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彰武宣传

金秋时节,在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的沙化耕地综合治理核心项目区,这里的大豆、玉米等农作物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这是“以肥改沙”“以调减沙”两项科学治沙举措所带来的喜人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彰武县受气候干燥、土质疏松、多风天气等自然因素制约,以及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人为因素影响,耕地沙化问题严峻。近年来,彰武县积极探寻改良沙化土壤的实用技术和方法,引导农民科学种植、使用有机肥料,大力推广有机农业,积极探索推广土地免耕、客土改良、秸秆还田、有机无机肥结合使用等适用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降低砂性,让沙土变成沃土,即“以肥改沙”。

此外,彰武县域沙化地块过去多以种植花生为主,仅北部沙化相对严重的7个乡镇,花生种植面积就达20余万亩,长期无茬作物种植导致土地沙化和地力下降严重。对此,彰武县立足长远,积极适应新时代、满足新要求,立足生态恢复和治理,逐步转变生产方式、增长方式,改善种植结构,推广花生等作物的套种、合理轮作技术,调减大田内花生等无茬作物面积,即“以调减沙”。

今年初,彰武县为科学推进沙化耕地综合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在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建立了500亩沙化耕地综合治理核心项目区和3000亩示范区,推广应用腐熟农家肥,选择收获后留茬作物推进农业生产。在核心项目区,省农科院沙化耕地治理团队与彰武县农业中心科技人员密切跟踪项目建设工作,实施14个品种大豆对比试验,增施4个不同数量的腐熟农家肥,采取作物带状间种模式,即玉米和大豆、玉米和花生、谷子和大豆、高粱和大豆复合带状种植,利用边行效应,增加作物产量,实现稳粮增豆,取得了初步成效。同时,彰武县通过示范区的典型带动,在科技团队的技术指导下,促进阿尔乡镇调减花生面积2万余亩,改种大豆、玉米,促进种植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