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捕捉“决定性瞬间”

最近忙忙叨叨拍了不少视频,也剪辑了一些短片,虽然个别自己也比较喜欢,似乎表达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但事后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以此记录备忘。

其实,判断一幅照片或一部视频是否真正是好作品,有一个方法是:把它挂在墙上或者其他地方,时时看、天天看,一星期甚至几个月,如果还是有感触,通常应该算不错的作品,否则如果几天后就失去了感觉,说明作品还是不够走心,不是真正的好作品。当然,好与不好,也是相对而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也一直使用这个方法,自己拍的东西也会反复看,然后一些问题就渐渐浮出水面,当初的热情、冲动消散之后,心智模式也逐步回归冷静和客观,可以进行相对较为独立和公正地审视,则就会看到曾经隐藏、忽略的很多问题。

其中一个最直接的感触是:每一个被拍摄对象似乎都有一个“决定性瞬间”,就是相对而言更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那个瞬间,人应该做的是同时按下快门精准捕捉、如实记录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因为各种因素,使得我们总是很难慧眼识珠,等事后审视的时候才悔不当初,但是摄影摄像(不同于电影拍摄中的反复重拍)很多时候是“错过就是永恒”的事情,一旦错过往往就成为“绝响”,所以这种瞬间捕捉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心行的状态是关键。

(二)每次拍摄都当作是一次禅修

我们如何调整心行呢?简而言之,其实也是自己总结了很多次的,要进入一种高度的认真、专注、忘我、沉浸状态,类似于一种“禅定”状态。

但是,也不要认为只要是进入那种状态,就一定可以拍出好的作品,那也可能是一种强烈的“我执”状态;甚至,即便你拍爽了、拍出自己满意的东西,但它不一定就是“真理”,受众不一定认同;毕竟即便是对同一个场景,千人千面、千心千“哈姆雷特”,所以这个时候还要保持某种“觉知”,可以从中“出离”出来,放下种种的“我执”、“设定”、“感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在道场拍摄时,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尤其是,当投入荒洪之力、呕心沥血拍出的东西,把自己感动了(周遭的师兄也各种“随喜”,平台流量好像也还可以),然后就喜滋滋地拿给师父看,并期待一句肯定的话语——仿佛一切努力就有了意义——却往往始料未及。师父一如既往用平静、客观的话语指出其中的问题,当然也慈悲地拍拍肩膀说:“继续多看、多拍”;并且很随意地送了一部《金刚经》,加以鼓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不沮丧是假话,但也能“痛定思痛”:

大体是,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沉浸在自我的感觉、想法、设定里面,其实就是那种普遍的、自己都没有觉察、即便觉察也不认为有什么不对的“我执”当中。尤其是,当这种“我执”曾经被其他人、被机构甚至被“票房”所佐证和认可时,这种“我执”就更为强烈。所以,很多著名的摄影师、导演,往往更加固执己见,难以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其实是很大的损失,虽然从世俗层面也许活得不错,但其实很难在破茧化蝶,实现更大的超越。

而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明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时,也许我们就可以得见如来,洞见真理吧。或者,这也是大德赠经的密意吧。

毕竟,我们不经意间会表现那个“我”、不经意间会着“相”,习惯性地陷入各种执著当中。

(三)回到禅定、“正遍知”的状态

如何照破“我执”,捕捉到“决定性瞬间”呢?

专注、沉浸、用心观察等等,自然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很难进入那种状态。这不仅是我们的心处于生理本能一向去繁就简、习惯懒散,再加上这个时代本身就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人们的“精气神”已经很大程度上已经支离破碎了。因此,保持某种认真、专注、沉浸(若非真爱)都已经变得比较困难。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进行适度的训练,以达到一种有觉知、类似禅定的状态,而不是临时“抱佛脚”。而这其实就是一种“止”的能力,一种“静”的能力,一种“无为”的能力,一种可以让心念、精气神进入自然、放松同时又清明、专注但又不刻意、强制的状态,其实就是一种“禅定”的状态,由此不仅可以收摄身心、养精蓄锐,而且还可以激发出生命潜能、自性中更大的智慧和能量,自然也就可以“无不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有一个感触是,很多道理其实我们都懂,但很难在实际需要的时候派上用场,不是忘了,就是不知道如何应用。所以,不管学了多少东西,最终还是“无法过好这一生”,原因就是那些知识、道理和我们的生命没有融为一体,没有内化到我们生命里,成为我们自身并指导我们的起心动念、行住坐卧。

而“禅定”和“正遍知”的思维方式,或许提供了这样一个方便。人一旦进入禅定状态,就可以将生命内外所有的分散的、碎片化的能量场建立连接,并凝聚成一个整体,从而激发出远超日常的功用;同时,如果我们再进行类似于“正遍知”的思维方式——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处于某种惰性、慵懒、缺乏“更进一步”、“片面、无明、愚痴而非圆满、周遍、通透”的思考方式当中——则我们就可以实现更大的超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一旦达到明心见性、花开见佛的境地,则“禅定”和“正遍知”本来一体,我们就可以拥有和佛陀一样的生命状态。但没有成就之前,我们还是可以尝试学习、临摹,并在这种重复训练中完成生命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