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决定中日两国命运的关键时刻。
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之时,其规模和实力都远超日本,朝廷上下都认为大清海防高枕无忧。
然而,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中国海军由盛而衰,而日本海军建设恰恰从80年代末期发力,迎头赶上。
北洋海军肩负近代工业发展的重任
19世纪60年代,大清国洋务运动极其艰难地推进,本为巩固海防而启动的大清海军建设,在晚清洋务运动开始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中国曾多次尝试铺设铁路,架设电报线,但都屡遭破坏,难以推进。
1881年,由李鸿章主持的唐胥铁路“马拉火车”顺利竣工,此时修铁路的目的是为了海军,虽然没有用,但总算无人敢对这样的事情提出反对意见。
于是,各种近代工业以巩固海防的名义,开始进入这个古老国家。
如1870年天津机器局正式命名,1878年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开平煤矿投产,1879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假设连接大沽炮台和天津。1881年自己修了第一条铁路。
但是这一切其实都围绕一个中心,就是北洋海军,这对近代中国影响及意义,它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道路的一个火车头。
北洋海军的成败与否,牵动着这个古老帝国的命运。
1881年,旅顺船坞兴建。
李鸿章说,纵览北洋海岸,水师扼要之所为,唯旅顺口、威 海卫两处,进可以战,退可以守。
19世纪80年代始,清朝花费巨资将旅顺和威 海卫打造成了当时中国重要的两大军港。
刘公岛上保留了当年为北洋海军驻国建造的大量设施,这里是北洋海军覆亡之地。很多国人来看了之后,心情特别沉重。
旅顺,今天的军事旅游胜地。120年来,旅顺一直是远东重要的军港,每天这里都会有大批游客光顾等候观看军舰、潜艇进出港口。
1904年发生在这里的另一场战争,交战双方是日本和俄 国,目的是争夺这个远东战略要地。整个中国近代史中,旅顺港仿佛一块活化石,近百年中国的历史,一刀一刀在这里刻下深深的印记。
旅顺海军基地的建设是洋务运动中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疏浚水路,修筑石坝,新建船坞,修建九座工厂,以及各种海岸仓库。
旅顺海军基地先后由中国、德国、法国工程技术人员监制建造,历时十年。建成后,旅顺海军基地成为远东赫赫有名的海军基地。
19世纪80年代,大清海防建设全面展开。南北洋陆续开设学堂,培养海防人才。
1874年,海防大筹议之后,大清沿海各省开始编练海军,筹建海防,但是各归节制,互不统辖。
1874年,一位英国海军军官来到中国福州,他在《航行记》中描写他见到的中国海军学生,他们面色苍白,身材单薄,16、17岁却不苟言笑,明显缺乏运动。
上课能用流利的英语同老师交流,下课只是无聊地晒太阳或四处走走。他们明显缺乏一种精神,与其将他们称作海军军官,还不如将他们放在佛龛里供着。
1884年,中法海战,福建船政水师独力鏖战,几乎全军覆灭。惨痛的经历让统治者意识到需要一个统领海军事务的管理机构。
1885年10月,如同当年成立总理衙门,清朝再次成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管理机构,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从此成为一个单独军种。
光绪皇帝的父亲醇亲王奕譞被任命为总理大臣,成为李鸿章在朝廷内的靠山。
只是作为当朝皇帝的父亲,他还有比办海军修铁路更紧迫的事情。
醇亲王上台以后,他考虑的最大的问题是他这个儿子早一点儿掌权亲政,这个是天大的事。
海军衙门这个总管全国近代化建设的这个重要的机构,醇亲王根本无法顾及。但海军衙门从此可以有各种海防理由,从各省征集经费。
1882年朝鲜兵 变,中日两国海军在朝鲜沿海游弋。此次清军出兵迅速,令日本切实感到中国的实力。
1885年,62岁李鸿章在天津第一次和伊藤博文见面,签订《天津条约》。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约定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这一条文使得日本和中国获得了对等的出兵朝鲜的权利,为甲午战争埋下隐患。
44岁的伊藤博文主持起草了日本第一部宪法,并四任内阁总理。
双方会面之后,李鸿章提醒总理衙门,大约十年之内,日本富国强兵,必为大清国忧患。而伊藤博文对大清国的预言是,有人担心三年后中国必强,此事暂可不虑。
中国还在用科举考试选拔文官,靠传统兵器选拔武将。他们的陆军、海军整治有序,在我看来皆是空言。
李鸿章、伊藤博文,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故宫重臣,洞察两国未来的命运,只是伊藤博文的见地,后来成为日本朝野的共识。
而李鸿章的预言在中国则被认为是危言耸听。
下一个十年,李鸿章第二次见到伊藤博文时,已是在日本马关的谈判桌上。
日本海军轻装上阵,迎头赶上
1885年,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御吉在《时事新报》发表托亚论,脱离亚洲,万是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1869年,西乡从道拉开了日本军事近代化的序幕。
日本的海军建设从开始,就效仿当时的世界海军强国英国,而日本陆军则从学习法国转向普鲁士德国。1889年日本首部宪法颁布,对日本的近代化至关重要。
幕府时期,大将军是日本权利的实际拥有者。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逐步开始形成国家和国民的概念。
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决定中日两国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国海军由胜而衰,日本海军迎头赶上。
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之时,其规模和实力都远超日本,朝廷上下都认为大清海防高枕无忧。而日本海军建设恰恰从80年代末期发力。
但是国家财力极其结局,陆军省又牢牢控制军费预算,日本海军发展并不顺利。
1885年,西乡从道担任海军大臣。1886年,他提出后来计划,发行海军公债1700万日元,针对大清国巨舰定远和镇远,建造岩岛、松岛、桥立三艘巡洋舰。因以日本三处风景地命名,被称为“三景舰”。
1889年,西乡从道提出军备扩充计划,但遭到否决。
1893年2月10日,日本皇室提出,未来六年每年从内库中拨出30万日元,文武官员每月从各自俸禄中交1/10作为制造军舰补助之费,内库30万日元超过皇室经费的1/10,日本朝野无不为之感动,议员们主动献出薪水的1/4。
反观大清国,慈禧太后一天至少花费四万两左右的银子,这笔钱在当时能够买下一艘德国的巡洋舰。
至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1艘,鱼雷艇26艘。
“三景舰”已经建成,吉野号开始服役。镇守府和军令部等机构相继设立,常备舰队也已经编成。
日本史学者外山三郎在他的日本海军史中说,虽然看起来像是上气不接下气地奔跑,好容易才赶到甲午战争这个目的地。但可以说,日本海军的出海作战已获得了全面保障。
1887年,大清国又一所海军院校昆明湖水操学堂成立了,学堂的驻地就在风景如画的颐和园内。
这是一所特殊的海军学校,是为满足八旗子弟培养海军人才。亭台楼阁是他们研习舰船的课堂,波澜不惊的湖面是他们操练海战的场地。在昆明湖上训练海军,可以证明海军衙门的开支已经用于正途。
1891年,户部上奏,因国库空虚,海疆无事,奏请将南北洋购买船只、机器暂停二年,借资弥补。
中国已站在危机的边缘,却浑然不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