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羽唯唐兰荣唐 曦

大江潮涌,日月轮回,秋色又一次晕染湘江两岸。

这是一幅幅蓬勃发展的画面:建设工地上,塔吊机挥舞“长臂”,工程车来回穿梭;车间内,流水线高速运转,工人们热火朝天赶订单;商贸街区里,熙攘繁华,满满“烟火气”……

这是一条条昂扬向上的曲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49.72亿元,到2021年的294.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70.39亿元,到2021年的138.08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1%。

这是一张张光彩亮丽的名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全国法治建设示范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市区、全国科技进步达标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区等国字号“金字招牌”。

这十年,衡阳市珠晖区不断成长,产业加速发展,而不变的是,永远风华正茂,永远朝气蓬勃。她用“实干”作笔、“奋斗”为墨,勾勒出一幅经济发展壮丽画卷,让“三高五区”处处可见新气象,一曲起承转合、华彩绽放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乐章已然奏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南中核金原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一家能把独居石里面的稀土、铀和钍资源全部提出的单位。珠晖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从“施工图”到落地靓丽“实景图”

百舸争流,破浪者才能远航,千帆竞发,奋斗者才能开拓。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经过“十三五”期间的蓄力蓄势,珠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产业体系更加优化,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但跳出衡阳看珠晖、跳出一域看全局、跳出现实看未来,珠晖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宽度”与“深度”的两重选择。是选择发展整条产业链,还是塑造细分产业的超前优势?答案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在珠晖区委书记魏中发看来,要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逆势突围,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以“五单一图谱”为抓手,紧扣高铁、高校、高新产业的“三高”优势,以酃湖高铁新城、酃湖大学城、白沙绿岛经开区、滨江新区、苏洲湾片区、眼镜小镇六大片区的发展,推进眼镜视觉产业、白酒产业、核工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数字经济产业、盐卤化工产业和能源产业、现代物流产业七大产业的建设,以及区域性产业中心、物流中心、科教中心、体育竞技中心、旅游休闲消费中心五大中心的打造,全面提升珠晖的中心驱动力、综合承载力、经济辐射力、区域吸引力、示范引领力,以珠晖发展的内力提升衡阳中心化的实力。

值得关注的是,珠晖区还将围绕项目的“含技量、含薪量、含税量”,抓好一批投资30亿、20亿、10亿以上的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依托丰富盐穴资源,把中南重大能源战略储备基地项目作为珠晖“一号工程”,打造“南盐化”千亿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领航”、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珠晖区委副书记、区长张伟信心十足,“加快推动产业项目发展,将成为珠晖高质量发展核心引领力量。”

从“单套路”到打出破题“组合拳”

置身衡阳“一核两电三色四新”产业发展格局中,珠晖区占据半壁江山,成为撑起全区经济版图的“顶梁柱”。

4月26日上午,湘粤非铁海联运衡阳集结中心班列首发仪式在湖南红光物流有限公司举行。当天首发班列货源为衡阳爱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40标箱小苏打,从衡阳珠晖出发,抵达越南胡志明市。湖南红光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剑说,自2020年至今,共计开行中欧、中亚班列65列,发出3188柜,总货值达31688.96万美元。

而十年间,东江物流码头年货物吞吐量也已从20万吨跃升至900万吨以上,依托湘江“黄金水道”航道升级和衡阳国际物流港开工建设的叠加优势,企业正努力实现江海通达、水陆铁多式联运目标。衡阳市东江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琴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通过多式联运的方式,能更大地降低我们的物流成本,让我们物流能实现多元化的发展。”

这些物流产业为珠晖开放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窗口,更增添了一台动力强劲的“发动机”,但飞跃何止于此。

今年初夏,从湖南中核金原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传来喜讯,上半年已实现产值5.12亿元。该公司占地虽仅有49亩,但却凭借着一手将“废弃”独居石“吃干榨尽”的绝活,成为硬核的“亩产冠军”。湖南中核金原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超自豪地说,公司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一家能把独居石里面的稀土、铀和钍资源全部提出的单位,全流程利用下来,每年的产值大约在10亿元左右,人均产值大约在1000万元。

而珠晖区产业迈向高端化,又在数字经济的赛道中,不断奔跑前行。总投资5亿元的衡阳人力资源现代产业园应运而生,着力做大做强“衡州大道数字经济走廊”东线,打造人力资源的“雁栖谷”。目前,产业园已实现营业收入49.54亿元。已引进全国百强人力资源公司40余家,计划通过3至5年,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

从“产业链”到迈向优质“生态圈”

产业兴则前景广,产业旺则经济强。珠晖风姿不仅源于厚重和盛名,更根植于产业生态的血液之中。珠晖发展七大主导产业的方向已然明晰,一些企业逐步发展成熟,一些企业已有足够潜力,可以成为下一只“凤凰”。那么,下一步的目标又是什么?珠晖区将目光转至从“链”到“圈”,让产业提质增效上。

该区心无旁骛,致力于“链”上发力:核工业产业链重点打造“三个三”,即中核金原独居石、核废弃物处理、锆铪项目“三大基础”,引入稀土分离、金属粉末、光伏三个项目,实现30亿元投资;眼镜视觉产业链重点打造“两区一点”,即眼镜小镇首开区、衡木创业区、鸿福眼镜双创示范点;盐卤化工产业链重点推进“三个二”,即以湘衡盐化、爱洁科技两大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盐卤化工产业,力争全年投资达20亿元、纳税突破2亿元;现代物流产业链重点打造“两园一区一枢纽”,即推进衡阳铁路口岸物流园、粮食物流园、木材集中加工区建设,高效运行中欧、中亚、湘粤非班列,打造铁公水多式联运枢纽;数字经济产业链重点打造“两园一场一中心”:即人力资源产业园、云创链数字产业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广场、南部呼叫中心。

从“产业链”迈向“生态圈”,一批代表新经济新发展的好种子、好苗子已在珠晖破土发芽、开枝生叶,不断为这座城市打开上升空间、插上腾飞翅膀。2021年以来,共完成工业技改项目68个,技改投资量近30亿元。全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42家,今年1至8月,全区规模工业生产值累计达34.4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7.0%,居全市第一。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达2.9亿元,增长23%。

奋斗者的脚步从不停歇,实干者的心态喜欢归零。未来已来,将至已至,产业珠晖的每一次脉动,必将培育更多的“大块头”、更强的“小巨人”、更高端的产业集群,让珠晖现代产业体系这张答卷愈加绚丽多彩,从“大区”到“强区”的跨越愈加坚定有力。

这是正在发生的历史,这是振奋人心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