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12月7日,接到市防疫指挥部要求组织人员驰援外地隔离点的命令后,新城镇党委政府连夜开会研究,筛选联系了10名志愿者组成了志愿服务队;清早集结后由镇武装部长陈朝同志带队赶赴邢台南宫凤祥隔离方舱。

到了南宫凤翔方舱后,根据指挥部的要求,陈朝带领其中的7个人接管了这里的隔离区。由于是紧急任务,很多人来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去哪里,做什么。到了隔离放舱的时候还是两眼一抹黑,一头雾水。但是任务不等人,他们就比这里的隔离人员早到几个小时,这几个小时必须将隔离人员的房屋,生活设施等布置安排好。这里需要隔离的人员将近二百人,但是志愿者加上同来的医护人员也不到二十人,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很多人来的时候,还不会穿脱隔离防护服,但是不穿防护服进入隔离区,一旦引发感染,非常危险。为了尽快开展工作同时最大限度保障大家的安全,带队的陈朝部长就让大家向同来的医护人员学习防护服的穿脱佩戴;学会并按照要求穿好防护服的才允许进舱工作。同时他还亲自带领几名同志负责后勤工作,为大家取用物资,饭食等,全力做好保障。就这样,在找好屋子,简单收拾摆放了一下个人物品后,所有人马不停蹄的开始了工作。

由于方舱是临时启用,各项措施并不完善,所有隔离人员的被褥等生活用品也是随后才分批到达。为了给这些远离家乡隔离的乡亲父老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大家都付出巨大努力。

穿着隔离服进舱的人员,在舱内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收拾屋子,摆放生活物品,引领人员就位隔离等,忙的顾不上吃饭休息。很多人因晚上天冷,实在无法忍受便意才被迫脱下防护服出仓,有人还尿了裤子。物资保障人员也很辛苦。当时舱内各种保障措施奇缺,大量物资的拉运,只能靠几辆掉了链子的人力三轮,有的时候实在不行了,就是人背肩扛。面对海量流入的物资,很多人都忙到了深夜,累的也是腰酸背疼。但是当又有物资到来需要领取分发的时候,这些人在陈朝部长的带领下,咬牙从床上起来,穿好衣服,干了好几个小时。经过两天一夜的艰苦努力,161名隔离人员终于初步安排妥当,同时也等来了第二批支援的志愿者;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在此期间,方舱临时指挥部安排陈朝为这里的总负责人,新城和王口的两批合计18名志愿者也根据任务分工分为两组,一组负责隔离舱内工作,负责人为郑彪和邸万利,一组负责后勤物资保障工作,负责人为李杨。围绕着161名被隔离的父老乡亲,21天的志愿服务工作正式步入正轨。

作为总负责人,陈朝同志在工作中非常的认真细致,所有的工作安排的也是井井有条。遇到紧急任务和人手不足时,他还经常搭手上场,亲力亲为。为了工作开展,他身上的对讲机和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即使偶有的工作间歇,他也不休息,而是跟大家一起清理卫生,搬运整理物资等。另外,对隔离人员中的老人和孩子非常关心,每天都抽出时间通过电话或微信与他们联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状态。对于隔离人员提出的物资要求,条件允许的,无论多晚,都是以最快的时间安排送达,尽最大努力保障了大家的生活需要。为此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但是作为这批志愿者中年纪最大的人之一,陈朝同志的身体并不好,长期罹患失眠和高血压。本来是要请假休养的,但是疫情来临后,他取消了假期,赶回了单位;并在组织安排这项任务的时候,欣然领命前往。他的爱人实在放心不下,又坳不过他,就带着药物跟他一起来到方舱照顾。

隔离舱内工作由郑彪和邸万利两位退役军人负责。其中郑彪当选新城镇北街村委多年,还被评选为辛集市最美退役军人,无论组织领导还是工作执行,能力都很强;担任了舱内工作组组长。邸万利是一个有着十几年消防救援经验的老兵,对各类防护装备也比较了解,工作上手很快,辅助郑彪同志担任副组长。他们带领的9个人负责的是整个A区隔离舱内161名隔离人员的饮食和生活必需品的配送,生活垃圾的收集存放。这些看似平淡无奇,但确是保障隔离的父老乡亲能正常生活,顺利度过这个隔离期的必由条件。同时也意味着他们要与密接、次密接,甚至可能是阳性的感染者正面接触,危险性可想而知。

为了保证安全,每次入舱都要穿着致密厚重的防护服,紧贴面部戴上口罩和防护套,佩戴两层的手套,脚套;光穿好这些装备就要四十分钟。每天三次进舱,每次还要在里面工作两三个小时,再加上出舱时脱下装备消毒,一天累积工作时间超过十个小时。同时为了工作的方便,防护服里面的衣服还不能穿太多。现在已是冬季,天气寒冷,尤其一早一晚,很多人手脚都给冻坏了。但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内就变成蒸笼,捂得是汗流浃背,里面的衣服几近湿透,同时由于防护面罩、口罩紧贴面部,再有汗水的浸润,等脱下后,脸上也是“压痕累累”。这个临时启动的方舱,各种措施配套不很到位;在这里洗澡,洗衣服都很不方便。很多时候大家只能把衣服脱下来搭在屋内的电暖气上烘烤。但是因为来的突然,很多人衣服就带了一套。一天三次进仓也让大家等不及把衣服烘干就要穿在身上。冬季昼夜温差很大,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和里面闷潮的衣服让人很不舒适。时间久了,很多人感冒发烧、腰疼腿疼;尤其邸万利同志,当兵期间积累的老伤复发,让他有时都无法入眠。但是条件的艰苦和工作的劳累并没有打消大家热情,同时为了安抚和鼓励隔离的父老乡亲,他们每次穿戴好防护装备进舱以前,都会在防护服上写下名字,住址,并在后背标注那句正能量十足的“辛集加油”,这句话在隔离结束的日子也换成了温馨的“平安到家,一路顺风”。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多重要,在这个抗疫一线也是可想而知。如何保障所在区的161名隔离人员和23名工作人员的基本生活,就给李杨带领的后勤保障团队带来了相当的挑战。这个团队还是方舱成立最晚(除了李杨都是第二批的志愿者),人员身份最复杂(有农民、个体户、钢筋工、司机等)、平均年龄最大(超过四十岁三人,其中五十岁的一人)的“草台班子”。而且全部六个人,除了李杨一个党员,其他人连入党积极分子都没有,个个妥妥的“社会人”。这样的队伍别说干活了,就是带着,在很多人看来都很不容易。但是这批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是来自同一个乡镇——王口镇(李杨在新城镇政府,老家王口镇贾百户村)。这种老乡关系攀谈起来,甚至都是隔得不远的亲戚,这也就让队伍有了天然的亲和力。另外,王口镇的民风向来老实淳朴,这批人中虽没几个党员,但是很多人却也在本村就任志愿者多年,思想觉悟一点不低。所以这个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一点不差,有了活都是争着干抢着干,干活的时候还注意总结经验,不断创新。

这里的一日三餐是配送制,每次领取配送的餐食是184份,每份还是由主食、菜品、水果、牛奶、面包等组成,可以说品类繁杂,数量巨大。这也导致两个拉饭的三轮车都拉的满满当当。但是为了保证足量领取,不出差错,领饭都是一车两人,一人装货,一人核对数量。回来的时候,挤在驾驶室上的两个人外加满满一车的饭也成了方舱一景。每次领回饭食,为了避免聚集,保证安全,他们就把饭一份份送到工作人员手上。同时为了保障大家能吃上热饭热菜,三轮上还专门配备保温棉被。而在饭食的分配中,他们也创造性的搞出了“方格分配法”:就是根据隔离区内的人员分布,划分四个方格,按照方格内人数,把所需的饭食、水果等摆放在固定区域,摆放好后,入舱人员直接取走发放。此法极大缩短时间,减轻了工作强度,还保障了隔离人员能在最短时间吃上热饭热菜。除了每天固定时间的饭食领取与分发,他们平时还要领取防护服、口罩、面罩、手套、鞋套、酒精等防护用品;以及梳子、收音机、矿泉水、手纸、卫生巾、充电线、拖鞋等生活物资、这些东西都是根据舱内需要,随用随报,配送领取。这也导致工作非常的琐碎,很多时候别人休息了,他们还要骑着三轮在工作区里来回跑,拉运分发物资。别说休息了,吃饭都是争分夺秒的。有的时候活干完还没吃上饭,吃的时候饭菜早凉了。但是正是这些人的辛劳付出,有力保障了整个隔离区的有效运转和所有人的基本生活,他们诚挚的服务也获得了大家的高度评价。

就这样经过21天的并肩作战和共同努力,A区隔离的161名父老乡亲一个不少的顺利出舱并平安返家,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对志愿服务工作作出高度评价。这些人写的感谢信,拍的视频照片等也被媒体做了报道。而这个更是反过来深深鼓舞和教育了这批志愿服务者,很多人都表示,下次有这样的事,他们还会来,义不容辞。同时他们也说,原来并没感觉国家多好,社会多好,现在是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这种正能量,这批人中的非党员更是主动向方舱临时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

附:A区志愿服务队人员名单:

新城镇:陈朝、刘蕊娜、李杨、邸万利、郑彪、贾莹闯、耿会来、李博。

王口镇:马全杰、李青、李建全、邓伟宽、刘林、闫根会、李秋来、侯朝达、潘佳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