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城烟雨蒙蒙,故居墙门深深。近日,随着吴廷琛故居房屋协议搬迁项目最后一户完成交房手续,该征收项目实现清零,进入老宅保护修缮阶段。吴廷琛是苏州第五个、清代最后一个连中“二元”者,他的宅院是典型的官衙深宅大院,站在高处能够尽览古城风貌。吴廷琛故居的修缮以及后期活化利用,将古城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统一,充分激活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基因,呈现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古城保护新格局。

今年是苏州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也是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成立10周年。多年实践,姑苏区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古城保护路径:保持古城“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作为古城核心,平江街道始终坚持“保护为先”原则,以大运河文化品牌建设为着力点,按照保持古城格局、展现传统风貌、美化环境景观、传承历史文化的基本要求,通过活化利用、打造节点的方式,深入挖掘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禀赋,着力在城市更新工作中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古风新韵”。

平江街道位于古城核心,拥有得天独厚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这些宝贵资源,能够让生活和工作在古城的人们得到更大获得感,让他们从古城保护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也能让游客的脚步和思绪停留在古城的常态生活空间,与这座城市的美好一起慢下来、停下来、留下来。”苏州市政协委员、平江街道党工委书记袁硕旻说道。

有机更新与整体保护相结合

激活老宅“自我造血”功能

姑苏区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不可多得的古建老宅资源。古城保护、城市更新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制定和机制体制的构建。姑苏区坚持“系统性思考、整体性谋划、分步骤实施”的思路,开展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更新发展策划规划,近年来相继发布了《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白皮书》《古建老宅活化利用蓝皮书》,吸引社会力量出资出力修复老宅。一座座修旧如旧的老宅被赋予“自我造血”功能,在活态化的利用中重获新生。

中张家巷29号位于平江街道辖区,被列入苏州市首批启动的古城保护示范工程,是古城无数老宅重获新生的缩影。有机更新、整体保护代替原本的老城拆改,是改造过程中平江街道不断努力的方向。“修旧”的同时,还积极要“谋新”,挖掘每一栋古宅独有的气质。为此,项目方姑苏古建保护发展有限公司在建筑外增加了屋面保温层、中空玻璃,中央空调,以及地暖、新风系统、智能门禁系统等一众现代化设备,让空间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经过修缮更新,中张家巷29号老宅吸引30余家企业意向入驻,其中不乏金融证券、科技总部等高端业态。去年11月,某大型投资管理企业总部“强势”入驻。中张家巷29号的案例为后续古建老宅引入社会资本、深化合作开辟了新路径,同时也为古建老宅的资源活化发展奠定基础,在全社会形成“投资古城就是保护古城”的共识和实践。

除了中张家巷29号,平江街道还精选那些保存完好、价值较高的名人故居,通过现场走访、档案整理、专家解说、视频拍摄等方式展示名人故居现状,深化名人文化内涵。悬桥巷47号方嘉谟故居、邾长巷7号洁园等总部企业招商项目也正稳步推进,建新巷30号、悬桥巷25号等多处老宅完成改造活化,在还原传统苏式民居格局的同时,展现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今年以来,该街道还依托辖区丰厚的老宅资源,发挥独特地缘和市场潜力优势,强化招商力量,在打造特色街区、特色酒店民宿上持续发力,招引万豪CA酒店等一批“首店经济”项目进驻古城,还联合高端餐饮品牌在大儒巷丁宅推出“苏SHOW”项目,不断激活老宅“造血功能”,打造老宅里的高端餐饮样板。

精致节点与文化氛围相结合

让历史文化显现于角角落落  

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姑苏古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晒书”传统成为古城人民生生不息的丰富滋养。9月26日,2022年第十四届“平江晒书节”活动在金谷里艺术馆启幕,通过打造“稽古传薪”苏州民间古籍收藏展、藏书名家圆桌会议等活动,展现古城人文魅力和江南文化精神内涵,让书韵书香飘进寻常百姓家。现场还同步展示了新书《家在古城》、苏式生活系列连环画《活色苏城》等反映姑苏深厚人文底蕴的力作。其中,范小青的《家在古城》以重走同德里、钮家巷等街巷的形式,详实记录古城在民生改善、老宅修缮、整体风貌保护等方面的探索;《活色苏城》则以连环画黑白线描为特色,展示2500多年姑苏极简史以及苏工苏作、园林美学、不时不食等苏式生活特色场景。自2009年举办首届以来,“平江晒书节”始终坚持传播江南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多角度展现苏州地区传统习俗和文旅资源特色。

今年七夕,游客李艳之身着苏式旗袍,跟着昆曲演员,在平江路学唱《牡丹亭》,体验传统水墨腔。尽管曲调不准确、吐字也不甚清晰,李艳之却乐在其中。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她和其他游客提着花灯,在挹清廊寻觅“杜丽娘”留下的谜题信物,在古巷、古宅、古桥中品味苏式古韵……谈及感受,李艳之以北方人特有的爽朗笑声回应:“在七夕这样特别的节点,感受苏州人的传统习俗,有那么一刻,仿佛我也成了苏州‘小娘鱼’!”

据了解,这是平江街道结合观前社区、大儒巷社区等多个“景区社区”特色,配套推出的“美美与共·周末有约”项目,凝聚辖区博物馆、老字号、商会、文艺场所等优势资源,调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为游客市民打开体验古城典范生活、江南文化的全新窗口。该街道还举办“遇见平江”“二十四节气”系列活动等有温度、有传播力的文化活动,打造更多精致节点,不断挖掘古城文化内涵。

“古城保护并非孤立的存在,复兴一座古城,还要唤醒一段历史,往往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体。”袁硕旻认为,将二者紧密结合,通过一系列手段传达文化氛围,打造更多精致节点,把故事融入断面,让历史文化显现于古城角角落落,得以延续和传承。

老故事和新生活相结合

市民游客感受独特“平江味道”

这个“十一”长假,平江古巷“东升里”人头攒动,一拨又一拨市民游客在“网红”手绘墙前驻足拍照。北寺塔东侧的“塔影弄”因为融入了现代光影技术,为市民游客重现旧时苏州“塔影入巷”之景,而让人留连不去……近年来,平江街道联合相关艺术、策展机构打造“东升里文化艺术长廊”“金谷里艺术街区”,将景区周边一条条背街小巷变得满目生机。

一堵堵朴素的围墙,因为艺术的介入,一下子生动起来。一条条普通的街巷,因为注入了多元化的元素,审美韵味和文化品位陡增。古城和街巷肌理,一点点重新梳理;老故事和新业态,在这里巧妙融合。前来打卡的市民络绎不绝。

在平江街道办事处主任潘家栋看来,随着城市更新的脚步,老遗存与新城建、老居民与新创客、老故事与新生活之间如何达到平衡与融合,是古城保护和城市更新过程中,街道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街道认真研究古城特点,深入挖掘街巷人文轶事,一方面,联合相关部门对原有老旧街巷、破损居民楼进行改造;另一方面,融入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打造舒适、美观、共享的公共空间利用范例,探索推出“共同参与、共同决策、共同获益”的古巷可持续发展举措。沉浸式感官体验剧《声入姑苏·平江》让每位参与者既是观众,也是演员。戴上耳机,跟随指令,开始一段100分钟的“声动”旅程。步行6000步,经过860户姑苏人家,穿过10多条古朴街巷,听到10多位苏州名家的声音,路过4座园林和博物馆,穿过座座古桥,在声音的引导下游览姑苏古城,“脚下即舞台”。市民游客穿梭于街巷之中,“声”临其境,感受独特的“平江味道”。

该街道还充分发挥共建单位资源优势,先后与市土地储备中心、市人社局、市科协、苏州博物馆、市档案馆等单位携手打造“绿色土储红韵平江”“花红古巷根系平江”“科普有约智汇平江”“海棠雅集红润平江”“红色档案寻忆平江”等党建品牌,以古城保护为核心,打造经济发展多元、城市建设错落、文旅科普繁荣、为民服务到位等多方向、多维度的古城生活新“生态”。

“苏州的古宅、古巷、古城是景区,被各地而来的游客欣赏、游览,直观感受苏式生活;同时,它也是家园,是两千多年来苏州人的诗意水乡。平江古巷古宅的保护、改造、创新、发展、融合,是古城保护的一个缩影,它将为年轻人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创新力量,同时,为历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承载浓厚的生活烟火气息。对于古城保护,我们将继续孜孜以求,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让高品质的苏式生活成为古城最亮丽的底色。”袁硕旻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