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首次独家解读,山海经里的息壤就是硝土。大禹之父鲧是被冤死的。
提到息壤、息土,熟悉山海经的都不陌生。息壤究竟是什么?人们猜了几千年,后世解读几乎都是大禹父亲鲧偷了天帝的息壤用来填埋洪水,帝命令火神祝融将鲧处斩。
这里呢我借用大话西游一句台词,也许人们只猜对了故事的开始,没有猜到故事的结局。换句话说,人们只猜对了一半,息壤的确是一种能自行生长和膨胀的土壤,但不是用来填埋阻挡洪水的,而是用来碎裂岩土的。
其实硝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物质,硝土一般经常见于老土墙下层的陈墙土和人畜便溺所在的地皮土等地方,白毛毛、黄毛毛一样的存在。累积多了,就会出现一些古人无法解释所谓的“异象”。柳宗元曾在《永州龙兴寺息壤记》写到永州龙兴寺东北角有一座佛堂,“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地面上莫名其妙鼓起一个大包,把铺地的青砖都顶了起来。而且据寺僧说,“夷之而又高”,即使铲平它还会慢慢再鼓起来。苏东坡也提到过息壤,他听说荆州城南门外,有一堆息壤,有一栋房屋那么大。息壤之旁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息壤的奇特之处,“不可犯,畚锸所及,辄复如故”,用工具铲除后还能复生。他们说的息壤完全符合硝土的特性。
古时“硝”通“消”,而“消”与“息”是一个意思,比如停息,消停,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消(硝)土的说法源自于息土。用眉山话念“硝“和”息”几乎同音。
当然,我想禹父鲧当时偷的肯定不是收集于茅厕牲口饲养处的硝土,而是来自于昆仑众多硝石洞成千上万年累积而成的纯度更高更加难得的天然硝石。
公元前504年左右,楚昭王迁都江陵,在江陵搞了一个大石库,装了大量的息石息壤,并修建了“息壤祠”,重兵把守…有记载江陵息壤祠中的息石为“非土非木,亦非金石”,什么东西符合这个特征呢显然就是矿物质结晶体,就是这东西——硝石。
那么,硝石到底有什么重要功能,让鲧以身犯险,招致杀身之祸,让帝王们如此视为珍宝呢?
是因为硝石是入药的重要元素吗?是因为硝石是道家、帝王、贵族炼丹的重要材料吗?我觉得理由都不充分。答案很可能就是那个时候大神们在炼丹过程中已经发现了火药的秘密,而硝石粉,正是制成火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土法法制造火药其实很简单,只需硝加硫加木炭或草灰混合就可以制成。
之所以我会有这样的推测,是因为昆仑瓦屋山有制成火药的天然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瓦屋山及其周边有大量硝石洞,至今当地还有硝水洞、硝水湾等地名留存,硝本身也是良好的肥料,瓦屋山森林植被如此丰富茂密,恐怕也与此有关。其次,瓦屋山及其附近有大量的硫磺元素存在,七里坪、周公山等众多知名温泉存在就能说明问题。而且,硫本身就是硝石产生的催化剂。再加上瓦屋山如此之多的铜矿存在,这都是瓦屋山硝石存量丰富的佐证。
洪雅向斜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在早白垩纪中、后期的川西坳陷区实际上当时是一个盐盆地质沉积环境”,岩层中含有芒硝、钙芒硝和杂色盐、碘等成分。硝盐质量虽然赶不上泉盐、井盐和海盐,但对早期人类来说,最先舔食硝盐者却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现,对改善人类饮食和延长寿命起过重要作用。
好我们回到故事中,鲧偷盗息壤后,天地命令掌管火的火神祝融来惩治鲧,这就有点奇怪,鲧如果是9年治水不力,惩治鲧的应该是水神,为什么偏偏是火神,不就因为息壤是与火神掌管范围有关吗?这也说明息壤与火有关。而且在方氏《通雅》里也对此有所暗示:“息壤,坌土也。坌的意思就是将岩土分开破开,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息壤,是一种能将岩土分开的土壤。不就是硝石构成的火药吗。
所以就不难理解“不待帝命”的意思了,不是没有等待天帝的命令,而是违背了天帝的命令。硝石到现在都是重要的战略物物资,更不用说那个时候硝石对仅有陆地生存的人们,有多大重要性。而且,这还是炼丹的重要材料。所以猜测下,要么是鲧偷盗天帝用来炼丹的硝石用来研究火药,还不待成功就被发现,要么就是鲧偷盗仅有的珍贵硝石制成火药后,炸石堵洪水,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又或者那个时候硝石是被人们当作珍贵的食盐来使用。不管怎样,结果都是鲧为民偷息壤,含冤而死。
幸运的是他儿子大禹,吸取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倔昆仑息壤以下地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获得了成功。可见同时是使用息壤,鲧被描述成偷盗而身死,而大禹被描述成英雄而称帝,究竟是大禹吸取教训该改堵为疏,还是大禹研制成功了火药,我不得而知。如果那时就已经使用火药,拿中国火药的发明时间将大大推进两三千年。也许火药是道家炼丹的秘传之法,后又被严令禁止,以致失传,直到后来千年以后再次被道家传出。
总之,息壤就是硝土,在所有猜测中最符合逻辑,也比什么混凝土之类的猜测很符合当时人们的现实和认知。
为了确证这个猜测,我将计划下周再亲自去一趟瓦屋山,专门考察那里的硝石洞,到时再和大家分享。
我是翔子神话推理师,关注我,破解更多神话。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