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缅甸已被评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国内局势动荡,民生凋敝,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战后独立之初的缅甸,也有过雄心勃勃的计划,那就是“比道达”计划,在今天看来这就是缅甸人曾经的空想福利计划。

1952年,时任缅甸总理吴努在缅甸国家繁荣会议上推出了这个计划,这个计划宣称的目标是要消除缅甸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剥削,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需求,同时,犯罪、疾病、愚昧等与独立后的缅甸不相适应的东西都必须得到摒弃。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在当时的亚洲,可以算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计划,目标很丰满,但实际上缺乏实现的基础。

但即使如此,空想出来的福利,作为一种空头支票,往往在一个长期经历战乱的新生国家中最能引起民众共鸣,当时的缅甸主流舆论认为,“比道达”计划消除了人们迷茫的情绪。

这个计划总体来讲分为三个部分,即农业、公共服务业和交通业。

农业方面,“比道达”计划提出,要新改造三百万英亩的稻田用于农业生产,同时对农民在种子、化肥等方面的特殊需求进行专项支持。

公共服务业方面,计划提出要在短时期内将住房、供电、卫生和金融等公共服务业扩大到全缅所有地区。

交通运输业方面,则提出要扩大船运和空运事业,在短时期内将铁路运输量恢复到战前水平。

为实现上述三个方面的计划,缅甸政府给每个镇下拨了一百零五万美元的资金,由地方上根据各自的改善需要随意进行花费。

“比道达”计划一经推出,便在缅甸国内引起了空前反响,人们兴奋的以各种方式支持这一计划,并将其称之为缅甸式的浪漫主义。

但兴奋的人们忽略了这个计划能够实施的基础,“比道达”计划实际上是一个支出型的福利计划,关于能够创造社会价值的制造业、采矿业、林木业等在这个计划中完全被有意或无意的忽略。比如在农业方面,虽然提出了土地改造计划,但是关于改造后土地的租赁价格、方式、条件却没有进行明确,对于改造土地的原所有者的补偿问题更是没有被提及,这使得农业改造计划几乎是一个空中花园,可望不可即。

为了维持这项庞大的福利计划,缅甸当局计划通过扩大大米出口来筹集计划推行所需的全部资金,根据测算,缅甸每年需要出售二百三十万吨左右大米才能完成对“比道达”计划的资助,但实际上这样一来,缅甸国内的大米供应将出现问题。

如此一来,在缺乏有效的经济基础供应的基础上,以大米出口为代价所推进的缅甸式浪漫主义福利计划,最终不但没能实现其原本所提出的各种空想目标,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的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