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下午3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民众较为关心的疫情防控工作作了说明。其中提到的两个核心点,尤其值得注意。

一是仍然会坚持动态清零。这算是一个“定心丸”,亦是对长期以来“躺平论”的一种盖棺。

二是再次重申要反对层层加码,不能以“静默”替代管控。这个问题几乎是每会必提,也说明层层加码的紧张情绪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求提了很多,具体执行层面做的如何,还需要日后观效。

对于各地的防控措施,上面不能只提要求,不教方法,不能以“静默”代替管控,那么应该怎么管呢?作为专业的主管单位,应该给出一个清晰明确的指导方法和路径。

光要求大家要考个好成绩,却不教具体方法,成绩是很难提高的。

实际上,关于层层加码这个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但为什么时时提次次提,很多地方仍然我行我素?原因很简单,因为怕挂一漏万,丢了帽子。

我认为,应该对防疫的责任体系适时适当做出调整,只要各地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九不准”要求去做了,即便出现阳性,也不应该一棒子打死,只要后续跟进措施得力,迅速的将局面控制住就行。

换句话说,只要大家按照要求尽力去做了,有所反复,只要不造成很大的影响,都应该被理解。责任不能无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发布会中提到,新冠后遗症覆盖范围广,症状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新冠可以说是我们的老对手了,我们已经和它打了近三年的交道,虽然谈不上百分之百的知根知底,但也绝对算不上陌生,即便它一直在变异的路上,我们依然能够迅速的把到脉搏,在第一时间做出快速反应。

我认为,对于后遗症的说法,我们不能仅限于说它有没有,会持续多久,有多严重,而应当有一个清晰的数据对比和参照,告诉大家到底有多少人曾经感染过,痊愈后出现后遗症的比例占多少,感染的程度有多大,对身体有哪些最具体的影响等等。

要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数据,来说明它的危害性,比如说,有后遗症的人会达到多少比例,老人和孩子占了多少比例,有基础病的又占了多少等等。这些都需要一个数据支撑,我想这个应该不难。

其实,我们对于很多事情的焦虑和恐慌,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对它真实情况的未知,只有把数据摆出来,大家心中才会有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