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山口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祖国的西北边缘,是全国闻名的大风口之一。这里有着“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称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2年8月,第一批戍边卫士在这里安营扎寨,创建起阿拉山口边防站。三峰骆驼一口锅,爬冰卧雪睡地窝,这是当年风口哨所留下的情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风口哨所旧貌换新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62年,当第一任哨所站长吴光胜来到这里的时候,除了自己和十余名战士,所剩的就只有荒漠与戈壁同存,黄沙与大风齐飞。到了1989年,这里还只有两户人家,一户是专门测风观天的气象站,一户就是守卫边防的阿拉山口边防站。秃岭狂风与官兵相伴,黄羊野免悠然来往于国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的风口哨所,营区内水泥场院,道路平整。砖石结构的营房与砖混结构的保温防风走廊,把整个营区围成四合大院。室内窗明几净,冬暖夏凉,室外风石盆景姿态各异,从八个省市的战士家乡寄来的花种,经过育苗在庭院中争奇斗艳。公路和铁路两条平行道像携行的彩虹,一直延伸到国境线的那边,远处高楼林立,街道纵横。夜幕下的口岸城市更是彩灯闪烁,歌舞升平,游人熙熙攘攘,一派都市风情。

1962年建站时,站上十余名官兵的娱乐只有一副扑克牌,第二年,上级配发了一个篮球,但是都没有球场和球架,驻地四周荒无人烟,几乎与世隔绝。闲暇时,只有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连队生活给养要到80公里以外的博乐拉运。后来官兵们在山口中央一眼泉水边一锹一锹挖掉芦苇根,从10公里远的地方拉来黑土,开出了一片菜地。谁知刚种上菜苗,一晚上便被大风吹的找不到踪影。次日官兵们含泪补种菜苗,并用芦苇和红柳栅起一道防风墙,这才种出了新鲜蔬菜。连队还派出一名战士专门照看菜地,被战友们戏称为“菜兵”。阿拉山口是著名的蠓蚊区,菜兵在菜地浇水种菜,经常被蠓蚊叮得皮肉溃烂,后来种菜时不得不穿上长袖训练服,带上防蚊帽,把全身上下捂得严严实实,这才躲过了蠓蚊的叮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直通到连队大门口。连队到口岸购买生活物资十几分钟便到。连队还建起了温室大棚,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鲜蔬菜。连队的压面机,绞肉机,包饺子机,菜窖等生活设施配套完善,应有尽有,官兵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全面奔向了小康。

60年弹指一挥间,阿拉山口风口哨所在改革的春风中日新月异,哨所的巨大变化,折射出博州政治、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60年前第一代戍边官兵艰苦奋斗的痕迹已无处可觅,惟有前哨班旁长年屹立的顶风石,才能令人追忆起当年革命前辈爬冰卧雪,战天斗地的英姿。

供稿:杨良军

图:阿拉山口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