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风情<271> | 淮军将领周氏兄弟

淮军将领

周氏兄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军公所二进院

周盛传字道林,号薪如,安徽合肥人。生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逝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他的家世本不显贵,是世代耕读之家,父亲名叫周方严,母亲丁氏共生了他们兄弟六人。少时他求学于私塾,靠犁田务农自力更生(“力农自食”)。

“时势出人杰”如不是时局更变,那周家兄弟也不过是芸芸之辈。咸丰年间天下动荡,朝廷允旨“敕各省绅士在籍办理团练”,以求地方各自保全。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的兵锋波及安徽,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进军安徽合肥,周盛传与兄周盛华、周盛波遂“团练乡勇保卫乡里,屡出杀贼”。血火烽烟锤炼了兄弟二人的军事才能与谋略胆识,二人也因此得到了勇猛敢战的名声,这成为了他一生功业的起点。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回籍组建淮军以备驰援上海,周氏兄弟借此时机加入李鸿章组建的淮军,被编入“盛字营”,周盛传任亲兵营哨官,正式走出了乡野天地,开始了随淮军转战南北的军事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沽炮台旧照

兵农并重

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同治十二年(1873年)清日之间完成了《中日修好条规》的换约手续,这是两国之间的一个平等条约,通过与日方来华使团的接触,李鸿章已渐渐了解到日本也在徐图自强(明治维新),深感大清海口防备的“尚形单薄”,便邀周盛传分析防守形势,周盛传言辞恳切,直言若不破成规,哪怕是日日设防,也不过是空画大饼,了无用处。而今日所急切的,“惟在力破成格,以讲求实际而已!”

是年李鸿章开始筹议天津海防,为实现自己的主张计划,他请求朝廷调令自己得力干将周盛传的盛军移驻天津,协理北洋防务。周盛传自此开始参与天津海防建设十余年,修建了大沽、新城炮台,疏整土地,种植水稻,积极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与练兵方法,对国防事业和天津城市化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

天津小站,是一个镇的名字,位于今天津市东南部的郊区(今津南区),面积仅有六十余平方公里。同治十三年(1874年)周盛传盛军部为便于马厂与新城之间的联系,开始于沿途设立驿站,40里一大站,10里一小站,共设立大站4个,小站11个。由于盛军的驻地恰巧是个小站,将士们便口口相传把小站叫成了地名,原本驻地名字的新农镇反而被人淡忘了。百余年前的小站是一片荒凉之地,地势低洼,芦苇丛生,又因为盐碱严重,几乎不生谷物。

清光绪元年(1875年)起,天津镇总兵、淮系盛军统领周盛传率军开垦这一带土地,作为屯田之用。盛军屯垦时期,周盛传大兴水利修建了马厂减河,沟通了海河与南运河,涤除积卤,拓荒辟田,栽种水稻,招民领种。又创新性的在总结前人水利得失的经验教训后,改进了营田的操作技术。用火烧碎蚌蛤壳代替石灰,掺入碎石,浇以米汁,插入闸底,以抵御水流对稻田的冲荡。闸板置两层,上板可以滑动,下板用于固定,上板提起时,水流过稻田,而泥沙则被下板挡住,以便存住河泥用于以后的田地施肥,这样一物二用的设计,既可以肥田兴农,又可以防止泥沙淤塞渠道。这样巧妙的设计,使小站构成了独特的稻米生长条件,“小站稻”逐渐成为了我国北方的粮食名产。周盛传也以此成为了大清“兵农并重”的中兴名将,至今当地百姓还流传着“没有老盛军就没有小站稻”的民谚。

为了筹备海防,周盛传亲力亲为,又捐出盛军官兵的历年欠饷作为经费,添购武器。历时两年,完成大炮台三座,小炮台七十一座,天津海边海防力量得以加强。周盛传还编写了《盛军训勇歌》来对将士们进行纪律教育,对违犯营规的士卒采取外罚和开革的处分。

周盛传对西法与西学也十分留心,光绪元年(1875年)他参照外洋军法制定了《操枪程式十二条》,对新式洋枪的使用和维护做出了明确规定。鉴于西洋兵法的周密完备,周氏兄弟建议李鸿章仿照西洋军校的形式,设立武备学堂。光绪十一年(1885年)天津武备学堂成立,这是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沧州·青县 马厂炮台遗址

同治十年(1871年),周盛传奉命率盛军各营自临汾移驻直隶青县马厂,派员领兵修筑新城城垣及炮台,以固海防。

盛军末路

盛军在小站屯营19年,寓兵于农,对中国军事近代化事业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廷下令周盛波奉诏招募淮勇5000人,赴小站防备训练。光绪十一年(1885年),周盛传病故,其兄周盛波统帅其所属的盛军继续屯垦、训练,并扩建了小站镇街。光绪十四年(1888年),周盛波病故,朝廷对这支军队的表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防海以来,所部为淮军最大之军,诸军勋望无出其右。”其后,盛军交由卫汝贵统帅。光绪二十年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盛军在前线战斗中全军覆没,盛军建制遂被朝廷裁撤。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卫汝贵被清廷下旨处死。(卫汝贵之死其原因更多是在于朝廷的政治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