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原创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DT塔门(DT-Tamen),文 字:菜乙己 编 辑:张晨阳;题 图:ins@giselle_dekel;插 图:ins @giselle_dekel;运 营:苏洪锐;监 制:唐也钦。
时代越荒诞,个人对于意义的追寻就越迫切。但好像从老早以前开始,「意义」这个词本身就已经过时了。可能因为它过于直白、较真,不接受任何中间地带。倒是「仪式感」开始悄然流行:
李佳琦推荐的沐浴露宣传自己,能「让洗澡也成为生活中很有仪式感的事情」;
苏宁易购的剃须刀、游戏机、按摩仪,都争抢着叫卖「仪式感」;
豆瓣考研人在小组倾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必须要仪式感做足才能沉下心来学习」;
小红书KOL解谜:「人为什么需要仪式感?」「为了不把生活,活成了生存」;
爸妈分享公号好文,标题:「生活的仪式感,是成年人心底的爱意与富足」;
然而这样一来,好像谁都说不清,什么才是「仪式感」?
《大英百科全书》把「仪式」定义为「一种非语言的交流与创造意义的方式」。而在这个「仪式」逐渐式微的时代,「仪式感」是否是我们对于「仪式」现代版的复刻?
在老掉牙的消费主义骗局之外,「仪式感」到底是以怎样的形态存在于今日我们的话语之中?
带着这些问题,塔门和两位朋友——三十出头的李大猫(男的)和二十好几的菜头(女的)——简单聊了聊:
塔门:疫情之后,许多人开始放大生活中目光所及之处的细节,比以往更热衷于看云看花看夕阳、闲聊散步逛公园、和亲人聊天见面唠家常……
你们最近一年遇到的最具有仪式感的事情是什么,其中哪些部分会让你觉得很有仪式感?
李大猫:唱歌,和女友上街散步的时候,一般都会唱很多很土的歌,《你这个坏东西》、《打死一个翻译官》、《邋遢大王》、《做个文明中国人》之类,每个人唱一个字,另一个人接下一个字。
总是在散步的时候循环唱这种大土歌,会唱出仪式感。仪式感通常会表现成「在特殊的时间场合、做特殊含义的事情」,是「和平时不一样,或者和别人不一样」的时刻。
比如,把时间和事件和事物附上意义,今天是「失恋第366天、成为独立男性一周年、本命年运势最佳日、龙珠上映30周年」,或者把「重视对方」的行为频繁做,比如每次回家进门,都把ta的鞋子换个方向摆向门外。
菜头:陪女朋友考试,一反往常地早上六点多起来,嘴里满是牙膏泡沫地给她拍Vlog,而她蓬头垢面睡眼惺忪地坐在床上,对我起了杀心。
考试其实是为了人生能往前走能有变化在做的最无聊以及痛苦的事情,但两个人在一起就变得很好笑很有趣。我觉得这样的状态对我而言很重要,那天很典型,所以对我而言自动就有了意义,大概也等同于仪式感。
塔门:在一部分人眼中,仪式感是生活的刚需,尤其是对于一段亲密关系;也有人认为,仪式感是「被消费主义制造出来景观」。
你们觉得仪式感在和别人相处时重要吗?为什么?
李大猫:跟别人相处的时候,对我来说,遵从仪式感会让交流比较简单。仪式感就是郑重其事嘛,所以有仪式感,就意味着自己在表达「我对你很重视」,对方一般就会比较高兴,或者向对方传达一种「我们正在度过一个和日常不太一样的时间」,这种时间就比较容易记住。
比如礼物的话,用包装纸包一下,并没有比随便拿个塑料袋要好,但是确实容易更受欢迎。把今天称呼为「你第一次坦诚相见地在我面前放屁,一周年」就可以让毫无意义的时间,盖上一点意义。
前妻是一个非常容易生气的人,有一回她气得把家里的一根塑料衣架掰弯成一团,真的非常生气。第二天我把那团衣架贴在了客厅墙上,用胶带为它做了一个框,再用便利贴剪成一个铭牌,写上「作品名:黄XX之怒:2019年5月27日一次吵架中黄XX掰弯的衣架 材质:合成树脂」,她看了很高兴,跟那根衣架合影了很多张。
后来衣架没沾牢,掉了。就在那堵空墙上,把铭牌上的字改成「作品名:黄XX之怒の消失:2019年5月27日一次吵架中黄XX掰弯的衣架 材质:合成树脂时间,以及沾得不牢的胶水」
类似这种围绕对方的做法,多了就会慢慢变成仪式感,至少对我来说,会让相处更融洽一点。
不过它只能偶尔做,老是郑重其事,就会显得呆板教条,没劲。
菜头:有点重要,因为它发出的讯号就是:「我愿意为你花心思」、「我愿意为你花时间」、「我愿意为你花钱」。人和人相处当然希望自己在对方心里是有价值的、值得被付出的。
我记得去年有个女生爆出来自己男朋友抠门,重要节日只送了她一盒满满的拉菲草包装的小零食,结果男生被全网群嘲。
虽然大家都说仪式感可以不花钱,用心也可以,之类的,但我觉得如果追求「仪式感」,那实质上就是在追求某种付出,钱是最简单的丈量尺度,那么用心丈量的大概就是时间和精力,本质上没啥不同。
所以人和人之间的仪式感也难以避免地体现着一种权力关系:你愿意为我花多少钱,你愿意为我花多少心思、多少时间,去塑造「仪式感」,这些都意味着我对你有多少制约、我在这段关系中有多大权力。
比如我其实是不在乎、甚至排斥一些节日、礼物,这些比较主流的“仪式感”的,因为我觉得这是把对于什么「重要」的一种权力让渡,让外界帮我定义什么重要(一种还算年轻的反抗)。但我知道女朋友在乎,就还是会每次过节、有纪念日,就为她准备一些小惊喜,我愿意主动让渡出一部分权力,让她觉得自己在这段关系中是被重视的。
其实不止在爱情里,在职场关系中“仪式感”应该也是重要的,只是那种权力制约可能给人的感觉更「邪恶」一点。
之前听过一位朋友说:觉得每天把自己收拾干净、注重着装,是为了展现自己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也可以算是一种「仪式感」了。这在我听来像是用「仪式感」把某种权力关系美化、包装了:认真工作是雇佣者对我的要求,而我把这种要求内化、包装后,以一种我「自主」、「自发」想要拥有的「仪式感」呈现出来。而本质仍旧是一种权力的让渡,归顺的表示。
塔门:所以你们是怎么理解仪式感的?不考虑与人相处,仪式感对你自己重要吗?
李大猫:仪式感就是一套按照「郑重其事」原则来执行的规则,觉得自己重要,还希望建立一套掌控生活和世界的人才会对自己有仪式感,比如谢尔顿、汉尼拔这样的人,喜欢为自己立法。
仪式感本质上是「郑重其事」,祭祀、餐桌礼仪、婚丧礼,说白了里头絮絮叨叨的繁琐步骤、固定流程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郑重其事地进行。郑重其事地看,就是注目,郑重其事地说话,就是承诺宣誓告白。
但大众讨论的仪式感,常常会变成「模仿」。模仿餐桌礼仪,模仿婚丧礼,找司仪说一通绕口令式的场面话,模仿别人情人节送礼,模仿电视剧吃饭「いただきます」。照着剧本扮演,演得不好,就容易显得刻奇又矫情。
菜头:我觉得有个东西没区分清楚:就是「仪式感」到底是结果还是方法。李大猫说的这些,好像更偏向于把「仪式感」看做一种方法。因为觉得自己重要,所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仪式感,来把自己变得重要。似乎是预设了“其实大家都不太重要”。
但我觉得有些情况下,「仪式感」不止是方法,也是结果和体现。
如果回到「仪式感」的「仪式」,它其实很多时候是某种权力的体现:古代帝王登基的仪式彰显的是政治权力,举办求雨求子仪式祈求的对象是神权。仪式固然是一种巩固权力的方式,但它也是一种结果:因为帝王和宗教制度已经通过武力、信仰等等基底上的东西,对普通平民和信教者施以制约,所以大家才会遵从「仪式」、甘于「模仿」,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不得不、需要做的。
回到「仪式感」:从某个维度看,可能有些个人确实(而不只是他们觉得)更「重要」、(在身心资源等等方面)更有能力塑造「仪式感」呢?即,在现代社会中对生活更有「掌控感」。在这个意义上,仪式感对我是重要的。
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不需要进入消费主义,只是单纯地看「时间」:要有能力划出额外的时间来塑造「仪式感」,你必然需对自己的时间有掌控感,所以「仪式感」这个词,是倾斜于有更多时间资源的人的。当然,一个996加班狗、一个外卖跑单员,也可以通过努力塑造「仪式感」来佯装自己拥有最低限度的、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但这就成功制造除了一条轴:
有些人更轻易就能获得「仪式感」,有些人要努力地调整心态、挤出时间、找到资源去塑造,甚至只是去模仿「仪式感」——「仪式感」在这条轴上只是结果和体现,并不是方法。
确实“掌控感”这件事如果退到形而上学的层面上来说,无论是哪个个人——权力滔天还是命如浮萍——都不太能拥有,而“其实大家都不太重要”的预设就成立。但一下子跳到那个层面上,我觉得缺少现实意义。
塔门:回到现实生活中,你觉得哪些人会比较看重仪式感,为什么?
李大猫:一种是没啥主见,喜欢遵照习俗来的。咱结个婚怎么也得摆个十八桌吧,没个婚闹算哪门子成亲。
一种是生活确实没啥意思,需要仪式感来拯救。和以前的无聊日常不一样,今天是重要的日子,一定不能怠慢了。
还有一种是死心眼,觉得一件事不错,就只认它,百千万次老做。你妈,每次你回老家她都会6点爬起来去买菜,鸡鸭鱼肉四样一定得有。
仪式感强到一定程度,跟宗教和信仰就非常接近,找到愿意遵从的行事准则,还不厌其烦地严格执行,
菜头:有权力且想要彰显/巩固权力的人:举办盛大婚礼、宴请四方,也是一种展现社交资源、财力、以及在主流婚姻制度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社会权力。
通过承认他人权力来获得一些权力零头的人:称工作需要仪式感、给工作以重要性,事实上承认的是雇佣者的权力,通过如此承认来获得一些被认可、被褒奖、被需要的权力。
实在没啥权力但需要让自己觉得自己有权力:心态调试,我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做一些小的变化,认真对待一些事情,只要我觉得重要就是重要。
但其实权力不可能发生在真空,也不可能单方面完成,必然是有对象的,一个相互关系。最后一种人其实本质上仍然是在巩固别人的权力制度。也就是说,只要开始承认仪式感这个东西,就已经绕不开对于权力的争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