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太极拳的“用意”,大家很自然的就会想起《十三势歌诀》中的内容“变转虚实须留意”、“势势存心揆用意”、“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等等。同时我们从《太极拳经》、《太极拳论》、《十三势行动心解》、《打手歌》等等太极拳的古籍著作中都能看到记录“意”的文字,基本上是从太极拳练和用的两个方面“技击”和“养生”来展开太极拳“用意”的描述。
怎么理解?怎么练意?怎么用意?这就需要大家知拳义、明拳理、晓拳术、练拳功。在老辈传下的拳谚中讲∶“内功拳首在练意”,““纯以神行,不尚丝毫拙力”,在《拳法刚柔篇》也讲∶“刚柔转换,全在用意”。我们都可以看出太极拳,主张以意为先,把意识作为首要的内容,以意识驱动肢体。
太极拳讲的“意”,我们简单地理解成意识和意念,大概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类似于“注意力”的“意识”,如《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记载的“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二是和“气”的内涵相似的“意念”的流动,如《十三势歌》记载的“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行功心解》记载的“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换虚实也”;三是如吴公藻著《太极拳讲义》中的《五行要义详解》记载的“意者,设想之谓也,以虚实之理,使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在杨澄甫《太极拳十要》中所记载的“用意不用力”的“意”,明中认为这就是太极拳的真“意”。
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行动受意识的支配,这是生理学的基本常识之一。每个人都会用意识来引导动作,先有意识后才有动作,太极拳的独特之处在于强化这种意识,引导这种意识。久而久之,使之成为人体本能的习惯性行为意识,而这就是太极拳用“意”的基础。
那么,怎样才能练出和使用太极拳中的这个“意”呢?一般都是从站桩的静和套路的动两个方面来练习。一是静站桩。通过练习放松意识和肢体的太极桩功,又或者是从太极拳的套路中随意拿出一个动作,用意念来驱动外形动作,摆好拳架姿势。摒除心中杂念,让身心达到虚静和松空。二是动盘架,在练习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时,要“以意领先”,让意念引导外形的肢体动作,使得内劲流贯四肢百骸。以意念放长击远,不仅能很快地将招式一通百通,而且在技击对战中能够做到想用就有。
在大家初学太极拳时,先做到拳架“势正招圆”。随着动作的熟练,再加上意识的配合练习。用“意”也就能逐渐丰富起来;随着太极拳招式动作的变化,让意识配合招式不断地深化,要求全神贯注,以意领先。后期尤其重视“全身意在精神”,即意在蓄神,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生焉”,“气至则劲生”,“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无时停滞”,久而久之,则太极拳内劲慢慢就练出来了,有了太极拳内劲,有了“意”习惯性反应,不管是在盘架还是在推手,或是对战应敌,都需“气遍身躯不停滞”,这样才能练出神经末梢以及皮肤的触觉感知能力和反应速度。听、拿、化、发的功夫才能得心应用,才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太极高境界。
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它的技击意义。盘架子时如果用“意”不到,那么实战时就会出现欲发不能或发而不脆的现象,要用意养蓄精神来引导动作。大家掌握一个方法:手随眼动,看哪里手往哪里,不要去想具体的动作,意想外三合地肩找胯,肘找膝,掌找脚。这样才能将意和技击的内涵练出来,在《太极拳讲义》、《太极拳体用全书》、《太极拳散手密诀》等太极拳著作中,都讲了一招一式的技击练法和用法。一则增强学练的兴趣,二则有助于更快地把握招式的劲力和劲路。如何把“意”和“招”有机地结合起来呢?只要我们认真明拳理练拳功悟拳义,勤加练习,就能体会到太极拳的“意”。
本文是明中个人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和理解,如果内容有不妥的地方,请各位前辈、拳友批评指正。希望大家练好太极拳的功法,掌握好太极拳功法的要领,身体越练越健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