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道德经》第77章
《圣经·马太福音》有这样一段话:“凡是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凡是少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段话最直观的解释就是让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赢家通吃,后世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称这种现象为“马太效应”。
其实,老子早就发现了这种现象,他说:“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世间的行径就不是这样,却要减损不足的,用来供奉有余的人。
人性的弱点,常常是不知足,有的人总想多吃多占,拥有的社会资源越多,就有了更强的攫取能力,就能从匮乏的人那里掠夺更多的财物,比如贪官把社会资源攒在手里,贪污受贿,甚至赈灾款、救济款都敢贪,这就是“损不足而奉有余”。
“损不足以奉有余”的行为法则,只会造成天下的贫富不均衡和权利的不平等,最终造成富者越富,贫者越贫。如果贫富差异不断扩大,累积的社会矛盾得不到有效化解,很容易产生问题,引起社会动乱发生。
孔子就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农民起义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劫富济贫”的口号,就是这种社会心理和社会现象的集中体现,希望通过财产和权力的重新分配来达到社会的均平。
怎样化解两极分化的社会矛盾呢?老子给出了一个方案是要效法“天之道”的做法。
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乎?”“天之道”,自然规律;“张”,拉开,“张弓”,就是拉开弓射箭。自然的规律,岂不就像拉开弓弦一样吗?
拉弓射箭,就要有的放矢:“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抑”,压低;“下”,低;“举”,抬高。“损”,减损;“补”,增补、补充;“有余”,指弓拉得力量太大了;“不足”,是指用力太小了。
拉弓射击要击中目标,弓举的高低、拉力的强弱都要适宜,必须保持平稳均衡,才能一箭射中目标。太高、太低、太强、太弱,都不能击中目标。因此,瞄准目标时,弓举得太高了就要降低,太低了就要抬高;用力量过大了就减少点力量,拉力不足就要增加点力量。
天道是看不见的,老子用拉弓射箭时的做法作比喻,沿着这个比喻,得出了这样结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自然的运行规则,就是减损多余的,来增补不足的,从而保持均平调和。
损有余补不足,是古人的共识。《周易•谦》卦里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意思是说,天道是减损满盈而增益谦下,地道是变换盈满而流注补益欠缺。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不是平均主义,而是追求均衡调和的状态。老子把他从自然界得来的直观认识运用到人类社会,面对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提出人道也应该取法天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世俗社会要达到均衡,财富多的人拿出多余的财物帮助不足的人,多做慈善以救助贫弱者,高收入的人多交税以调节收入和财富,从而缩短贫富差距,使社会趋向均衡。
而那些“损不足而奉有余”的人,虽然短期内得到了许多,但“天之道”是公平的,那些拼命捞取的贪官最后锒铛入狱,非法所得被没收,人身自由甚至生命被剥夺。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把多余的用来贡献天下呢?唯有了解道的人,按照道的方式去行事,才能做到“有余以奉天下”。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通“现”)贤。”古代“圣”字写作“聖”,“王”字上是“耳”和“口”,意思是能听进别人的意见,说出代表民意的话,这样的人才能称“圣”。一个有道的执政者,勤政为民却不把它当作倚仗甚至勒索的手段,成就了功业而不居功自傲,也不想把自己的贤能显露出来到处炫耀。
老子用有道之人所作所为来向世人做示范,有道之人知足常乐,决不会将自己推到溢满的地位,想的不是自己占有更多,而是怎样对天下多做奉献,将自己多余的部分分给不足的人,更不会居功自傲、自吹自擂、贪得无厌。
我国“造福人民,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从“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小康,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的共同富裕,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为老子“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注入了全新的内涵,这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意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