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5日,为了保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持社会稳定,中央出台了史上最严格的《枪支管理办法》,其中一条规定禁止民间任何人非法持有枪支,违者严厉惩处。

规定发布后,民间的枪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政府全面收缴,社会上的持枪斗殴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我国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可在山东有这样一位老汉,他如今已是96岁的高龄,却公然将两把军用毛瑟手枪放在了家中,而且一放就是70余年。

不仅如此,邻居们也都知道老人持有手枪一事,但竟然没有一个人感到害怕,也没有一个人主动向政府举报,要知道检举非法持枪行为是受到国家保护而且会获得一定奖励的。

此外,在《枪支管理办法》发布后,当地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也曾专门来到老人家中走访,并在他的家里发现了这两把手枪,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工作人员非但没有把枪收走,反而对老人关怀备至。

滕西远持双枪照

那么,这位老汉究竟是谁?他又有何特殊身份?是什么原因能让他可以持枪这么多年呢?他到底拥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如今的他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这名持有双枪的老人就是百战老兵滕西远,关于他的故事还要从其参加抗战时开始讲起。

手刃日寇,初获一等功

滕西远,于1925年10月出生在山东莱芜县口子镇北山阳村(今属济南市莱芜区口镇街道)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家有兄弟五人,生活很是艰难。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贫苦的农民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得到保障,滕西远小的时候,父母就因为天灾人祸离开了人世,他只能在两个哥哥的照顾下成长。

可家里的情况实在无法养活这么多人,滕西远的大哥为了混口饭吃,主动离开了家,出去参军入伍,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请假回家给四个弟弟带回来一些吃的,还给他们讲述其在军队里的经历。

滕西远

不久,滕西远的二哥也外出投身了革命,因为战乱频仍,两个哥哥无法及时回到家中看望,于是,家里就只剩下了滕西远和两个弟弟,日子更加艰辛。

为了能让两个弟弟填饱肚子,还不到10岁的滕西远就开始四处要饭,维持生计,一连持续了好几年,但战乱年代要饭也不是一个容易的事,以致于他的五弟竟然被活活饿死。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开始全面侵华,不久后,莱芜也被日寇占领,滕西远在沿路乞讨时,亲眼目睹了日寇残杀中国同胞的暴行,他决定和两个哥哥一样参军入伍,杀敌卫国。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以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奔赴了抗日前线,到了1938年,山东境内已经产生了多支由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而位于滕西远家乡的莱东县大队便是其中之一。

于是,在13岁那年,滕西远主动加入了我党领导的莱东县大队,起初县大队政委刘子正觉得他年纪比较小,不打算收他,可滕西远却坚定地表示道:“我干革命没有什么牵挂,对共产党对革命没有三心二意,请你们收下我吧!

刘子正

刘子正见滕西远的信念很是坚定,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巧合的是,滕西远的大哥滕西平此时就在县大队里当司务长,滕西远见到大哥时非常高兴,两人着实寒暄了一番。

滕西远从小就没吃过几顿饱饭,严重营养不良,长得又黑有瘦,队伍里都叫他“滕黑子”,一开始大家都对他不是很在意,觉得他还只是个孩子,直到一次日寇的突然扫荡,滕西远才真正出了名。

1940年春,华北的日伪军和汉奸对山东的八路军各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其中就有一队直奔北山阳村而来,此时的滕西远正在这里和几名县大队的战士一起执行任务。

由于汉奸的带领,两名县大队的战士不幸被敌人抓获,滕西远的安全也不容乐观,可他在此危急时刻却表现得十分镇定,因为常年在这里生活,他对村里的地形非常熟悉,还没有等敌人进门,他就从院里的围墙翻了出去。

在撤离的路上,滕西远遇到了另外两名没有被捕的县大队的战士,此时,敌人已经把出村的路给封死了,为了安全起见,三人只好暂时藏在村里,等敌人离去。

滕西远

过了一会儿,正爬在一处猪圈顶上的滕西远突然发现了一个落单的日军,他决定和旁边的另外两名战士一起把这个日军给拿下。

于是,滕西远立即掏出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匕首,然后等日军靠近的时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猪圈上一跃就跳到了这个日军头上,瞬间将其掀翻在地,另外两名战友见状纷纷从侧翼出现,用力按住了日军的手脚,滕西远拿起匕首直向日军刺去,使其顷刻毙命。

滕西远因此一举成名,战士们都对他刮目相看,他至今还保留着那把手刃日军的匕首,可这仅仅是他革命生涯的开始。

这年夏天,日伪军见上次扫荡没有取得多大成效,便又集中主力对鲁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袭击,在杨家横一带与我八路军山东纵队某部展开了一场遭遇战,滕西远的县大队也参加了这次战斗。

战斗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尽管日军人数众多而且武器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我军凭借顽强的意志也与敌人打得一时间分不出胜负,战况异常焦灼。

滕西远

趴在阵地上的滕西远一眼就看到了敌人的旗手,他从小就听哥哥讲述擒贼先擒王的道理,于是,他拿起手中的枪,一枪就将日军的旗手成功击毙,这让冲锋的日军瞬间乱了阵脚,可他们到底是训练有素,再次不顾一切地朝我军的阵地发起进攻。

滕西远找准时机又开枪打死了几名日军,不过敌人很快就冲了上来,双方开始了激烈的白刃战,此时滕西远的枪里已经没有了子弹,但他丝毫没有感到恐惧,端起刺刀就与敌人混战在了一起。

然而由于躲闪不及,一名日军用刺刀捅伤了滕西远的胳肢窝,鲜血渗透了衣襟,日军以为滕西远会疼得直接倒地,却没想到他硬生生将带血的刺刀抽了出来,然后徒手抓着刺刀朝着日军的脖子挥去,成功将其杀死。

整场遭遇战下来,滕西远以仅仅15岁的年纪足足打死了6名日军,战斗结束后上级授予了他一等功,时任山东纵队第四支队司令员的廖荣标还专门接见了他并且夸赞道:“你这个小黑子打鬼子还真行嘞!”

不仅如此,廖荣标还亲自奖励了他一支毛瑟手枪,也就是俗话说的驳壳枪,这就是滕西远家中第一支枪的来历,在之后的抗战期间,他用这把枪打死了很多日军,成为了山东地区著名的抗日英雄。

廖荣标

巧摆“空城计”,粟裕亲授枪

抗战胜利后不久,蒋介石竟不顾国内民众对和平的呼吁,公然发动了内战,廖荣标本以为能回到家中务农,这下为了实现解放,他再次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作战。

1947年,国民党军继全面进攻失败以后,又对陕北和山东两大解放区进行了重点进攻,不过随着中共中央放弃延安转战陕北和粟裕指挥的孟良崮战役的胜利,重点进攻也宣告失败,双方进入了一段时间的相持阶段。

这年7月,为了对敌人进行牵制,以达到间接支援其他地区作战的目的,粟裕准备用华东野战军四个纵队围歼盘踞在南麻地区的国民党整编第十一师,给敌人以重创,此时的滕西远已经凭借战功升任为部队里的一名炮兵连长,并且参加了这场战斗。

敌人很显然没有察觉我军的意图,径直向包围圈内挺进,为了有效地利用炮火打击敌人,滕西远让部下到靠近前线的地方负责警戒,打探敌情,以便为炮火打击精准定位。

滕西远

一天傍晚,滕西远到一处山坡查哨时,突然发现有200多名国民党军士兵正朝着这边山沟走来,装备十分精良,而此时我军主力距离此地还有半个小时的路程。

滕西远觉得绝不能放跑这股敌人,可此时他的身边只有一名负责警戒的战士,而且所有的武器加起来也仅有3颗手榴弹、一支步枪和一支手枪而已。

多年的战斗经验让滕西远养成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临危不乱的性格,他的大脑飞速地思考,不一会儿就想出了主意,原来他想起了自己从小听过的诸葛亮摆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的故事,他决定也给敌人摆上一个。

等这股敌人到达山沟处的时候,滕西远立即朝着下面沟里扔了一颗手榴弹,并且高声朝着山沟里的敌人喊道:“你们已经被我们包围了,快快放下武器,缴枪不杀,解放军优待俘虏!”边说边朝着天上开了一枪。

滕西远

因为天色已晚,敌人也不清楚两侧的山坡上到底有多少解放军,不过他们深信已经中了我军的埋伏,一时不敢行动,可等了一会,却并没有发现山坡两侧的我军,他们很是害怕,便想立即撤出这里。

就在这时,两侧山坡喊声四起,我军战士纷纷出现,包围了这个山沟,随即与敌人展开了激战,原来就在他们原地等待的时候,听到枪声的我军主力迅速朝这边飞奔而来,滕西远的牵制使敌人错过了撤离的先机。

很显然,在我军的猛烈进攻下,原本就军心涣散的200多名国民党军被成功消灭,滕西远又因为这次的出色表现再次荣获了一等功,此时的他年仅22岁。

在战后的庆祝大会上,华野副司令员粟裕专门和他进行了交谈,并且还当着全军的面称赞他为“孤胆英雄”,不过最令一旁战士们羡慕的还当属粟裕亲自在他胸前佩戴的一把手枪。

粟裕

这是一把崭新的匣子枪(即毛瑟手枪,因放在木匣中而得名匣子枪),从敌人那里缴获得来,在我军内部十分稀缺,滕西远对此十分珍视,这也是他家中另一把手枪的由来。

此后,滕西远跟随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大大小小的上百场战斗,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可他的军旅生涯依然没有结束,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使他再一次奔赴了新的战场。

闻名全军的爆破英雄

1950年10月,党中央毛主席从大局考虑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奔赴了朝鲜战场,滕西远正是其中之一。

这年12月,滕西远跟随部队从福建北上,乘坐火车一路抵达了丹东,然后跨过鸭绿江进入了朝鲜,初到朝鲜时的场景老人家至今还历历在目。

滕西远

据滕西远回忆:“部队刚过鸭绿江不久就和敌人打上了,美帝国主义天上有空军,地上有摩托化步兵,而中国部队只有两条腿跑,小米加步枪。”

当时条件的艰难现在的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得到,只能通过一些影视剧或者书籍了解一些真相,但现实却比描述得还要困难得多,滕西远入朝时几乎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赶路上。

为了实现一些战略目标,我军经常会进行远距离、长时间、不间断的穿插,而这些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只能靠双脚走完,所以从来就没有什么天降神兵,都是我们可爱的战士们用顽强的意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滕西远在行进的路上经常会遇到倒下的战友,他们往往不是被敌人击中的,而是败给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其困难的后勤补给,有一些志愿军战士甚至几天下来连一口热乎饭都吃不上,滕西远却坚强地一路挺了过来。

志愿军战士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局势达到了一个相对均衡的态势,双方开始边打边谈,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可“联合国军”仍不死心,他们为了增加谈判筹码不断向我军发起进攻。

1953年3月,距离停战协定的签署还有四个月的时间,可敌军依旧没有放弃希望,他们主动向位于三八线附近的马坪里地区的我军展开了攻击。

为了应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我军制定了一系列的穿插作战计划,行动随即展开,可就在滕西远参与的一次行动中,敌军的一辆坦克拦住了我军前进的唯一去路,如果不能穿过这片地区,将无法取得既定的战果。

然而我军是轻装前进,没有携带重武器,仅有的炸药包也无法通过抛掷损伤敌军坦克分毫,只有靠人抱着炸药包冲到坦克上并将炸药包挂在上面才能将其炸毁,可这就意味着此去九死一生。

关键时刻,滕西远自告奋勇,决定执行这个艰巨的任务,可他却不仅凭一腔热血,而是依靠智慧采取行动。

被炸毁的敌军坦克

滕西远发现坦克旁有一个小沟可以用来躲避敌人的视野,于是,他抱起炸药包趁着夜色,利用地形掩护,从一侧悄悄地摸到了沟里,不过当他靠近了才发现坦克上还有一个炮塔,炮塔里的敌人完全可以用望远镜看清沟里的情形。

滕西远知道自己这次很有可能回不去了,但他没有害怕,反而抱起炸药包朝着坦克冲了过去,或许是敌人也没有想到他竟然敢从沟里摸上来,对此一时没有察觉。

就这样,炸药包成功地挂在了坦克上面,几秒钟后轰的一声坦克被成功炸毁,战士们见状纷纷冲了过去,最终任务成功完成,狠狠地打击了发起进攻的敌人。

滕西远因为跑得及时,只是受了一点轻伤,没有生命危险,他也由此成为了闻名全军的爆破英雄,给他传奇的军旅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滕西远(右)和老伴

至此,从13岁参军到28岁光荣复员,滕西远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一直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创下了十分优越的战绩,在他15年的军事生涯中先后五次负伤,并荣获一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滕西远复员回到了莱芜老家,脱下军装后他深藏功名,一心扑在了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之上,他先后在莱芜的公交公司、园林、自来水、市政等部门工作,可无论到了哪里,他都用心办实事。

滕西远和老伴

滕西远在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笑着说道:“那个时候的莱芜很小,我栽过的树,从那头可以望向这头。现在树长大了,我也老了。可共产党人就是要这样一心一意地为人民,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一生。

退休后的滕西远老人也没有闲着,他一直关心着祖国的发展,每当从电视上看到昔日他参加过的战争的报道,老人家都泪流满面,他对新中国充满了期待。

而在平日里,滕西远老人喜欢读报和写字,因为小时候没有机会上学,现在日子好起来了,他决定努力学习知识,紧跟时代步伐,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

几十年来,滕西远从来没有主动和别人说起过自己的功绩,每当别人问起,他也总是说战友们的英勇表现,但在闲暇时,老人家还是经常擦拭、抚摸当年组织上奖励给自己的两把枪,以此回忆曾经的革命生活。

乡亲们当然也知道滕西远手上有两把枪,但都没有感到意外,虽然他们不知道他的枪究竟从何而来,可他的军人身份就足以保证他不会轻易用枪伤害别人。

至于在《枪支管理办法》发布后,政府为何没有将这两把枪收缴上去的时候,后来记者的一次采访也给出了答案。

原来,滕西远老人被记者问及为何能持枪的时候,他主动给记者展示了在1982年解放军6206部队专门授予他的持枪证以及持枪须知,也就是说滕西远老人具有合法的持枪资格。

后来,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来到滕西远老人家中的时候,也看到了这两把枪,但他们同样没有收走,因为大家都觉得枪放在老人那里,所有人都放心。

对于滕西远老人来说,这两把手枪早已不是武器,而是自己心爱的艺术品了,为此,2015年,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老人还专门把枪提供给莱芜战役纪念馆进行过一段时间的展出。

如今,滕西远老人已是96岁的高龄,身体却还保持着十分良好的状态,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老人家在家中送上了自己的祝福:“祝福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

至于那两把手枪当然依旧存放在滕西远老人的家里,因为他才是最适合收藏它们的人。

仅以此文向滕西远老人致以崇高的敬意,顺祝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