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和朋友们曾置身于1990年代的热带风暴。我用自行车带着朋友,笔直冲进水泊,奋力踩着踏板。而后,我们共同来到了干燥的下世纪。”2020年,中篇小说《浪的景观》首次发表时,周嘉宁在创作谈中写了这段话。

距离前一部作品《基本美》四年之后,周嘉宁于近期推出全新中篇集《浪的景观》,集中收录《再见日食》《浪的景观》《明日派对》三部中篇小说

周嘉宁书写时代浪潮中的友谊、爱情、梦想,以小说的形式,她试图为读者提供“一块干净明亮的地方”,勾勒出全球化语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的内心特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周六,《浪的景观》在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新书分享会,周嘉宁与多元写作者、实验戏剧编导陈思安就相关话题展开对谈,展现年轻作家对于城市景观和写作变化的思考。

这场对谈是从传说中的“每天写作200字”开始的,周嘉宁解释说这件事其实是一次误读,“不是说一天就写200字,只是从字数累计上来说,它增加了200字,甚至会越写越少。在这样不断修改当中,删除之前一天的想法或者删除一个星期前的想法,甚至写了差不多三个月时,突然觉得我的某一条思路不对,就得从头开始再来一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缓慢的节奏,让这本书的几个故事的写作时长持续了三年多,从2018年到2021年,“刚开始的时候自己也会有焦虑,但是三年过去,到了现在已经非常习惯用这种极其缓慢的速度去塑造一个世界,然后也以一个极其缓慢的速度陪伴我的主人公,在我所塑造出来的世界里成长。”周嘉宁对自己的写作节奏并不焦虑,用一种很自然的态度去看待创作的过程。

在她的笔下,二十年前有人在失恋中写作,有人在地下商城赚到了第一桶金,有人在电台回溯二十世纪的摇滚历史,有人以特稿记录新世纪的一切……她在自己和他人的记忆里,写下时代之间的印迹

“《浪的景观》是用2003年非典作为开头的,有人问我说,是不是正好写作在这一轮疫情已经开始的时候?其实我是从2019年年底开始写作的,写着写着新一轮疫情出现了。它刚出现的时候,其实所有人会做一个对比,但很快发现这次对每个人的生活带来的改变,跟十几年前完全不一样的。”她说,这种感受与震撼也传递到她塑造的虚构世界中去,让里面的人物也受到了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着两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考取复旦大学中文系、19岁就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2007年硕士毕业后去北京和张悦然一起创立文学MOOK《鲤》、2010年回到上海成为专职作家……周嘉宁年少成名,然后一直与热爱的文学相伴,她说自己是一个记忆力差的人,所以写的小说里面很多都是“近20年间的事情”,也是她所经历过、观察到的。这本书中的三个故事,也是观察某一类人群太久之后的产物。

之前有读者评价这本《浪的景观》是用文学“做21世纪初的时间考古”。在她看来,考古依靠的不是记忆,依靠的是时光留下来的证据,甚至都不是你自己的证据,因为一些事发生时,大家都在留下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三年中,她在写作之外,日常喜欢约上朋友在苏州河边散步,一走就是两三个小时。

“随着苏州河每贯通一段,我就好像可以多走一段,可以往这个城市另外一个方向多探索一段。整个步行的过程当中,其实四季气候的变化,风的变化,你看到动物,看到所有这些植物,因为城市植物的种类在变得越来越多。我成为了一个城市自然主义者,看到了这些城市当中的自然变化,信息的变化,风的质感的不同。”周嘉宁说,所有的一切,都对她产生了影响。

文章来源:杭州日报/首席记者 张磊

EXTENDED READING

▲快乐又回来了!|造像艺术节全名单 ▲玩玩玩逛逛逛全名单|良渚古城秋日游园会

ABOU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