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的作者是经济学家塞德希尔·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和心理学家埃尔德·沙菲尔(Eldar Shafir),这本书结合不同学科的角度观察同一问题,产生了充满原创的思想,对个人发展和公共政策的制定都有极大的参考意义。

稀缺的逻辑在不同文化同样适用,它能改变个体行为,从而使穷人更穷,富人更富,使拖延症患者永远没有时间,稀缺心态能俘获我们的大脑。忙碌的人需要警醒,贫穷的人需要振作,贫穷和忙碌是一种心态和能力的匮乏,它比资源的稀缺更可怕。

生活中稀缺的例子有很多,而忙碌和贫穷是其中最宏大的两个概念,本书的作者之一塞德希尔就是一个常年陷于忙碌的人,他常常因此不知所措,应做未做的事越来越多,即使自己有意改变现状,制定了计划,通常又难以执行,这正是因为时间的稀缺俘获了他的大脑,致使大脑对时间过度关注和对没能准时完成工作产生恼怒,这是他遭受痛苦的根本原因。

通过大量的实验,作者得出的结论是稀缺会造成我们拥有太少期望太多而感到不悦,更严重的是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而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任何形式的稀缺,都会让我们对稀缺的事物情不自禁的全神贯注,比如贫穷的人对赚取可见的现金无法抵抗,短期来看是应对了迫切的需求,长期来看,我们在其它需要关注的事项上没有成效,贫穷的现象也不会实质性的改变。

稀缺对注意力的俘获,会影响人们所见以及所见的速度,还会影响人对世界周遭的认识,稀缺赋予了人不同的感受,让人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性格,稀缺改变人的关注点,因而难以获得成长。稀缺不仅仅是约束,也是一种心态,它会降低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致使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我们的执行控制力。稀缺会进一步延续并加剧稀缺。

我们要以科学的视角去认识稀缺,利用稀缺的心理学基础理解这门科学,从而利用这些有用的知识去解释各种社会现象和行为方式,同时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避免稀缺带给我们的不好的影响,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