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是国家一级学科,下设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国际新闻、数字出版等专业,高考文理兼招。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执政党的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各类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涉及的领域为互联网与新媒体。如果准备出国深造的同学对新闻传播学特别感兴趣,可以看看本期内容,以下整理了一些新传专业申请的成功案例,让你追梦的路上不孤单~

为什么要参考案例的分享?因为将才不打无准备之仗,纸上谈兵更需实操经验。申请前的案例了解尤为重要,迷茫中的申请者们可以在这些导师和学生经验的现有基础上,总结出更适合自己的申请思路和方法;而且可以了解最新录取情况、动态、趋势,不至于闭门造车,减少留学知识死角,找准方法、确认自己申请大方向;也能在心理上缓解一些焦虑的情绪,获得认同,增加信心。

新闻传播学作为申请高热度之一的学科,申请之路竞争更甚,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看看下面整理的申请经验,下一个分享者就是你!

——Case Sharing ——

案例一

案例特色

高GPA · 高语言成绩 · 高质量套磁 · 经验分享· 博士

学生背景

本科:北京普通大学社科专业,双学位了传播学。

研究生:包邮区某985的新闻传播专硕。

GPA:91.45/100

TOEFL:114

GRE:329

录取结果: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PhD in Communication

有什么经验建议吗

时间线+宏大博士申请目标拆分的小事情

1. 标化考试

我研二寒假开始备考GRE,差不多学了一个半月的样子。暑假考的托福,也是一个半月左右。暑假考这个托福太赶了,建议还是研二寒假那会就开始搞吧,后面这个考位反复取消也是搞人心态。

2. 套瓷+选项目

因为我有特别明晰的研究兴趣,所以我挑选的标准就是这个项目是不是比较符合我的研究话题,有没有和我研究中涉及话题交叉的老师。我从很早就开始看了,全球乱看,后来因为太懒不想再考虑申请CSC和写RP的事情,就还是集中在美国了。看这些老师和项目的时候,也会幻想吧,为申请提供了动力!

我一开始还想申新加坡多伦多英国,3/4月开始套的?发了两个。暑假发了几个。开学以后又发了几个。没套很多,后面有些乏了,可能只有4个项目是套瓷了然后递了,剩余6个没套。和两个老师私下zoom chat了一下,目前看来套瓷对于我拿到austin这个还是有点用。

套瓷

我的套瓷回复率还是挺高,我其实只给9个老师写了邮件,7个老师都回复了。尽管有两个是,一个说要退休了(我最早发的那个大牛,但是他给我写觉得我挺好,虽然可能就是随口一说也给了前期的我很大信心!),另一个回了说虽然方向真的很一致但是他已经带了太多博士了这个年份没有招生计划。

尽管可能是理工科的模板哈,但是它的组成部分挺值得参考的。每一句话都有用而且没有很多废话。也许不能像理工科一样直接找到能丰富老师研究的部分,但是重点真的在自己研究和老师研究结合的部分!我也借写套瓷信和SOP的机会,看了很多很多老师的研究,有些真的还挺有意思的,在想联系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对于我本身有用的东西。不要太长!!写得太长真的挺负担,我之前就有写得又没有重点,老师就没怎么回。

还有一个好方法是去参加一些线上会议咯,针对一些老师的pre可能提点矫揉造作的问题吧,我有一个老师是这样联系起来的。因为她的研究和我搬砖的一段经历有相似之处,我就顺手问了一下,那个老师也写了很长的解释给我。后来我再次写套瓷信的时候也回复我说,记得我问了会议的问题,后面也约了zoom。【注:约meeting的时间邮件里记得写当地时间...我发现不止我时差换算不行,老师也非常不行...我之前有强烈的邮件恐惧症,总觉得自己措辞不行,后来发现老师都还挺宽容的,不用怕!大胆发!不管是给老师还是给小蜜。我后来递送托福成绩死活不到,还给项目小蜜狂轰滥炸发邮件,因为是半夜搞的当时迷迷瞪瞪好多错误,也其实没事了。

-另外一个套瓷的好场合是information session。虽然由于时差问题都是在一些阴间时间,需要半夜起来参加。但是我参加了两个学校(其中一个就是austin),参加的人都太少了吧!!我都心疼组织者的程度。我在小房间里和三四个在读博士+两个教授面面相觑,因为教授不能面试我,我只能疯狂问问题避免冷场,呵呵,不知道有没有给他们留下一些傻子印象。而且我后来还给这个项目里另一个方向契合的老师写了套瓷信,因为这个info session里的在读博士说我和她的兴趣很像,而且我主套瓷的那个老师也鼓励我给她写。所以这个项目里我给两个老师写信了。另一个参加的info session是我拿到面试邀请的这所,也差不多吧,小房间里两个申请者+三个在读博士+三个老师。其中一个老师我碰巧之前读过她的某本书,提了一下,不知道有没有留下印象;我之前套了和面了另一个老师。其实好多学校都有这种info session,有的是挂在官网需要自己去看(我错过了一些),有的可能是订阅项目的邮件消息,或者是所有申请者都会群发之类的。参加一下也不错!我问了一些有关于SOP怎么写的傻子问题,他们都很热情回答了,然后问了在读博士她们当年的SOP写了点啥,她们也讲了一些。

项目选择

不知道该骂一下美国分得那么细,还是该骂一下我国新闻传播学院覆盖太广。我发现有一些学校都是有两个项目,一个可能是那种在人文学院底下的某department,做得通常来说较为批判/质化/社会学;一个可能就是单独的传播学院,非常健康/大众/政治,通常是量化取向。

然后就像UT-austin这种大的,也有journalism和comm的,comm底下还再分了小的。我感觉不仅仅要看是不是某一个老师比较适合,要看那整个faculty里是不是有2-3个老师都比较适合。量化的姐妹可以着重看那种大众传播啦/健康传播/媒介心理/计算传播等强量化的项目,太多了就不赘述了。质化的姐妹可以去看看这些批判的,江湖大骗子姐妹也给我推荐了好几个偏批判的!还有那个修辞学啊,我也用一点点费尔克拉夫那个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但是修辞学实际上我真的不太懂,有点过于形而上了,看了一些论文感觉自己在漂浮。

挑选学校的话,可以就着排名一个个看下来,也可以去NCA那个网上有一些不太新的phd项目介绍可以参考。还可以去gradcafe或者寄托等有毒的焦虑网站看看别人都申请了什么学校。某些可能中国人不太爱申的,比如Rutgers其实也很强。

3. 文书

Writing Sample

我因为研二下投了会嘛,然后研二下就以毕业论文的话题先写了篇英文出来,这个就是我的WS的原稿了。(后来在英文的基础上再翻回中文导致毕业论文被diss惨了,先按下不表,中英写作思路太不一致了)。本来以为会议会白嫖点详细建议!都没有!!基本上不会有细致修改建议,都是内容上的,比如这里加点那里加点。我研究生学院开题很早,研一暑假开题的,我研二寒假去收集了一些实证材料,之前开题的时候广泛阅读了很多很多文献,所以研二下写起来还挺顺溜,没有咨询很多人。暑假发给我的亲亲导师看了一下,她建议我调整一下材料组织方式,然后帮我通读了一遍全文,改了一点表述,催我投了某journal。然后在11月底收到了这个暑假投出去的R&R回复,很积极,真令人难以置信。我11月的时候又在fiverr找了个本土大姐帮忙过了一些语法,她挺快速的而且改语法改得还挺仔细,好像是不到一百刀的样子。那种巨贵的我也就没找了,主要是因为没钱。而且其实我看到申请材料页面有说希望申请人的申请材料都是出自ta手,所以我觉得应当也能容忍一些比较青涩的表达吧。

Statement of Purpose/Personal Statement

我感觉我的SOP写得挺一般的。我导师有帮我问一个当过招生委员会主席的老师,建议怎么写SOP啊,就说还是要尽力展现对于一个领域有经历、有了解。我本来是SOP里塞了很多经历啊,后来缩到只写了两个自己的主要研究,一个延伸的助研经历。因为我有点性别+平台/技术,基本上就是这两块组织在一起,根据各个项目和老师的不同,往不同方向偏移了一些。

我记得组里另一个教育学phd姐妹详细介绍了SOP怎么写。大概结构我也类似。主要还是fit的点要描述,写得清晰易懂就行。因为就我的写作水平,我只能写出那种平实但真诚的了!开头我有一个小的hook,中间是以我在做自己性别相关研究中,发现技术有影响啊,于是又去跟这有关的项目里搬砖,积累了一些思考和了解这样串联。最后吹嘘一下自己和项目怎么fit,行文中也调整一些措辞。

推荐信

很尴尬,我是土本土硕。导师建议我找个外国/高职称老师要推荐信,但我又有点抗拒,因为我还是比较希望有和我详细了解的老师给我写。当时进入我选择的有,三个在学院里我搬过砖的老师(其中一个是导师)。一个在暑期学校上过一个网课lecture的西蒙菲莎的教授,后来我写邮件问他我的一个研究想法可行吗他好热情回复,也是菩萨了,还说有update一定要及时告诉他。一个疫情前中外合办项目中来学院上过一阵子课的外国老师。

我当时好纠结,我问了UT-austin的菩萨老师。建议我找熟悉的老师写,有海外经历的老师把phd毕业院校也可以写上。因为不熟悉的老师可能写不出什么好的推荐信。

我导师给我写的推荐信帮我补足了好多细节,因为SOP篇幅有限,可能有的研究经历没法说。比如有一个和她还有国外某老师一起搬砖的经历,处于相关不相关的边界,我自己的材料里比较少讲,她在推荐信里帮我说了。另一个老师是我当她助教搬砖,帮我说了一些助教和上研讨课的经历。还有一个老师我帮她一起搞R&R,说了一些这方面的事情,呵呵,提及了我百折不挠的搞笑女心态。推荐信也是蛮重要的展现自我的材料的!自己没篇幅的说的事情,可以告诉老师说说。我找的老师都是年轻的老师,都很愿意帮我提交。而且催她们交推荐信都没有很大心理负担,给我忙乱的申请季减轻了一些焦虑。

4. 具体网申

早点递托福和GRE。ETS真的是有够神经的,常常抽风。有的项目是提交完申请才开始匹配托福成绩,耗时巨久,可能需要催。

后期会议和期刊论文有了结果,就会写信去给小蜜让他们帮我更新CV。ICA出结果那会儿又更新的那一次似乎有点迟了,因为好像有些招生委员会已经meet过了。我发给了套瓷的菩萨老师,她说她会去告诉其他faculty,所以我感觉可能其实已经meet完了,也有一个学校的小蜜告诉我更新了但不保证会被看到。这时候感觉套瓷还是有点用的。网申系统就注意别传错材料就行!我每次都会把要传的标记一下子。

案例二

案例特色

高GPA · 海外本科 · 经验分享 · 高质量套磁 · 中等语言成绩 ·博士

答主背景

本科: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GPA:3.72/4

GRE:318

录取结果:华盛顿大学

PhD in Communication

有什么经验建议吗

我没有很明确的研究方向。但是鉴于我关于社科知识的兴趣,再加上传播学内部的计算社科(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风向,我会很有兴趣看看计算方法是不是能带给知识的确定性和形式化以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我想警惕自己在方法论层面的封闭,因而不愿意进入一个特别量化的项目;而且我对于质化方法如何促进知识同样有兴趣。这一点在最后的项目选择上会发挥作用。所以计算社科是我定下来的第一个方向。事实上是,由于计算方法在传播学内部的生长趋势,导致不少传播学项目都对这一方向的申请者青睐有加,而这无疑最终作为运气/外部因素助推了我的申请,因而我是特权的享有者。对于那些对其他方向有兴趣、但这个方向更小众或发展趋势更不好的申请者来说,他们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这是学术界的现实,但可以称作学术界的耻辱。

确定了要做的方法,还需要领域/主题。这一点我是在选校过程中定下来的。说实话,申请前我对美国学界的传播学实证研究现状几乎是毫无概念,除了大三下学期在UCD的media cognition课上了解了media psychology的主要话题以外。选校过程中发现的几位年轻的传播学者在做的研究对我的方向有决定性的影响:Benjamin Mako Hill,Jeremy Foote,Wang Liao,Seth Frey。某种程度上他们都算得上是计算传播的学者,而且都关注online communities(虽然他们的动机各不相同)。Wang Liao主页的一句话当时很打动我,大意是致力于理解宏观-微观传播现象之间如何联系,这一点正契合复杂性科学的精神,而且我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直觉地觉得这和回应我真正的研究兴趣是相关的(事实上现在也这样觉得)。所以他们四个人所在的program,自然就成了我重点关注的项目。最后一个研究方向关键词是technology& society,确实有兴趣,但没有想得很清楚具体兴趣如何表述。

套磁

选校伴随着套磁,也就是向老师发个人邮件,介绍自己的背景,以便让老师对自己有印象,申请材料审核中更留意。套磁邮件发了不少,包括传播学、社会学和信息科学,得到积极回复的不多。最积极的是UCSB的Young Ji Kim,UIUC的Jacob Fisher,Rutgers的DJ Woo,我分别和他们在申请前zoom了一次。Woo很好,发现我们兴趣不是很合,把我介绍给了学院里其他三位老师。得到回复的、现在还有印象的,包括UCLA的PJ Lamberson,UCDavis的Seth Frey,CU Boulder的一个老师,UMich的Casey Pierce(iSchool),UIowa的Yongren Shi(sociology),UCSD的Kevin Lewis(sociology),IUB的Michael Schultz(Sociology),但是这些回复基本都是礼貌回复,欢迎申请。可以发现,不是所有套磁有回音的项目最后都申请了,比如觉得UMich的ischool竞争太激烈,UCSD系里大方向不合(推荐信都交了),UIowa没有精力作文书了,不喜欢UIUC的研究方向,IUB申了但是拒绝了。选校和套磁是我花费时间最长的事情,但是结果来说也很值得。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对这些年轻老师的研究都要花心思略读,也大概对自己的申请方向有了更多的把握。

申请材料与背景准备

这部分非常技术流,也太个体化了。只是说说我的经历。

7月底的时候觉得自己的研究经验不够,向美国老师发套磁邮件问能不能做助研。Foote回复了我,并把我引荐给UW的博士生,于是我开始帮他写代码、手工编码处理一些数据,一起工作了大约2-3个月。博士生是Hill的学生,因此Hill也知道了我;而且博士生帮我在UW、Rutgers、Northwestern和UC Davis都交了推荐信。他是我的推荐人之一。另一个推荐人是UC Davis交换时研究生课的老师,她人很好,是副教授,虽然现在在学术上不太活跃,但是写的信应该是很好的。这两封信应该都会很好。另外两位推荐人都是我学院的副教授,一位是我本科论文导师,四年前毕业自UC Davis;另一位是计算传播学者,我的编程课老师。

CV上有四段研究经历,分别是上边这一段,UC Davis的研究生课经历(把课程作业的proposal当作正在进行的研究),本科大创(一个关于国内政务微博的实证研究,用了社会网络、访谈和问卷调查),本科社会学系黄盈盈老师的《定性研究方法》的田野工作。关键的地方不在于这些研究有什么产出,因为它们四段经历的实际产出只有一篇被国内会议接收的中文论文(大创结项);而是要把学术经历里自己具体做了什么清晰地写出来,并且是以教授可以理解的方式。我写到的重点包括:进行了怎样的研究设计,用什么方法处理了什么数据(广义的data,包括定量和定性),回答了什么问题,是不是有学术写作经验和合作的经历。阿文觉得我详细写到的这些对于让教授了解我很重要。会议论文只有两篇,一篇是和其他东西关系不大的历史研究,一篇是大创结项论文,都是国内会议。

SOP请参照郝洪涛申请到Wisconsin计算机系的SOP,因为我也是参照他写的,写了大半个月。SOP是最重要的博士申请材料,请花时间构思,并且能让审阅者记住你是一个“Thestudent”,例如是一个“online community student”(如果是我的话),并且将重要的篇幅放在关于未来的设计——想做什么样的研究,为什么这个研究值得做,为什么要来我们项目做这个研究。博士申请的SOP不必花里胡哨,审阅人都是学科里的教授不是商科招生官。我申请不同的program用的SOP核心内容都是一致的,但是会换综述中的参考文献,换成和这个program更相关的研究者,以表达我对项目的熟悉程度,以及它们和我的匹配程度。我的SOP的具体内容,不是特别想透露,但想法可能会变。如果想找样本,郝洪涛的样本就是我找到的最好的。

SOP的写作过程比较痛苦,但写完之后奠定了我申直博的决心。当时大约想的是,如果能有一个成型的SOP说服我自己:这是可以递上博士录取委员会的材料,那我就主申直博;不然,我就主申硕士。事实上是写完以后可以说服自己,那也就定了申博的决心;但还是没什么信心,想着这几个博士项目只要有一个录取我,我这申请就是开了光了。当时想,如果主申硕士的话,打算主要申请4个美国项目:UMich、UT、BU、Marquette,因为后两个ddl晚至2月中旬,那时大约已经面试过了,所以就没交申请了。

关于是不是要请人审阅修改申请材料这件事。我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真是非常大胆……我的CV,申请前没有请任何人看过,自然也就没人改过;SOP,只有上述提及的博士生和我导师给了学术上的修改意见(我还没听我导师的),一个申社会学的朋友给了语句和逻辑上的意见,也没有请人润色;WS,是我在Davis研究生课上的proposal,导言和综述部分被导师批评得一塌糊涂,后来实在没有心情和时间,就只重写了导言,综述没改就交了。这简直是闭门造车的反面典例,不要学我就是了。

面试、录取与择校

收到UCSB面试的那一天真是受宠若惊,还是大牛Jennifer Gibbs给我发的。面试安排在她们的下午,我的早上,Gibbs既是我的兴趣导师又是committee成员,和我写在SOP里的另两位女老师一起面试我。这个面试是第一个面试,也是我觉得做得最好的面试。三个女老师都很亲切友好,Gibbs代表committee问了两个模板问题,另外两个老师(其中一个是套磁过的)各自问了一个问题,又各自追问两次,这样她们对我的提问环节就结束了。面试结束后大约10天,就收到了非正式offer,此后funding下来,给了五年助教全奖(22000刀左右)+一年的fellowship,即第一年不用做助教就有奖,还有3000刀的搬家费。

UW的口语要求是很晚才补上的,大约是1.13。我在那里的意向导师Hill很热情,他是MIT media lab的博士。收到我的邮件时,他说我的托福口语过线made hisday,真是让我也受宠若惊。之后很快就面试了,是他和我填的另一个导师Yuan Hsiao。面试前,我联系上了这个项目里的一个中国人,是我的校友,他很好,仔细回复了我关于面试的问题。这次面试很紧张,可能是因为两个都是男性老师(真的,不开玩笑)。聊到我的跨学科学习经历,被问了为啥不申社会学项目(Hsiao是UW社会学博士)?我说还是对传播学经典主题更感兴趣,再说也确实申了一个IUB的社会学。被问了印象最深的理论,谈一个自己的研究项目,还有研究生学习最激动和最有挑战的事情。大约也是面试完两周后,收到了offer。

选UW看起来是有缺点的。这里的传播学长久以来以定性和批判研究闻名,毕业生的placement优秀的也都是这些方向(有三个年轻毕业生去了UT Austin)。如果我来的话,以量化为主要的方向,在系里会是少数,不会有很多同伴和老师的指导。但是这一点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弥补:例如UW的iSchool和HCI系是全美顶尖,Sociology系里也重量化方法,缺少方法上的训练,完全能去这三个系上课(事实上UCSB、UC Davis的传播学系尽管专长量化,系里自己也不常开很多量化方法课,更多则是传播学分支课)。缺少同方向的cohort,可以被Hill和Shaw、Foote的研究小组内的学生所弥补,而且事实上他们也更和研究小组里联系更密切一些。再加上,进入一个量化和质化方法都能提供训练机会的项目/学校,本就是我所期待的,所以定性强项对我来说不仅不完全是劣势,甚至十分宝贵。再加上我在未来的时间里可以不做助教,因此可以拿出很多时间来谈恋爱,就很开心。

关于择校,我曾经列过一个评分表,理性地分析各个项目的各个方面,UW以微弱的优势取胜。但是这个选择非常个人化,因此谈不上理性。“大事看感觉”的话,UW的感觉确实是到了。

另外想谈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也是自己在择校过程中思考的:如何看待读PhD这件事。我还是学生吗?我是助教/助研,要完成工作来挣出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我是学生,上着理论和方法课;我也是一个成长中的研究者,找到自己的研究主题,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找到合适的研究合作者,最终完成博士论文。为了合理地面对这个问题,我有一个基本的态度:将读博看成一份工作。这种观点非常美国,因此可能也更适合在美国读PhD的朋友(相比于国内/英国/欧陆/港新)。保持这个态度,至少有这么几个优点:第一,不要苛刻地对待自己。读完PhD已经是很难的事情了,如果按PhD理想类型那种读法,每天都将面对无穷无尽的压力。相反,它就像一份工作,存在成就感的时刻,但也存在摸鱼、知足常乐的时刻。不必非得要求自己将其作为事业的高潮,要接受自己工作中平庸的时刻,甚至大部分都是平庸的时刻。第二,平等地处理和他人的关系。国外的(大部分)导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这一点和国内很不一样,正因如此去国外读博才是值得做的事。将他人(老师、同学)视为工作伙伴,既付出也得到,才能保持长久的平等关系。第三,独立地形成自己的工作节奏。如果说读PhD和其他工作有甚么最大的不同,可能是:要自己保护自己的节奏。这种节奏既是日常的生活节奏,也是长期以来的事业节奏。读博不是学生,而是要完成知识生产的任务/工作,那么各种要做和不得不做的事,最好都围绕自己的意识和节奏服务,自己做自己的“雇主”。

心态平和 & 获取支持

是不是会有迷茫和怀疑的时刻呢,有,而且不少。国庆回家的时候,本着对家人负责的原则,我详细把我的申请思路和爸妈说了一遍,包括放弃保研;可能要直博来避免给家里造成太大的经济压力;以及万一直博和带奖硕士都不成功,可能带来的花费;以及万一都不成功,要gap一年的准备。他们当然给不了什么具体建议,只能说尽全力在经济上支持我。这时候我没太多时间想家里的事。反倒是后来拿到offer了,本是挺好的事,却在短暂的高兴之后好像得罪了全家人,因为他们在精神和心情上都很依赖我,不愿意我出国。而且万一受疫情影响,可能出国数年也不会回来几次。以至于从12月中旬我妈妈生病后,我回家在家待到年后,精神和情绪的压力几近崩溃的边缘,觉得在出国读书这件事上,承担了来自家庭的无形的压力(而不是支持)。所以那时候很想离开。

家庭之外,申请本身,没有遇到一个可以参照的个例,是本校/本专业成功申请美国直博的(其他学校和专业当然有不少,如本校社会学,还有隔壁的清华社会学,还有武汉诸校的许多社科本科生),再加上也不会知道ta们是不是也面对着这样的家庭困境,几度让我感觉自己在申请的路上挺孤独的,也没有什么确定的信心。我也没有怀着“我就要做这样的开路英雄”的伟大信念,因为我英雄ptsd。只用一个非常朴素的想法鼓励自己:那些出国读书的人中,一定有人比我克服了更大的困难,不管是钱的问题、家庭关系、研究本身、语言文化等等,所以我没什么值得自怨自艾的,不过是遇到了困难而已,这很正常。虽然很少有具体的人向我展示和诉说过遇到的这些问题,但还是会这样相信,也因而获得了力量

因为准备考试、申请材料和生活的压力,12.1前夕情绪大崩溃,有了结束生命的想法。但因为12.1交了很多材料,也暂时考完了试,压力一下子释放出来,才反应过来:原来从”有结束一切的想法“到”真的做点什么结束这一切“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些最终离开了的朋友,他们一个人孤独地走完了这程路。

希望自己的运气能分享给大家。

案例三

案例特色

高GPA · 高语言成绩 · 无科研经历 · 国外牛推 · 经验分享

答主背景

本科c9,硕士LSE+USC双学位

GPA:3.97/4

IELTS:8

GRE:329

录取结果: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主校区)

PhD in Communication

有什么经验建议吗

推荐信:有大牛教授,但应该不是强推。

其他:无发表经历,无参会经历,无TA经历(仅做过一个短期的暑期RA)。

UPenn和USC属于彩票项目,录取可能性本就极低;西北和UCSD属于不那么fit,但是不多投几所不放心所以才投的项目,被拒也意料之中。PSU在各方面都比较契合(从研究方向到学校排名、地理位置等),已经决定去了!

Timeline

PSU 1月底面试(面试问题很常规,常规到我已经记不清了,大概就是研究兴趣、Why PSU、How fit you are之类的问题),2月中旬参加为期两天的openhouse(与POI面试+与committee进行exit interview,还有听讲座/展示、和currentphd students交流、与研究兴趣相近的faculty/students一起吃晚饭等活动,行程很紧凑,但整体氛围轻松。P.S. openhouse的机票食宿全包,PSU还是很大方很贴心的。)。

注:能参与open house意味着已经进入short list,大概率不会被拒。今年的open house只有4人到现场(其中两位还是PSU的研究生),大概有9/10名同学在线上;意料之外的是,中/韩国的申请人数很多(加上我一共8位)。

经验分享

我是21年10月临时起意申请的博士,裸考了雅思,只花了2周写PS,推荐信也是临时找的,所以经验真的不多。此处感谢USC和LSE的老师们愿意帮我写推荐信以及帮我修改文书,还要感谢同在美国的朋友们帮我mock面试、提供建议。能申请成功,真的是运气加成。

以及,在美国的大家真的不要找中介!多多和老师谈谈,老师们还是很乐意帮助的!我申请只在考雅思和申请费上花了钱!

案例四

案例特色

高语言成绩 · 高GPA · 经验分享·硕博混申

答主背景

GPA:3.76/4

TOEFL:106

GRE:325

录取结果:马凯特大学

MA in Communication

有什么经验建议吗

申请历程全回顾

(1)关于GT备考

① GRE篇

个人感觉GRE的备考真的可算作是美国申请路上的“拦路虎”,真的有认识不少朋友因为不想学习GRE而放弃美国,或是退而求次选择不需要GRE的项目。要说GRE难不难?难!确实是难!看不懂的长难句,记不住的单词和充满陷阱的数学题,是一道又一道难以预约的难关。但是,GRE也确实是考验你到底有多想去美国读书、到底有多想被女神校录取的试金石。

在申请过程中,我的GRE分数在传媒专业只能勉强算是不拖后腿(V158,Q167,AW4.5)。经过前期准备学习,以及被录取后和美国同学的交流,发现GRE中的Q对于文科申请,至少是传媒专业的申请,真的毫不重要,我的一个美国同学V168,Q150,AW 5.0,其他美国同学也普遍是V165+,Q在155以下。我相信真的是几乎每个中国考生裸考都能考出>150的数学成绩。因此,数学显然不是高校作为fliter筛选竞争者的主要依据。

那么筛选依据是什么呢?当然是Verbal!这当然也是令无数小伙伴头疼的部分。对于传媒专业的申请而言,V至少要153,最好达到155。当然,分数多多益善,但155的分数已经可以保证你不会被committee在GRE这一项而减分啦。Verbal 155分的概念大概是第一个section对11-12道题,进入medium模式,第二个section对10道题,也就是正确率在50%+左右。具体的算分规则和备考经验,小伙伴们可以自行搜索专门的GRE高分贴,在这里就不赘述啦。

②TOEFL篇

相较于GRE,托福显得更为重要。毕竟GRE是以英语为载体的逻辑思维考试,但是托福是真真切切的语言能力测试,它决定了你在美国能不能听懂课,是否能生存下去。因此,托福的重要性是要>GRE的。对于“卷中之卷”的传媒专业而言,TOEFL 100 是底线。低于100基本上80%的学校都和你绝缘了。如果想要不拖后腿,至少要到105。当然如果能到108+,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了。雪城大学就明确表示prefer 高托福的申请者(108+)。经历了两次全额退款的波折,我最终的托福成绩就只有原先的106分,感觉在申请过程中只能起到一个普通的作用,并没有buff加成。

(2)申请时间线

因为2020年疫情的爆发, GT线下考试始终无法恢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标化成绩的出分(泪)。所以我的整个时间线都是要比自己预期要晚的。大概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

2020:2月-8月 GRE阶段

2020:9月-12月 TOEFL阶段+3所学校网申(12-1 ddl)

2020: 12月下旬 集中处理文书+大规模网申(主要赶1月院校的ddl)

2021: 1月 文书修补+大规模网申+托福刷分(主要赶2月ddl)

2021: 2月 补申2月ddl学校+托福刷分

注:因为ETS的一些问题,1月和2月的托福刷分都失败了,全额退款

(3)院校选择

我在前期确定学校时候,系统的将相关的传媒offer贴全部进行了浏览,并根据年份统计了excel表格,统计出大家经常申请的学校,以及被录取者的大概条件。通过做到这些,做到心中大概有数。看似繁琐,但其实是非常高效的。如果一所学校每年录取的申请者都是托福105以上的,那么<100分的托福去申请,就胜算不大了。

大概确定了这些院校的范围后,我再一个个的看faculty,如果有相关健康传播和政治传播的老师,那么这所院校就可以正式加入申请列表。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今年疫情的特别形势,我选择了硕博混申。为了求稳,将自己可能被录取的学校申请为了硕士。至于博士学校,就当成彩票了,有则好,没有也算了。事实证明在今年的特别形势下,这样的做法也是比较适合我的。

(4)经验教训

一定要早做准备!!!特别是语言备考,千万不要像我一样一直刷到2月,身心真的都非常疲惫

认真检查申请材料!!! 我在申请Utah的时候,把材料传错了,直接导致被拒,特别这还是一所录取即全奖的学校。

要合理学校!!!我在申请学校时,申请了UNL(一个以实践为主的学校),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无情被拒,系主任给的回复说'fit and background'也是一个考虑的因素。此外,我在申请USU时候,因为个人原因,属于没有适合的方向,强行申请,当然最后的结果也是被拒。所以match确实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关于全奖/半奖的硕士项目:

不得不承认,但凡涉及奖学金的项目申请难度就会陡升,毕竟狼多肉少。因此,想要拿到奖学金,自身的硬件条件必不可少(三维成绩、其他方面)。同时,因为给国际生奖学金大多是做TA /RA,因此,向院校展现自己相应的能力(TOEFL 口语分数 & 研究经历) 也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今年申请的经验,目前比较确定会给传媒生奖学金的项目有:

Clemson、Marquette、雪城、Utah、明尼苏达双城、普渡、Osu、IUB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学校并非录取即全奖,还是要根据申请者的情况综合考虑的。例如 Marquette,我收到录取大概是1-27号,但是直到4月初才收到研究生院发给我的Financial Aid letter。因此,不断提升自身条件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