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铜器有了朋友圈

(点击文章中带连接的文字,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前段时间,大众最为关注的考古领域话题莫过于三星堆遗址的再度发掘,各种“神兽”的再见天日引发了舆论热点,激起了对文明背后代表的那段历史的讨论。

三星堆祭祀用戴金面罩铜人头像

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如青铜头像、青铜树、神兽等,几乎都用于祭祀环节,祭祀也是那个时代人类生活的必要内容之一,透过青铜器的发展,拨开历史迷雾,让我们一起去窥探青铜时代中国人的生活。

1

什么是青铜时代

“ ”,是最早丹麦考古学家汤姆森(Thomsen,Christian Jürgensen)提出的三时代系统(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中的第二时期,汤姆森在任职丹麦皇家北方(北欧)古物博物馆馆长期间,首先将三时代系统法用于古物陈列,并在所著《北方文物陈列指南》(1836)中介绍了这种陈列法,后普遍为考古学者所接受。

青铜时代在世界各地的起源时间并不相同,作为青铜时代绝对的王者——中国,稍晚于世界其他古典文明地区。安列托利亚半岛(土耳其,小亚细亚半岛)是最早冶铸青铜器的地区,目前发现的青铜器有8000年。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公元前3000年进入青铜时代,古埃及文明紧随其后。欧洲的青铜时代自公元前2300年起,延续了约1000年。

迄今中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是公元前3500年的的青铜刀,但马家窑遗址尚属于新石器时代。所以中国作为最后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中西学术界都认可的是公元前17世纪。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正如《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中记载: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器在各个文明中的最早用途多为祭祀与战争,中国也不例外。

在那个时代,通过祭祀向老天祈求风调雨顺,纪念先祖祈求保佑,是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祭祀中,要向祖先供奉美酒佳肴,也就是所谓的“以酒娱神、以食敬神”,由于祭祀对于工具的巨大需求,所以产生了鬲(lì,用于煮),甗(yǎn,用于蒸),簋(guǐ,用于盛放煮好的粮食),豆(用于盛放菜肉),鼎(用于炖煮或盛放肉食)等多样化的青铜器,代表了青铜时代中国人在青铜制品上的创造力,也为后续“周礼”的出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藏于三门峡博物馆

现藏 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同样,在那个时代,由于生活物资匮乏,最简单获取物资的方式便是战争,小到部落战争,大到被称为“战国时代”的国家间战争,它们成为民众生活躲不开的一部分。

在小亚细亚半岛地区出土的世界最早的青铜器便是青铜刀,中国迄今出土最早的青铜器也是青铜刀,青铜兵器几乎覆盖整个青铜时代。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兽面纹青铜胄

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特别是在青铜兵器最为发达的吴越地区,吴王夫差青铜剑与越王勾践剑代表了青铜兵器工艺的巅峰,也从侧面印证了春秋战国时期民众生活中战争的频繁。

从青铜时代初期的夏、商,到黄金阶段的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与各种祭祀活动,是古代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自然要将有限的青铜材料用于最重要的“祀”与“戎”这两件大事上。

3

青铜时代的日常生活

到了商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民众生活趋于稳定,在祭祀与战争之外 拥有了更多的生产生活时间,对日常吃喝玩乐的诉求便提上日程。

随着青铜器制造工艺与产量的提高,青铜器的使用也从祭祀环节开始“向下兼容”到日常餐饮环节,如鬲(lì,用于煮),甗(yǎn,用于蒸),簋(guǐ,用于盛放煮好的粮食),豆(用于盛放菜肉),鼎(用于炖煮或盛放肉食)等,开始更多地用于日常生活。

酒文化

由于农耕社会的稳定带来了粮食的丰富,以粮食酿酒便成为了文明自然而然的发展路径,国人饮酒的文化习惯大概便来源于此,喝酒吃肉从此便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兄弟。

青铜酒器在巨大的社会需求下得到了爆发性增长,仅用于盛酒的便有爵、尊、觥( gōng)、方彝、罍(léi)、卣(yǒu)、瓿(bù)、壶等。

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现藏于山西博物馆

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酒文化自商开始不断发展,但这也成了商灭亡的因素之一。在西周大孟鼎铭文中记载,周康王在回顾祖先周文王、周武王受天之命伐纣取得天下后总结,正是因为商人上下沉溺于酗酒,因此强大的商王朝失去天命被周征服,所以,要想坐稳天下,必须要控制饮酒。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于是,统治者便在承置酒器的案具上烙下中国第一个“禁酒”时代的印痕——名曰“酒禁”,用来控制饮酒。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货币

在经过上千年“以物换物”的传统后,青铜这类金属的出现使得货币的稳定流通成为可能,从最早的货币海贝,到青铜时代出现的仿农具的布币,仿工具的刀币,以及仿玉璧的圆钱,以及通行于整个封建时代的铜钱,均是青铜时代的产物。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其他生活用品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现藏于宝鸡周原博物院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4

青铜时代的礼乐文化

当青铜时代进入时期,中国人开始逐渐走出蒙昧,礼乐开始成为中华 民族的行为准则,殷商神秘的宗教(祭祀)慢慢淡出,官僚制度逐渐成型,这个时代为中华文明以及中国历史的走向奠定了基调。

这个时代的青铜器与此前最大的区别在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字,它们背后记录了那个时代或重大历史事件或社会发展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得以从历史记录中窥探那个时代民众的生活状态。

“利”青铜簋,收录于《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共有铭文4行33字,但却记录了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大事之一——武王伐纣,历史文物与《尚书》、《逸周书》等文献记载达到了互相补充佐证历史的目的。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在武王伐纣前,“簋”这种器皿已为贵族们广泛使用。 簋的形制多为侈口、深腹、圈足,呈上圆下方的形状。 因此,人们认为以它盛放黍(shǔ)、稷(jì)、稻、粱等食粮,不仅可以呈现丰收景象,更重要的是,上圆下方合阴阳学说中的“天圆地方”,利于国君弘扬“抱天守地,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

于是,从簋开始,大量拥有广口且上圆下方的青铜器被逐渐运用到祭祀上,以彰显使用者的身份、权力和地位。与之相适应的,在周王朝随后公布的礼乐制度中,青铜器的使用数量,也成了贵族明尊卑、别上下的标准。所谓“藏礼于器”就是这个意思。

如位于河南三门峡的虢(guó)国国君为诸侯中的公爵,按照礼制使用七鼎六簋,区别于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还有卿大夫使用的是五鼎四簋。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在周人的礼乐制度中,鼎、簋是“礼”的代表,而“乐”的代表钟、镈(bó)、铙(náo)等开始进入青铜时代。

其中最为著名的代表便是曾侯乙编钟。它是迄今考古所见最大、最重、音乐性能最完好的打击类乐器,出土时全套共65件,每件还表明了音标、音阶,从低音到最高音,音域跨越五个八度之多。铭文中“宫”一词的出现,证明了在战国初期,中国音乐史上就有了“变宫”之说,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当然,其他著名的乐器代表还有晋侯稣钟与西周师丞钟等。

晋侯稣钟,14只藏于上海博物馆

2只藏于山西博物馆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5

青铜时代留给中国人的遗产

随着冶炼等生产制造工艺的提高,以及铁矿石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铁器 逐 渐替换青铜器成为中国人生产、生活以及战争等环节的主要工具,青铜时代也逐渐消亡在时间的长河里。

1963年,一只锈迹斑斑的青铜器在宝鸡被当地村民在自家后院挖出;1964年,被卖至废品收购站;1965年,宝鸡市博物馆干部在废品收购站发现这只青铜器,并购回,确定为西周青铜尊;1975年,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发现青铜尊122字的铭文,将“中国”一词的出现大大提前至周代。

虽然当时的含义并非现在的“中国”含义,但随着历史演进,“中国”逐渐从“中央之国”转变为华夏文明覆盖之地的代称,中国人也成为了华夏民族共同的名字。

“中国”一词,可能就是那个青铜时代留给中国人最大的遗产吧。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参考资料:

  1. 李思达等,《国家宝藏:195件不能出境的文物》,国家人文历史,人民日报社,2022年

  2. 张昌平,主题演讲:《中国青铜器在海外的流传》,山西博物馆,2021年

  3. 张昌平,《中西青铜器与世界青铜文明》,中外文化交流,2019年

  4. 李伯谦等,《青铜器与中国青铜时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8年

  5. 杜乃松,《中国青铜器发展史》,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TOY次元的立场。

*文章版权归「TOY次元」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以及微信群

转载请联系后台

以上文物图片来源于网络,由作者提供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图片可【克隆】TOY碎片中的文章内容

这个世界是属于牲畜的

TOY的方式

连接世界万物

一个用于记忆与思考的玩具

www.toy.space

官网免费下载TOY登录器

想感受TOY的伙伴们

速来小程序体验版哦

TOY次元征稿启事

1.自然科学类、历史博物类、生物科技类相关原创文章

2.字数3000~5000,稿费300-1000元/千字

3.投稿方式: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