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今年已核准10台核电机组,预计在未来5年将进一步扩大装机规模,保持每年6至8台核电机组的核准开工节奏,核能发电量也将大幅增加。预计到2035年,中国核电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将达到10%左右。”11月1日至4日,第23届太平洋地区核能大会在北京、成都两地同时开幕,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在致辞时表示。

欧洲能源危机叠加全球低碳趋势,凸显了核能特有的优势与开发价值。“我一辈子都在从事核能领域的工作。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从没有看到全球对核技术有像现在这样的浓厚兴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署总干事麦格伍德表示。

据国际组织相关研究报告,为达到减碳目标,预计到2050年全球核装机容量将达到现在的3倍。

新热潮:多国要积极发展核能

据了解,我国在运核电机组装机容量达5500多万千瓦;我国在建及已核准机组28台,装机容量约3300万千瓦。2021年,我国核电发电量4075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1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32亿吨。

据王寿君介绍,中国今年已核准10台核电机组。预计在未来5年间,中国将进一步加快扩大装机规模,保持每年6至8台核电机组的核准开工节奏。截至2022年6月,我国在运核电机组53台,在建核电机组23台,在建核电机组数量为全球第一。

“我们正在努力推翻此前关闭核电站的决定。”美国核学会主席史蒂文·阿恩特在大会演讲中表示。欧洲多国也一扫之前对核能的冷淡态度。“法国至少想要建6个大堆,英国也在加速发展自己的核电项目,荷兰宣布要建自己的首台机组。很多国家都开始真正地重视发展核能。”麦格伍德介绍。

“我一辈子都在从事核能领域的工作。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从没有看到全球对核技术有像现在这样的浓厚兴趣。”麦格伍德表示。他认为,为达到减碳目标,到2050年全球核装机容量要达到现在的3倍。

11月4日,海龙核科董事长戴金华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亦表达了对核能重要性的肯定:“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确保能源安全,是保障国家和人民生产生活、各项事业正常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核电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还不够。”

新应用:除了发电还可以供热、制氢

强大需求前景下,核电巨头们带来了诸多创新,这些创新将核电向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向推进。

“核能可以同时发电和供热,像风能、太阳能和水电这样的可再生能源做不到。”太平洋核理事会主席王志在会上介绍。

热电联产是核能项目未来的设计方向之一,它能够同时降低发电、用热两个领域的碳排放。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王丛林在会上介绍,热力占中国终端能源消费的45%,是耗能最大的领域,其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总排放量的40%。在中国,实现热力领域的低碳排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之一。

王丛林表示,未来不同输出温度的核反应堆可以和不同用热需求的工业相匹配,为后者提供干净的热能。比如,对于造纸、甲醇生产、石油重整等热源温度要求在200至440摄氏度的产业,可以对接铅冷快堆、钠冷快堆满足其要求。不过核能在热力领域的应用还在探索阶段,尚未实现规模化应用。

另外,氢能被视作未来的终极清洁能源,核能制氢亦是会上嘉宾关注的热点。

西屋电气有限公司亚洲区总裁刘信刚介绍,预计2050年全球对氢的需求量将是现在的10倍。西屋电气已与Bloom Energy公司达成合作,共同为核工业开发一种大规模高温综合电解制氢解决方案。

在谈及未来中国核技术发展路径时,王丛林也提到需要研发出高出口温度的超高温气冷堆,结合热化学或高温电解方式实现核能高效制氢。

新趋势:中国竞逐技术制高点

要达到以上核利用能力,以小型模块化堆和四代堆为代表的反应堆创新迫在眉睫。

据悉,中国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加快推进,部分技术已进行示范验证。石岛湾200兆瓦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于2020年实现并网发电;钠冷实验快堆已完成实验验证,并推广应用;熔盐实验堆已在甘肃武威开工建设;铅基快堆等新型反应堆关键技术攻关和工程验证也在全面铺开。

某券商电力分析师向记者表示,目前国内主要有6条在研的四代堆技术路线,其中高温气冷堆的商业化速度最快。未来不追求这些技术全部市场化,能有1至2种满足市场需求推广开来即可。下一步还会继续开发更安全的五代堆。

应用方面,核能供热开始由点及面铺开。11月1日,东北首个核能供暖项目在辽宁红沿河正式投运供热。此前山东海阳、浙江海盐核电基地已实现核能供暖。江苏田湾核电站正推进供热供暖事宜。

需求拉动下,全球核产业链配套亟待跟进。“提供核级设备的很多公司现在都已经退出行业了,我们要在世界各地打造这些基础设施以支持核能发展。”麦格伍德 表示。

目前中国正以大型核电集团拉动的方式强链补链。国家电投参会嘉宾表示,今年2月成立的“国和一号”产业链联盟目前已有24家单位签约加入,国家电投将积极与产业链的各家单位对接,将其建设成为百家单位联盟,共同推动行业发展。

11月2日,核电阀门行业上市公司江苏神通在投资者调研纪要中表达了积极预期:“未来(中国)每年若保持6至8台新核电机组获批建设,公司预计每年将对应新增核电新建项目阀门订单超过4亿元。”

对于未来要推广的四代堆,国内供应链能力如何?上述分析师向记者表示,高温气冷堆用到的设备国内都可以生产。 从投资角度来讲,中核、中广核这类核电运营商对核电利好的反应速度较慢,因为核电项目的建设周期长达55个月。相比之下,利好会更快反映在核电装备公司的业绩上。装备公司中,可以重点关注占核电站成本最高的主设备的生产商,以及虽不生产主设备、但订单受核电拉动幅度大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