名医护人员“封控”在居住地而造成的人手紧缺……他们毫无怨言,只因“抢救生命”永远是急诊人的责任与使命。

为配合防疫工作,一些医疗机构门急诊陆续宣布短暂停诊,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勇担社会责任,急诊科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做到“一手抓抗疫、一手保日常”,确保医院医疗救治工作不中断。

急诊科党员在各自岗位践行初心使命,带头支援、主动留院,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用行动诠释担当,以奉献书写使命。

以院为家:保障日常急救工作有序开展

10月2日凌晨2:30,一辆“120急救车”呼啸驶入附院急诊科……

“男子,38岁,10月2日凌晨1点多,无明显诱因出现剧烈胸痛,由于居住地仍处于封控状态,所属街道开具转运单后经120转来”,患者的信息讯速传达至急诊医生。这是一名来自封控区域、考虑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急诊医生火速将患者转入抢救室,当班医护人员穿好隔离防护装备,在患者床旁接诊、完善心电图、核酸采样、心肌酶检查……经过一系列检查,明确了该患者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科主任陈凤英依据疫情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预案,下达了“在全程闭环、全程防护下行急诊介入手术治疗”的指令。

凌晨3:10,主任医师单鸿伟带队开始手术。冠脉造影显示患者右冠脉中段闭塞;3:20,导丝通过、球囊扩张、血管开通,紧急情况随即发生了,患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低血压!

“给予快速补液、升压、阵痛……”

经过一系列有效的抢救措施,患者生命体征逐渐恢复平稳,顺利植入支架,血管恢复畅通,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转入急诊重症监护室,病情平稳。当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按要求依次脱下灭菌手术衣、铅衣、防护服时,才发现自己的全身都已被汗水浸透,疲惫的面庞上满是口罩的勒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特殊时期,急诊科接诊量陡增,为全力保障日常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急诊科留守驻地的医护人员勇挑重担,以院为家。采用“日排班”模式,最大限度保证在岗人力。期间,不仅急诊救治任务不间断,还要确保24小时核酸不停歇,快速、准确的完成早期核酸筛查,做到精准疫情防控。

在兼顾疫情防控工作不松懈的同时,急诊科始终践行“抢救为先,生命至上”的原则,将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力求在特殊时期为急诊患者提供及时、优质的医疗服务。

快速反应:紧急筹集增派救护车上岗

随着感染人数增加,全市高风险区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如何及时有效地转运患者也成为了一大挑战。特殊时期,120的出诊变得异常艰难,要想到封控区接患者就要先到发热门诊进行排查,出诊医生还要判断接收医院是否有能力为患者开展进一步治疗。

就是在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附属医院在接到120指挥中心下达的增派救护车指示后迅速反应,立即部署,救护车的物品火速配齐、急诊人火线上岗,以确保附院两辆救护车的正常运行。在只有4名120医生的情况下,承担起救护车的出诊任务,实行“一人一班,一班24小时的轮岗制度”,辛苦程度不言而喻。但他们没有人懈怠,因为尽最大努力有效转运是急诊人的使命,克服一切困难为等待救治的患者带去希望是急诊人的责任!

没核酸报告?开绿色通道,先救人!

特殊时期,有些患者没有核酸报告怎么办?先救人!

10月3日15:30,急诊抢救室转入一名腹痛、休克的老年患者,考虑肠梗阻、感染性休克,需要紧急实施剖腹探查手术。该名患者的核酸检测已进入加急流程但尚未报告,急诊外科随即启动疫情防控下急诊手术应急方案,立即为患者做手术!绿色通道随即开通,附院手术室紧急启用备用隔离手术间,患者避开主要临床工作区,搭乘单独备用电梯。

18:25,患者被推进手术室,医护人员已穿好隔离衣,18:40开始手术。打开腹腔后可见长约1.5m小肠坏死、粘连,在主任医师王琦、要憨宇,值班医师武杰的共同努力下行坏死小肠切除术、肠吻合术等一系列手术。经过近2小时的全力抢救,手术顺利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特殊时期到急诊就诊却没有近期核酸报告的患者,急诊科会根据病情进行分级分类处置,例如必须在严格防护的情况下开辟绿色通道救治危重症患者,确保患者可以及时得到救治,为他们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疫情之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被动放缓,城市按下“暂停键”,但附院急诊科却似乎被按下了“快进键”。全体医护人员始终都是疫情阴霾下那盏永不熄灭的“明灯”,为广大患者带来希望与信念,为这座城市带去温暖与光明。

(来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