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你,其实是遇见自己。
刚看了电影《遇见你》点映。在十几岁的时候,甚至二十几岁吧,人还不确定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可以有怎样的气质和习惯。这时爱上一个同样年轻的人,去经历,去迎接喜悦和悲伤,从而慢慢地塑造了自己,认识了自己。
学生时代虽然有很多不自由,但是感情是很纯的,是出自本心的,为爱而走近,为对方而冒着台风或是迎着流言前行。甚至可以说,不管环境自不自由,单论爱情本身是自由的。但是工作后,承担责任后,曾经的少年有了很多身不由己。不知道是不是仅仅凑巧,我记得,周灿和余骄阳的几次矛盾都发生在工作后。
男女思维的差异也可以看出一斑。
印象比较深的是,男生在职场上遇到社死现场,不愿意对女生倾诉。男生认为,倾诉了也不能解决,反而从一个人烦恼变成两个人烦恼。而女生认为,为什么一定要解决?只要对方知道了,陪在你身边本身就是一块后盾。
还有一处,是出了影院听到有女观众在聊:“女生说分手,还是会经常想念;男生听到了分手,就义无反顾去找别人结婚了噢?”不知道是周灿找的,还是父母之命。那时,我也很想看看周灿在婚礼上是否开心。没有表情。我甚至设想这位年轻的演员(李汶翰)也推敲或者跟导演探讨过,剧本此处的意思是失落还是快乐。看起来,他爸妈是很快乐。不过,从男女思维有别的角度,确实有男生比较隐忍,在得到一个悲剧事实(比如分手)时,倾向于把它认下来,认定为不可变更的结论。
人的一生,无非是拿时间来交换各种收获。所以当时间流逝,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对男生,以及女生。但是能走到这一步的,却未必是少年时的那一对儿了。原本认真构思过如何在对方葬礼上致辞的余骄阳,最后连婚礼都无缘致辞。
剧情的几处转折看起来还是有点突兀,比如前述的周灿职场不顺对着余骄阳发火,又如余骄阳因为周灿没及时赶到她外婆病床前就决定分手。但也没关系,悲剧嘛,本来就是把人间的美好撕碎给人看。三十几岁的我,也习惯了看悲剧。
没有像主人公这样的经历,没有在十几岁通过“遇见你”而遇见自己、通过八年的悲欢离合成为更好的自己。现在的我是个情商低下的人、社恐的人,刚刚把豆瓣昵称改成“薄情的巷里猫”。是啊,薄情。我不会为谁投入爱,如果爱是需要行动的话。不知是作为原因还是结果,冷漠的我习惯于“延迟满足”。小时候吃不到的“巧乐兹”,在雪糕高价风头完全被“钟薛高”所抢的今年再来吃,没有问题;每每去年推出的手机,可以等到今年再买;股市一直没有迎来牛市,就在里面待着三年、五年……没有焦虑,只有安静。还有些“延迟满足”,最终都被宣判“无法满足”了。日子久了,对什么都没有期待,没有欲望,没有奔跑的动力,安静地独处,安静地发呆。
就像每次只有当看了部爱情片,才会对爱情有一些感慨。明天,又是冷漠的一天。
我这无情的人生多么不好,反过来说,就是爱情让男女主收获多么多。
看过片子倒是警示我:身体是真该爱惜了。在低沉的日子里如果都不能积蓄好能量,不能早睡早起,将来万一有了什么事需要我,或者,万一还能爱一回,像周灿那样恨不能三头六臂呀,而我的体力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