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想和大家讨论一个话题:把孩子强推出去,让他独立面对问题,家长不提供帮助,是不是就能锻炼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总是找家长帮忙的孩子,是不是说明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想要讨论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碰到了很多类似的事情,比如,有个家长咨询,她说自己的孩子社交能力太弱,碰到问题总是找妈妈帮忙,不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

类似的事情还有做手工、玩玩具,只要遇到困难,孩子就会找妈妈帮忙,妈妈的回答总是这样:你先自己想想办法呗。

妈妈的出发点是没有错的,她认为需要先给到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直接提供帮助会错失锻炼孩子自主能力的好时机。

然而现实是:总是被逼着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更容易逃避和退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不能强推着孩子去独自解决问题

其实在“独立自主”这个愿景和目标上,我们家长和孩子是高度统一的,孩子非常想要独立自主,家长也非常想让孩子独立自主。

但是在实现目标的方法上,家长和孩子的思路是冲突的,孩子的思路是:你得帮我,我才能学会独立,家长的思路则是:我总帮你,你哪有机会学会独立。

这个冲突所在的误区是家长把“独立解决问题”等同于了“独自解决问题”

当孩子遇到困难求助的时候,家长会认为应该让孩子自己单独去面对困难,先自己动动脑筋想办法,勇敢尝试着解决,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战胜困难。

这个观点乍一听没错,但仔细琢磨就有问题了,倘若这个困难是孩子自己努力一把可以解决的,那我们不出手帮助是合理的,倘若这个困难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我们还要推着他往前冲,让他去面对,去碰壁,那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挫败和无力。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惧怕此类困难,自己解决不了,也知道不能求助于家长,只好用逃避、发怒来应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糟糕的是,看到孩子退缩不前、轻言放弃的样子,家长很容易批评孩子,认为孩子差劲、笨蛋、没有毅力,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解决不了。

被批评指责的孩子会引发羞愧感和自我怀疑,逐渐丧失自主独立的能力,进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你越逼着孩子独立,孩子越不能独立。

这个结果可以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来解释

  • 1-3岁儿童早期的主动性对羞怯怀疑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自我意识的萌发下,会去探索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会遇到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此时我们放任其自己面对,不能引导孩子成功解决危机,或者严厉批评孩子,就会引发孩子对自主探索结果的羞愧感,以及对自己能力的怀疑。

这个时期是坚强、自主等意志力形成的重要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3-6岁学前期的主动对内疚

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探索和自主做事的愿望更加强烈,孩子需要体验自主,也要克服失败带来的内疚感,最终实现目标。

孩子会面临来自社交、情绪、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困难,大多数困难都是超出自己能力的,因为孩子要上幼儿园了,面对的人、环境更复杂了,也是更需要家长提供帮助的时候。

如果家长还是用“你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样的话术来磨练孩子,不提供实际帮助,孩子会因为自己无能力解决问题而感到内疚,害怕犯错,回避风险。

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是家长“帮出来”的,而不是“逼出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时帮,怎么帮,才能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坚强意志

埃里克森给我们解释了1-6岁的孩子在获得独立自主的道路上需要解决的心理冲突,我们家长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应该是“智慧而有力的帮手”。

什么时候帮孩子,如何帮孩子,是需要技巧的:

1、让孩子获得这样的安全感:父母始终站在我的背后

充足的安全感给孩子带来的积极效果是:我可以做这件事情,即使做不到,做不好,我也不会担心被父母嫌弃、指责,当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一定会得到回应,当我不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也知道,父母就站在我身后。

如何给孩子提供这样的安全感呢?很简单,就一个原则:当孩子向我们求助的时候,不拒绝,不推脱。

我们可以这么说:好嘞!我来帮你,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解决;需要帮助就来找我哦。

我们不要这么说:你要学会自己解决,别一有问题就来找我;我忙着呢,一会再说;或者嘴上说着,好的好的我来帮你,然后半天不过去帮忙。

你若有求,我必有应,这样的安全感才是孩子独立自主,展翅高飞的底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能够客观判断孩子的能力,以此决定如何帮忙

成人应该关注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和所具有的潜能,并引导儿童提升到恰恰比他们现在更高一层的水平上,由此可以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儿童心理学

我们要不要帮助孩子,以及如何帮助是要建立在我们对孩子的客观能力的认识之上,判断这个困难有没有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

孩子的能力不是我们脑海里的“期望要求”,而是孩子的“事实表现”。

举个例子,一个内向的孩子是很难做到主动加入游戏,或者勇敢要回被抢走的玩具的,那我们就不能要求孩子快速学会融入团队以及保护自己不被欺负,更不能让他独自去解决这些困难,孩子可能需要我们十几次、几十次或者更长久的帮助。

相反,一个外向的孩子是一回生二回熟的风格,那我们可能只需要提供一次帮助,他就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要通过客观的观察来判断自己孩子的能力,然后再制定帮不帮、如何帮的策略:

  • 倘若这个困难是孩子以前战胜过的,或者在孩子能力范围之内的,孩子依然开口求助,我们可以先给予“语言帮助”,用鼓励性、支持性的语言来引导孩子,“我之前看到过你成功解决过类似的困难,我相信你可以做到,你可以先试试,如果还不行,我随时会帮助你。”
  • 倘若这个困难确实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我们就不能只是语言帮助了,还要及时给予“技术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善于拆解困难,引导孩子逐个击破

技术支持方面需要我们“善于拆解步骤”:我们需要从细节入手,把一个大动作拆分成多个小动作,把小动作逐个熟练以后,再连起来成为一个大动作

很多困难在我们成人看来简单的不值一提,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确实非常复杂的,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用勺子吃饭,简单吧,握着勺子舀起饭再放到嘴里,闭着眼睛都能做到,但是对于刚开始添加辅食的不到一岁的婴儿来说,就是一个大挑战!

他们做不到两手指捏着勺子柄,不会用勺子舀起食物,更不能精确地把食物送进嘴巴里,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发育得不完善,决定了吃饭这个事情的困难程度是超过孩子能力范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呢?是直接自己上手喂饭么?当然不能了,这样做不利于孩子自主进食能力的发展,正确的做法是拆解步骤,降低困难:

  • 首先,给孩子提供有弧度弯曲的勺子,这样可以降低辅食从勺子上斜着滑落的几率,在孩子不吃饭的时候,装一碗豆子、米粒让孩子用勺子舀着玩,玩着玩着,“舀”这个精细动作就熟练了,等到吃饭的时候,正好用上,避免出现吃不到饭,干着急扔掉勺子的情况。
  • 紧接着,从辅食形态上降低难度,面条、面片这些不好舀,容易滑落,那就切小,做得稠一些,孩子一舀一大勺,满满的成就感。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拍球、跳绳、剪纸、拼图、穿脱衣服、擦屁股等很多事情都是需要家长运用“拆解步骤”来引导的,而不是直接让孩子上手就做,很多孩子一开始就失败,失败,再失败,然后放弃。

那些既不愿意求助家长,又不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孩子,不是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不愿做,懒得做,而是实实在在地遇到了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懂得进退自如,此消彼长,和孩子打配合

在帮助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这样一个清醒状态:当孩子干得很好的时候,我们就该减少帮助,降低对这一过程的干涉。

我们帮助的程度要随着孩子的能力水平不断调整,孩子前进了,我们就后退,孩子后退了,我们就前进。

家长拥有进退自如的觉察力,是为了避免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 过度帮助,过度代劳,完全不给孩子挑战、尝试的机会,总认为孩子做不到,没有大人的帮助他们就搞不定。
  • 完全不帮,只灌鸡汤,不论困难大小,总让孩子独自面对,美其名曰:你长大了,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哦。

比如,孩子早已学会了穿鞋,那我们就应该明白,在穿鞋这个事情上,我们要“退后”,别再慈爱地蹲下为他穿鞋,孩子捣鼓了半天也没把衣服扣子送进扣眼里,急得直跺脚,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前进”了,耐心地蹲下来,把系扣子拆解为找扣眼、捏扣子、送扣子等小任务。

在通往自主独立的这条路上,孩子的这双小手,还是需要我们的大手拉上那么一段距离才能彻底放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