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从13个方面论述了我党在五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及谋划今后一个时期的宏伟篮图,报告中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牢记使命就是牢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初心也好,使命也好,归于一点就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使人民的生活有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对此,笔者谈点初浅的认识。

一、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内涵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建立在物质与精神生活得到相应满足的基础之上。它的提出,是对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的呼应,是在满足人民群众对富裕物质生活追求的同时,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注重精神层面诉求的真切回应。比如,新中国成立前后一段时期,人民的幸福指数是吃饭穿衣、解决温饱,生活要求非常简单,居住环境更谈不上,所以也没有“三感”这个名词。现在不同了,穿衣个性化、时尚化、潮流化,饮食多样化、口味化、营养化,人民群众的生活丰富多彩。所以说,现在提出“民生三感”是时代的需要。
首先,获得感是要感受国家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包括收入、福利的增加和就业、居住、出行等情况的改善,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满足。幸福感是一种情感与心态,是在自身需求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产生的喜悦情绪;安全感则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没有后顾之忧和具有稳定预期,构成了安全感的基本来源;稳定而有质量的就业、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得到有力维护的社会公平正义,尤为重要。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最重要的应该是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或者说,只有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才能感受到获得感。获得感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获得感首先是要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人民群众有房住、收入有增加、能接受优质教育、能看得起病、养老有保障等,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在精神层面,要让每个人有梦想、有追求,同时活得更有尊严、更体面,能够享受公平公正的同等权利。
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者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及意义
“民生三感”,客观上是一个有着内在关联并能够综合代表民生质量的整体。获得感是基础,幸福感与安全感是提升。幸福感是社会发展状况及问题的“风向标”,幸福感高,群众对社会的认可度就高;幸福感低,人们就会焦躁不安,获得感也就消失。而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普遍对安全、健康、稳定充满了渴望。这时的安全感,会体现在司法公正、收入福利、身体情感等方面,只有在这些方面切实让人民群众取得了获得感,才会放心、踏实地享受生活,才能转化为推动社会改革进步的强大动力。
三、如何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要通过全国统筹来实现社会养老保险的全国统一,通过整合不同医保制度以促使全民医保制度走向成熟、定型,通过城乡一体的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来避免任何人因任何原因陷入生存困境,通过发达的养老服务体系解除老年后顾之忧,通过增加公共房屋供应来满足人民的居住需求并让住宅回归生活消费品而不是投资品、投机品的属性,通过加快发展儿童福利事业来实现幼有所育,通过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来缩小群体差距,切实解除全体人民的生活后顾之忧,并提供稳定的安全预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迈入新时代的通化山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民生二字放在心头,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每一项市政工程。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上下功夫、求突破,努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更加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