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年变化,京西小村环境好了也富裕了

听了二十大报告,特别激动。天蓝了,水绿了,山青了,人富了,这就是获得感,幸福感。

秋收之后,北京市门头沟清水镇下清水村的花谷中,变得更加绚烂,地里的鲜花还在绽放,满山的树叶也红了。在金秋时节,这深山里的村庄,迎来了最美的时刻。

10月16日,下清水村两委共同收看二十大开幕会后,村支书王进生说,“过去十年,是我们村变化最大的十年,从矿山关闭后的凋敝村庄,到生态发展的美丽乡村。村里的环境好了,村民的收入渠道多了,还吸引了很多人来我们村旅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清水村两委共同收看二十大开幕会。受访者供图

生态转型,以矿为生村庄的寻找出路

下清水村位于门头沟清水镇,距离北京市区约一百公里左右,是一个深山中的村落。在过去,煤炭是村民们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村支书王进生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就有国营煤矿。改革开放后,村里参与煤矿开采的人越来越多,村后的大山中,最多的时候,有十多个矿同时开采。

数十年开矿,让下清水村的大山变得千疮百孔。山上到处都是矿坑,植被七零八落,山谷里到处是废弃的矸石,一下雨黑水横流,人进不去也出不来。山里唯一的一条路,是原来拉煤大车进出的单行道,大坑处处,只有大车可以走,小车别想进去。

2008年前后,村里响应政府号召,开始关闭矿山,到2010年,山里的十多个矿就全部关闭了。

矿山关闭后,村里怎么发展?村民们的收入从哪里来?新的产业去哪里找?王进生告诉记者,他们在驻村干部、对口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开发山谷,重造绿水青山,开始打造生态景观,发展旅游产业。

过去十年,是村里变化最大的十年

2016年,下清水村开始整理关闭矿山后的山谷,修路、筑田、栽花、种树,村里以村民为雇佣对象,“我们把山谷里的土地,都流转到村集体,然后开始统一改造。那时候,大伙儿都挺支持的,有了一个能赚钱的地方。”王进生说。

仅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一层层的梯田就被开垦出来,种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上山的路也重新修整、完成硬化。矿山变成了花谷,也迎来了许多客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清水村花谷。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新的产业,给村民们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村民杨树梅告诉记者,两个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她自己在村集体的地里干活,每天有80-100元的收入,再加上农村养老金,足以满足生活所需。杨树梅说,“这是最好的时候了,以前任何时候,都没有现在这样的生活。”

如今,长期受雇于村集体的村民有数十户,每人每天的收入为100元左右,“这是我们村变化最大的几年,从矿山关闭到生态治理,再到新产业开发,村里美了,村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王进生说。

特色产品,成为村里的新产业

在打造新的生态花谷时,村里还在考虑新的产业。

王进军介绍,种植经济作物是村里另一条增收途径。下清水村海拔落差大,气候凉爽,山里的旱地适合种植各种旱地作物。在开矿之前,村里就以种植谷子、玉米等为主。王进生觉得,可以重新恢复山村里传统的农耕文化,同时把传统农耕和花谷的特色结合起来。

那些五彩缤纷的作物,成了花谷种植的首选,个头很矮的油葵有金黄色的花盘,可以完美地融入花谷中;白色的芍药、百合,既是鲜花,也是经济作物;传统的谷子,可以种出农田画。而所有作物中,最特殊的,无疑是新引进的彩色藜麦。彩色藜麦高大、易种植,成熟时会变成深紫色,而且营养丰富,市场前景广阔,引进后便成为村里主打的农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里的彩色藜麦喜获丰收。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过去几年,收获的藜麦销量很好,每斤可以卖到60元,每年十一后收获,到春节前都能卖完。王进军说,“听了二十大报告,特别激动。我们村经历了脱贫攻坚、实现小康的全过程,现在的村里,天蓝了,水绿了,山青了,人富了,这就是获得感,幸福感。”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