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有关这句话的解释,我想大家还是比较统一的。其实这段话在我看来,也仅仅是需要去认真的看看,什么是“质”,什么是“文”,什么是“野”,什么是“史”,“文质彬彬”又是什么样子。

质,本意是抵押,用人或者物来做保证,例如《左传 隐公三年》“故周郑交质”。那么在这里我们要如何来解释呢,很多地方的解释是本质,这是使用的质的引申意。这样的解释呢,有些简单处理了,毕竟《左传》的作者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用字在很多方面是一样的,“质”在《左传》多次使用,如“黄池之役,先主与 吴王有质。”“以三公子为质”“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楚子闻 蛮子之乱也,与 蛮子之无质也。”其意思也很多,围绕人质,盟约,诚信,对象等等,我们把这些情形综合起来参考,其围绕的核心依然是“质”的本意,就是“用人或物来做保证”,所以“质”在当时应该是解决的“空口无凭”的局面。那么放到我们的身上,我们如何来解决“空口无凭”的局面呢,那就是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日常表现,我们所作的每一件事情,就是我们的“质”。

文,本意是纹身,纹饰,后来才引申出来文章,文采,文学等等。比如古人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这里的文,就是因为铜钱上有文字图案,所以一枚钱称一文钱。那么放在我们身上,“文”是如何体现的呢,是我们的“言谈”有没有文采,有没有文化,有没有才华,有没有才情。

野,野外的风景,郊外,引申为旷野,田野,偏僻之地等,又再引申为粗鄙,不受束缚等。

史,

本义是做事,引申义是史官,佐吏、历史、史籍、文辞等。《韩非子·难言》:“捷敏辩给,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等文章中,有关于“史”的意思多围绕文辞繁多,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有点“掉书袋”的意思。

那么“野”和“史”在“文”和“质”之间的较量中,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呢?

举个江湖打把势卖艺的例子:“光说不练,嘴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练又说,好把式。”

我们在生活中,会做很多事,说很多话。

质胜文则野“:会做事,但是自己做的事说不明白的,就无法很好的传授经验给后辈,这种能做好,但是说不上来的,就是“野”,所谓“野路子”就是这种,方法很独特,效果也很好,就是不成体系,无法教授于人。

文胜质则史”:道理说的头头是道,但是一上手,跟自己说的不一样,甚至很多都用不上,就是“史”。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么多,全给你装进去,你也装不下,但是都一股脑说出来,真的好用的,就是其中一部分的时候,就是“史”了。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见文质彬彬多么的重要,这是成为一个君子的前置条件。那么”文质彬彬“是个什么样子呢?

我们做的事,和我们与人交谈所说的话,相得益彰,做的事我们能说的明白,讲的话,别人也刚好能听懂有用。以此推广开来,应该就能文质彬彬了。

网络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