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亿车潮
作者 | 原创 刘瀚文
老实说,见多识广的媒体人不应轻易对一款车型头脑发热,但奈何今年对于新能源市场来说确实进入了全面爆发阶段,“爆款”潜质的车型一款接一款,在付了好几次订金,过了一把多金海王的瘾之后,本以为今年不会有什么车型能一下夺走我的心巴。
而昨晚疯狂刷屏社交网络的 理想L9 ( 参数 丨 图片 ),又一次让我上头不已。当我从保密期过后的视频浪潮中退出来,值得思考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是否担得起“500w以内最好”,更需要了解从L9开始,新世代理想产品的迭代逻辑。
01
定语越多心越虚?
李想全程站台的发布会我也跟着看了下来,但我不是奔着挖掘更多产品信息而来,只是等着价格公布的那一刻。因为在此之前,理想已经用4波官方剧透,把整台车看得到、看不到的地方几乎都扒了个干净。如果你只想了解该车详细的产品信息,其他媒体同行的静态评测足够看了。
那么发布会除了价格,其余都说了个寂寞?非也!
除了炫酷精美的宣传片,电子产品风格的幻灯片,还有李想极具个人风格的“极致定语轰炸”。例如“同级最大后备厢空间”“同级最优性能表现”“你见过设计最好的HUD交互界面”“汽车音响中的天花板”“星环头灯业界第一”“同级最好上下车便利性”……
当然,还有那句“500万以内最好家用SUV”,尽管首创者是已经退网的罗老师,但这并不影响其传播热度足以和李斌“想不通为啥买油车”相媲美。
反正现在集火老罗人家也不搭理,还是消费一下李想更有流量(手动狗头)。
抛去这些停留在表面的调侃和争论,理想L9本身是否真的能配得上这些“王婆卖瓜”的溢美之词呢?
目前来看,静态层面已然做到了满足甚至超越绝大多数人的期待,你能感觉到产品经理出身的李想以及心里装着数万家庭的研发人员,真的很努力把产品做到几乎没有死角的完善和全面。你能想象到的几乎任何方面,理想L9都大大方方把顶级的配置拿出来,不怕对比自然敢加上这些看上去可能有点吹牛的定语。
但是这样的碎片化营销,在持续轰炸消费者的心智防线的同时,也不得不令我感到担忧,实际拿到市售车的时候,综合体验是否并不如我想象的那般美好。这个答案恐怕要到8月份才能见分晓了。
02
担忧尚在,仍非完美
不过,在真正体验到实车之前,我还是找到了一些可供优化,亦或是值得担忧的细微之处。
首先便是流媒体后视镜的缺失,尽管激光雷达+视觉感知的融合方案目前来看也是业界首搭,后置200w摄像头也能深度参与到360°全方位感知的高阶驾驶辅助中去,但是看看这个靠背又高又宽、头枕又大又方的第三排吧,这么捉急的后方视野,真的没有必要照顾一下新手司机,上一套流媒体么?
其次则是驾驶辅助系统中,毫米波角雷达的全面缺失。由于激光雷达采用瞭望塔布局,四角感知由800w像素高清摄像头全权负责。虽然我对理想的软件实力并不抱有严重质疑,毕竟 理想ONE 仅靠相对初级的硬件,一样能拿下AEB表现的头把交椅,但是视觉感知所需要的软件训练,仍然是一项需要庞大积累和长时间学习的过程。
视觉感知往往对大型物体更为敏感,小物体的探测距离相对不足,不仅会导致自动变道时对距离快速变化的感知不够及时,还可能重蹈特斯拉“幽灵刹车”之覆辙。再加上激光雷达的探测范围无法完全兜底,多多少少让人不放心。这点担忧可能在厂家看来,能转化成对供应链危机的有效规避,但是软件补课并非一蹴而就,指望享受高阶体验的车主最好有点心理准备。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就是驾驶场景对生活习惯的影响,这一点理想ONE老车主自然深有体会。看上去美好的增程系统,由于缺少像DHT双电机混动可供直驱的档位,在高速长途巡航下,能耗表现肯定不乐观。而且这还是个喝95#汽油的主,用车成本也存在令人肉疼的可能性。这便需要车主养成勤充电的日常习惯,再趁油价低补满一箱油以备不时之需。
如果遇到一口气奔袭千里的长途旅行,降低油费的最好办法就是去有充电桩的服务区休息,半个小时既给车子充电,也给自己充电,尽可能减少燃油增程的介入,控制得当完全可以做到纯电走全程,只让发动机承担“缺电保走”的备胎角色。
此外,理想一直强调户外出行场景下的产品体验。但老实说,一个星期前发布的ES7即便续航焦虑更为严重,在这方面做得要比它好得多。无论是电动拖车钩和拖车供电,还是具备合法的拖挂资质,都在大大拓宽了户外场景的玩法。而理想L9不仅一概欠奉,外放电功率也“只有”3.5kW,远不如什么“双冗余”来的厚道。比起双向逆变放电6kW的 比亚迪唐 ,一下子能带动的电器就少了很多。
考虑到这类新能源车很容易在露营中充当全场电站,理想L9不仅有必要进一步提升放电功率,也需要为拖挂房车的用电需求做好预留设计,例如推出可选装的拖挂套件,甚至推出联名设计的十万级新能源专用房车也不是不行。利用一体化的水电管理,前后联动控制的车家互联应用,乃至与自动泊车协同辅助房车泊入,这种高度融合的房&车露营体验同样可以重新定义高质量的房车生活。
03
方案整合商?非也!
有意思的是,在汽车圈和数码圈之外,金融圈凭借敏锐的嗅觉,把理想L9的供应商扒了个干净。
这自然会引来又一拨声音对理想造车实力的质疑,其依据无非还是罗老师的名言——
但实际上,为了保证技术可控、供应保障和降低成本,理想汽车通过控股或者合资的方式生产增程器、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这种不同于垂直整合或者招标采购的供应链管理策略,都是用理想ONE屡次交付滞后的血泪教训换来的。
而在理想L9上,“自研”这个字眼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多。
在新势力视之为竞争护城河的软件研发上,资金流最为充裕的理想汽车弹药充足。当大多数人都在被理想L9的功能堆料赞叹不已时,往往不那么重视这些功能创新背后的软实力支撑,但这恰恰是李想最为得意的方面。
从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再到车辆控制、三电管理,甚至包括销售、生产体系内的控制程序,都是理想自有团队编写的。李想曾直言“外采的控制程序做的太差,成本太高”,把对外采的不信任写在脸上。
从2019年开始认真积累储备,曾被认为“抠门”的理想如今研发支出早已超过10亿元大关,同比增速也是奔着翻番狂飙突进。作为对比,蔚来汽车2022Q1的研发费用为17.6亿元,理想汽车2022Q1的研发费用为13.74亿元,而小鹏汽车同期的研发支出为12.2亿元。考虑到新势力在研发上的结果导向往往更为极致,你很难说理想的技术实力是虚幻的空中楼阁。
只不过,对于L9这款在既有框架内全面超越理想ONE的产品,你同样很难从各方面找到那种颠覆革新的惊艳,但这并非意味着个体的小创新无法组成系统创新的跃迁。李想已经为理想汽车规划了模块化造车方案,无论增程还是纯电,从产品性能到供应,都要实现模块化共用。最终根据不同的价位,精准满足相应用户群体的消费需求。
而当2023年,理想能够拿出高压纯电的Whale和Shark平台,用“10分钟补充300-500公里续航的400kW超快充”彻底击溃续航焦虑时,我们就能窥见理想整个模块化世界的蓝图和野望。
04
冲高既是求索,也是转进
现在咱们再来看下理想L9的定位。
发布会全程,李想频繁将其与 宝马X7 、 奔驰GLS 、路虎 揽胜 乃至劳斯莱斯 库里南 进行对比。除了大劳斯噱头满满,其余的对比竞品其实都有合理性,很难说李想没有好好斟酌一番。
别看这些豪华竞品的售价都是百万起,让人一眼看去觉得理想颇有碰瓷之嫌。但是仔细想想,如果你是这些竞品的本土消费者,结合本地购买力和“国产价格”,这些车型的购买难度并没有拉开太多。只不过因为进口车的身份,才会在十余年里构筑起一个“百万级”的标尺,向中国消费者输出固化的观念。
再说了,有些媒体一边羡慕X7、GLS在北美卖的便宜,一边又在用几乎翻番的国内价格指责理想碰瓷,强行去和低一级别的中型车来对比,未免有些不太厚道吧……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理想能给一个体验足够全面,形象足够体面的选择,用落地生产的低成本优势把价格做到相对亲民,这个时候再和所谓的“百万级”来对比,本身也无可厚非,甚至让我感到几分欣慰。
冷静下来,我们还是要用理想造车的现实主义哲学,明晰理想L9在品牌战略中的角色。
和很多媒体同行用“高端化”一概而论不同,理想L9显然不是一款“高处不胜寒”,只做形象不重销量的偶像产品。尤其是在理想ONE遭遇到销量波折,以及比亚迪唐这个最大敌手的全方位阻击之后,理想L9实际上肩负的是开拓新蓝海,抬高“月销万台”下客单均价的重任。
说点题外话,可能有人觉得比亚迪唐何德何能与品牌形象更加清爽高级的理想ONE一较高下。实际上总有人比理想的研发人员还要现实,尤其是现如今购车环境从重品牌到重体验快速理性化,比亚迪未必比理想ONE要差。
从我此前的动静态体验来看,比亚迪唐的六座体验没有落后理想ONE太多,智能座舱也打得有来有回。虽然驾驶辅助确实是一门弱项,但比亚迪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在动力系统上找回了场子——要省钱有DM-i,要性能有DM-p,要纯电指标还有超长续航的EV。比起被很多人嘲为“脱裤子放屁”的增程式路线,比亚迪手中有粮,身段自然灵活得多。
全家总动员VS大单品,即便品牌再怎么坚挺,也很难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
回来再看理想L9的定位,与其说是理想ONE的冲高大哥,不如说为了延续畅销态势,不得不向新的细分市场大举转进。40-50万元的价位里,单论尺寸没有比L9大的,再算上品牌也主要是二线豪华品牌的中大型和一线豪华品牌的中型SUV,要么第三排狗都不坐,要么压根没有第三排,对都对不上。
如果这些都不考虑,但从使用场景进行对标,最接近L9定位的反倒是近期流行起来的新能源MPV,比如 腾势 D9、岚图 梦想家 、红旗HM9以及即将推出的极氪、魏牌的MPV,一对侧滑门和更大的空间确实能让家庭用户满意,但在户外属性上又做不到理想L9的功能性和通过性。
是不是很眼熟?这正是理想ONE横空出世时,30万级的市场生态。只不过豪华品牌降为合资品牌,新能源MPV降级为主流的中型MPV,但留出来的市场盲区依旧是一片体量可观的新蓝海。
而理想L9无非将这一切,重新复制一遍。
此时你再细品李想定下的“月销破万”,就会觉得这真的不是一句豪言而已。
同样的差异化,同样的无直接竞品,加码的品质需求,理想回到了三年前的根据地重整旗鼓。而比起30万级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40-50万级对于非新势力的中国品牌来说,除了孵化小号别无他选。此时面对有着超17万用户存量,研发投入与日俱增,现金流充裕健康的理想,这些小号恐怕才是排除万难、草莽生长的新势力。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