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玩具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事情,被别人抢或者抢别人,这是物权意识发展的正常表现,一般情况下,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提高,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孩子3岁以后会逐渐建立起社交规则,不会再随意抢玩具,并且还能自由发展出分享和交换的社交技能。

但是有的孩子,即便到了四五岁,依然会随意抢玩具,如果抢不过来会不依不饶、或哭闹、或打人,必须要从对方手里拿到玩具,情绪激烈难以平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反思自己在孩子的“物权意识”发展过程中,是不是给予了错误的引导,让原本建立在“自主自愿”基础上的分享交换行为,变得“必须随我的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些不利于孩子“物权意识”发展的,家长的“护犊子”行为

分享交换行为的心理基础是物权意识的健康发展,什么是物权意识呢?简单点说,就是孩子明确知道什么东西是我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我可以全权占有、支配我自己的东西,但是我不能随意占有、支配别人的东西。

物权意识中“我享有、支配自己的东西”这个部分发展起来相对容易,因为幼儿阶段孩子的认知特点本来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自然而然的就知道占有自己的东西,发展难点在于“我不能随意占有、支配别人的东西”这个部分,因为和自我为中心的认知水平是相对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在这一个难点上,家长容易做出不利于物权意识整体发展的“护犊子”行为:

1、不忍自家孩子被拒绝、受委屈

有一次我儿子带着新买的小汽车下楼玩,遇到了一个小朋友和他奶奶,这个小朋友看到我儿子手里的汽车就开口说:能不能给我玩一下,没想到被我儿子拒绝了,于是嘴巴一撇,委屈的哇哇大哭起来。

奶奶一看,顿时心疼得不得了,抱起孩子说:这个哥哥真小气,我们这么有礼貌地征求他同意,他都不愿意分享,走,我们不和小气的小朋友玩。

家长不愿看到自己孩子发出的礼貌征求被拒绝,更不忍心看到孩子伤心地哭,仿佛受了多大的委屈。

这样的行为看似在保护自己孩子不受伤害,实际上是给自己孩子造成了一个错误认知:我被拒绝了是对方小朋友的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回避引导自家孩子接受“征求意见”的第二种结果

我想每一个家长都会给自己孩子反复强调一点:要征求对方的同意以后,才能玩别人的玩具。于是孩子就要按照家长的引导很有礼貌地说:我能玩一下你的玩具吗?在孩子看来,自己这么说完的结果应该是,对方爽快地答应下来,把玩具分享给自己。

没想到,对方拒绝了!

被拒绝的孩子生气、愤怒、伤心,这个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怎么能这样呢?大人说要玩别人的玩具,得先征求对方的同意,我征求了,但他为什么不同意呢?

看到正在发脾气哭闹的孩子,家长果断出手了,走过去说服对方小朋友,把玩具分享给自家孩子,或者告诉自家孩子:他不跟你分享,你就别跟他玩了。

从一开始的引导到最后的救场,家长都在刻意回避征求意见的第二种结果:对方不同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现实生活中,征求意见的结果会有两种:同意or拒绝,社交规则不是我开口了对方就必须要接受。

从未接受过第二种结果的孩子,在分享交换的认知上,容易出现“绝对的自我为中心”,认为对方必须同意自己的要求,一旦被拒绝,就会爆发激烈的情绪,甚至用抢夺、打人等攻击行为来表达内心的不满。

长远来看,这些护犊子的行为没有给孩子建立正确的社交规则,更不利于孩子集体生活的适应,谁愿意与一个“不分享不交换就发火的孩子”友好相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长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发展出良好的“物权意识”,提高社交能力

1、给孩子建立清晰的物权边界

在自我为中心的认知发展阶段,孩子本能地认为“我的东西是我的,别人的东西还是我的,不是我的我也得抢过来变成我的”,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孩子划分出清晰的物权边界:哪些是孩子的,哪些不是孩子的。

比如以下几个场景中,我们就可以做出引导:

在家中,给孩子设立专门的玩具区域,专门摆放孩子自己的玩具、书籍,给孩子准备属于他自己的衣柜、零食柜、阅读角等,让孩子能够在这些区域自由的拿取,如果是多子女家庭,这样的设置就更加重要了,能够避免孩子之间天天因为玩具归属权争吵打闹。

在外面,当孩子想要和别的小朋友分享交换玩具时,征求同意是第一步,如果被对方拒绝,则把重点放在安抚自家孩子上,明确告诉孩子,这是别人的东西,别人有权利选择分享或不分享,不管什么决定,我们都得尊重。

类似这种潜移默化的物权划分,能够帮助孩子顺利度过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发展阶段,建立良好的物权意识,为以后的主动分享交换打下健康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允许自家孩子拒绝别人

学会拒绝和接受拒绝,实际上也是在教会孩子认识“边界”,边界感是社交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觉察力,既能避免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也能避免孩子总是冒犯对方。

权利拒绝别人的孩子,才能坦然接受被别人拒绝。

如果我们总是要求自家孩子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不拒绝别人的分享交换要求,那么孩子就会认为“拒绝”这个决定是不对的,不友好的,那当他自己被别人拒绝的时候,冲突就出现了,为什么别人可以拒绝我,但我却不能拒绝别人呢?

所以,我们要允许自家孩子拒绝别人,不想分享的时候可以不分享,不愿交换的时候可以不交换。

当别的小朋友想要分享自家孩子玩具的时候,不越过孩子的意见去答应对方,更不要用“只有分享交换才能交到好朋友,别人才愿意跟你玩”这样的讨好型理念来强迫孩子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对事不对人

不论是自家孩子不愿分享,还是对方孩子不愿分享,我们都不应该评价孩子这个人,批评孩子“小气、不友好、自私”,再用“别人不喜欢你了、没人跟你玩”吓唬孩子。

前文说到我儿子拒绝分享被说“小气鬼”的案例就是典型的对人不对事,首先我儿子并不是对每个孩子都不分享,他会主动给自己熟悉的、喜欢的伙伴分享玩具,其次他当时才两岁多,正处在物权意识发展的阶段,不分享也是正常的表现。

那个奶奶不友好的评价,让儿子失落了好一阵子,以为自己做了一件错事。我们这些成人真的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随意评价孩子,提醒自己做到“对事不对人”:

面对自家孩子不分享的行为,说:我尊重你的想法,等你想分享的时候再分享。

面对别人家孩子不分享的行为,说:好的,那我们在旁边看一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你会问,那孩子要是总是不分享,不交换,这不就是自私的行为吗?如果我们不干预不引导,不教他们,孩子会不会一直都不分享交换?

关于这点,大家大可把心放在肚子里,只要大家在孩子1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到4、5岁社交意愿开始爆发的这段时期,做到以上三条,孩子一定会主动开始分享交换,顺其自然。

我儿子从躲着小朋友怕分享交换,到小概率愿意分享交换,再到现在提着一袋子的玩具下去,发给每一个经常玩的小朋友,完全就是自由发展的良性结果。

所以,大家就尊重孩子物权意识发展的规律节奏,放手一试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