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清晨六点半,伴随着保洁阿姨“刷刷刷”扫落叶的声音,白洋湾街道宝邻社区5幢前的垃圾分类站前早已有两个忙碌的身影:擦拭垃圾箱房、清扫散落的垃圾,检查分类垃圾桶内是否有混装,一切就绪后,准时迎接前来投放垃圾的居民们。他们是黄兆伦、刘真苓夫妇,被宝邻社区居民热情地称呼为“创卫夫妻档”。每天晚饭过后,这对志愿者夫妻档还会在小区里“遛弯”,说是“遛弯”,其实更多的是“巡逻”,哪里还留有过点投放垃圾,便顺手拎进去。“就当饭后散步健身,只是随手捡个垃圾而已。一些人下班晚上班又早,可能就是扔垃圾会不太方便,就当邻居之间相互体谅一下吧。”黄兆伦说。

黄兆伦夫妇从事社区志愿者多年,一直身体力行致力于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从平安志愿者到“垃分”志愿者,小区内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和足迹。今年,在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始之际,居委招募分拣员和志愿者,黄师傅夫妻俩双双报名,在垃圾分类工作正式开始之前,他们夫妻俩又主动充当起宣传者的身份,由于宝邻社区老年群体较多,接受新信息能力差,因此只有通过上门入户一对一的宣传和指导才能让大家更了解清楚垃圾分类的工作。于是夫妻档先自己主动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通过参加社区培训以及跟着子女学习用手机软件查询垃圾分类目录,掌握熟练之后开始挨家挨户入门进行宣传。“大姐你看啊,猪骨头、椰子壳之类的大,不好分解,所以是要放其他垃圾里面的,不能放厨余垃圾的。”每次他们都非常耐心和细致地和一些年纪大的居民进行普及和宣传,为社区垃圾分类前期的宣传做出了不少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人参加志愿服务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把它当成了“事业”。每天早晚都准点准时值守在“垃分”的岗位上,夏去冬来,从短袖到棉服,红色的马甲却依旧不变的鲜艳。每当居民投放垃圾时,黄师傅和刘阿姨都要看上一眼,指导分错垃圾的居民如何正确进行分类,并用工具将错误垃圾放入正确的桶内,在垃圾桶边上一站便是两个多小时,投放时间结束之后又齐心合力将满载的垃圾桶拖进厢房、清点收集的垃圾桶数、清洁点位周边卫生,等待环卫收运车辆的到来,风雨无阻、烈日无惧。梅雨季的时候,刘阿姨的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无法长时间站立,轮到她值岗的时候,便从家里搬了个木凳,站不住了就稍微坐一会休息一下,一有居民前来投放就又立马站起来,黄师傅开玩笑说她是个“工作狂魔”,特别是为他人服务上必定尽职尽责,闲下来就会嚷嚷“浑身不舒服”。

那些看似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只要用心干下去,就会让人看到坚持的力量,刚开展垃圾分类的时候,面对一些居民的不理解和埋怨,黄师傅夫妇一直是带着朴实的笑容给予耐心的劝导,在这对夫妻档垃分志愿者的服务和带动下,管辖区范围内的居民们都被带动和感染,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和环境整洁程度也蒸蒸日上。黄兆伦夫妇的热心程度在小区内都是众口称赞的,2幢的独居老人傅建平师傅由于腿疾复发,半个月都在家休养下楼不便,黄兆伦夫妇得知此事后,每天轮流上门为他归拾垃圾并分好类打包投放,从不间断,直到傅师傅腿脚恢复能自行下楼。

更值得一提的是,黄师傅还没有退休,白天在厂里上班,每天在结束垃圾分类工作之后又赶紧上班去,下班之后匆匆吃完晚饭又继续“上岗”,有人问他累不累,身兼两份工作,一份还是没有报酬的,黄师傅却说,现在政府好,自己家里条件也跟上了小康的步伐,在吃饱穿暖之余,就想为社会做点事情,做志愿者虽忙却心理很快乐、很踏实,通过垃圾分类,也是在环保上付出一份绵薄之力,都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