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有一个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身世比于袁绍也不遑多让,他就是曹操的主簿杨修。

很多人都知道他在夺嫡事件中是支持曹植的,《三国演义》中因为曹操最终选中了曹子桓作为世子,才把杨修除掉。

历史上的杨修身份不容忽视,他对比袁氏更胜一筹,是四世四公之后,他的父亲杨彪为当朝太尉,德高望重。可以说他的出身比他的主子曹操还要高出数倍 。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是西汉功臣曹参的后代,他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腾是一个宦官,服侍了四代皇帝。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后来在灵帝时期当上了太尉。曹操的家世虽然也不错,但是终究比不上当时著名的弘农杨氏,杨修祖上有一人叫杨震,在东汉初年官居太尉,人称“关西孔子”,这可以证实杨氏在关西之地巨大的影响力。他的子孙杨秉、杨赐、重孙杨彪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也都官居太尉。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四世四公。

要想全面了解杨修,就得先了解他的父亲杨彪,杨修虽然也是东汉末年的名士,但是相对于他的父亲,他是一点也比不上。杨彪在那个群雄割据,战乱纷争的年代,身居高位还能在82岁时寿终正寝。

通过他的资料我们可以发现东汉的高层官职他几乎都担任过。在他做京兆尹的时候,就举报贪官贪腐,打击了贪官。董卓进入洛阳时,知道杨彪是当时名士,想让他加入自己,杨彪却拒绝了。因为他的影响力,董卓并没有杀他。

尽管当时杨彪的官职高,但是并没有什么实权,尤其是没有兵权,因此他的影响力就不高,只限于一个非常小的圈子,因为他是世家大族出身,所以对平民百姓的影响力并不大,但在士人中却拥有崇高的地位和号召力,而这些士族就是曹操站稳脚跟需要的依靠。

但是曹操也要适当地打击士族,因为他们的关系网络盘根错节,势力影响极广,有些不听话的士族是曹操统一天下的阻碍。他们出身家境优越,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根本不把一些寒门放在心上,虽然曹操不是寒门出身,但是他也是宦官之后,这些士人同样瞧不起他。

还有曹操手下的将领,很多也都是平民出身。在杨彪的配偶来看,她是袁术的女儿,还是袁安的孙女,在这里也能看出,杨彪很可能与袁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足以解释曹操将朝廷迁往许昌后,会立即逮捕杨彪,因为当时的袁氏势力如日中天,对曹操正是虎视眈眈,曹操害怕杨彪暗中勾结袁氏,里应外合,对自己造成危险。

曹操的想法是找个莫须有的理由除掉杨彪,但是最后他不但没有除掉杨彪,反而将其无罪释放,还让他担任太常,太常位列九卿之首,也是崇高的官职,就是只能负责礼仪教育一块,没有影响政治的权力。

杨彪的儿子杨修举孝廉出身,后任职郎中,最后做了丞相府的主簿。从这个仕途记录,我们可以看出,在家族势力的影响下,杨修的仕途一帆风顺。在丞相府任职的时候,杨修得以与曹操的几位公子接触,而才高八斗、文思敏捷的曹植,更是与杨修一见如故。很快杨修便成为了曹植的支持者。

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脩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脩之几决,多有此类。——《后汉书·杨震列传》

鸡肋事件

这话的意思是,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时候,双方陷入了对峙的局面,进攻方和防守方都奈何不了对面。当时夜晚士兵询问曹操口令,曹操随口回答说“鸡肋”,当时大家都很疑惑,这时候杨修站出来了,他说了一句:“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魏王是因为汉中问题进退两难,但是鸡肋这种东西,最后还是要扔掉的,所以大家准备一下,过不了多久就要退兵了。”结果正如杨修所料,没几天曹操就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大家纷纷被杨修的智慧折服,夸赞他。《三国演义》里记载,因为这件事,曹操感到有人猜透他的心思,犯了多疑的毛病,将杨修处死在汉中,但实际上在正史记载里,杨修并没有死,曹操尽管知道杨修猜中了自己撤军的事情,但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建安二十四年秋,杨修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处死,从表面上看,第一个原因是杨修参与夺嫡之争,还一直帮曹植回答自己的问题,引起曹操不满,第二结交诸侯,则是说杨修与曹魏的政治利益有冲突,他作为袁术的外孙,在政治立场上又是偏向于士族统治,与孔融,祢衡等曹操的死对头是一路人。

杨修生命最后

犯了这两个罪过杨修岂能不杀,唯一有可能的机会就是曹植仗着曹操的喜爱,被立为世子,杨修作为曹植的亲信得以生存,但是在曹操决意立曹丕的时候,杨修的命运就注定了,即使曹操不杀他,曹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