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赵王朝的第3位皇帝石虎,他是后赵高祖石勒的侄儿。生于公元295年的石虎,由于父亲在当时的饥荒天灾当中饿死了,所以才被自己的伯伯石勒领回去抚养。

然而在石虎11岁那年发生一件突发事件,这个事件在历史上有2个版本的记载:第一个版本就是说石虎和石勒的母亲王氏被西晋抓走当人质了。第二个版本就是直接说石虎突然莫名其妙的失踪了。至于这2个版本哪个更加的贴近事实我们不得而知,总之结果是一样的,就是在石虎11岁到17岁的这六年里历史记载里是空白的。

直到6年后的一天,当时的石勒已经做上了匈奴汉国的一名大将,在同僚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已经17岁的石虎。在这6年的时间里,石虎到底经历了什么人们不得而知,但是找回来的石虎已经性情大变,性格变得残暴凶狠,品行也变得相当恶劣。作为叔父的石勒也对这个侄子如今的改变自然也是大失所望。

回来后的石虎整天游手好闲,还特别喜欢折腾人,比如用弹弓打人,将自己的快乐架设于别人的痛苦之上。这也导致他在石勒的部下们面前颇受厌恶。其实他并不知道,要不是他的叔父是这些人的上司,可能就在当时的年代,石虎不知道都要被灭了多少回了。

作为叔父的石勒出于对军中舆论的考虑,还就此事对自己的母亲王氏说过:“这孩子太残暴了,干脆杀了算了”。然而王氏却并没有同意儿子的想法,还劝解石勒要多给石虎改正的机会,哪怕一头牲口在幼年时期也会生性顽劣,石虎此时就正值年轻气盛时期,你还是忍一忍吧。

这里小编想说的是这时候的石虎已经十七八岁了,在当时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早已不是小孩子,性格脾性也基本也都已经定型,想要更改也很难了吧。

迫于母亲的劝诫,作为叔父的石勒也打消了对他的杀心。然而石勒并没想到,正是这一次的放纵为自己的后代都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要说石虎在石勒的军中也并非没有好处,起码打仗是把好手。在劝诫事件之后,石虎也算是为叔叔立下了不少的战功,毕竟身强体壮况且还是个骑马射箭的能人。经常和叔叔石勒一起东征西讨经历战争无数。功劳是有了不少,但是罪孽也积攒了很多。

在长期的战斗当中,石虎也不知道为什么养成了一个嗜杀的习惯。他在每次攻占下一个城池之后,都要进行一次屠城的操作,可能在他自己来讲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那个早已扭曲的快感,但是他却并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会给叔叔石勒带来多大的麻烦。

公元330年石勒登基称帝自立为王,在册封石虎的时候给予的职责是中山王、尚书令。这在朝中来讲已经是相当高级的官员了,然而石虎却并不满足于此等犒赏。他认为自己在石勒的前期打战争当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怎么也得得到一个大单于的位置,没想到叔叔石勒却把单于的位置给了自己的儿子是石弘。这样的结果让石虎有了篡夺王位的想法。

没曾想这石勒也是一个短命鬼,当了三年皇帝就病死了。石虎趁机掌握了朝政大权,开始谋划自己的篡夺皇位之路。然而他也并不糊涂,知道自己的叔叔石勒刚死,自己立马称帝的话,肯定会遭到群臣的反对,所以也并没有着急下手。

此时坐在皇位上的是石勒的儿子石弘,其实石弘早已知道这个石虎哥哥的心思,自己即使坐在这皇位上也做不安稳,不如干脆直接让位得了。没曾想在石弘让位给石虎的时候,石虎还一本正经的推三阻四不愿意接受。石弘也只好暂且作罢。

皇位是不愿意接受,但是石虎却让石弘先给他封个丞相、魏王、大单于,加九锡。也就是说,这番封赏以后,石虎在朝中就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其实这样的操作,小编在前面的文章也提到过,在古代很多想要篡夺皇位的奸佞小人,在篡权夺位之前都会让皇帝先把自己的官位封到最高等级。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就是在过渡期间内他可以权倾朝野,朝中的大事小情他都知道,能够时刻了解到朝中的动向。第2点就是以后篡夺皇位也就不会显得那么突兀(这种基本都是操作人自己认为的了。)。

在石虎获得一系列大肆封赏之后,自己也大权独揽了,他就进行了下一步操作:将朝中各部要职尽数换成了自己的亲信。最后又将皇太后刘氏,以及皇上的亲生母亲等这些前朝的皇亲国戚尽数斩杀。到此,石弘虽然还依旧坐在皇位上,但是基本权利已经被石虎架空,石虎也基本完成了篡权夺位之前的全部准备。

公元334年,石虎直接废石弘为海阳王,自立为赵天王,改元建武,立儿子石邃为太子。很快他又差人将海阳王石弘斩杀,并且迁都邺城。

纵观石虎登基称帝的过程,也是颇有技术难度,他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也是经历很多次的周密部署,经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最终才成功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