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是《诗经》名篇《秦风·蒹葭》的开头,诞生于先秦时期,距今约有2700余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个有着些许薄雾的深秋清晨,一位男子信步河畔。水中的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晶莹剔透的露珠在芦叶上凝结成霜花,平添一丝清冷。

吸引男子目光的并不仅仅是芦苇,顺着芦苇的方向,他的意中人就在河水的另一畔。

想要逆着流水前去寻她,可是道路艰难险阻、曲折难行。而意中人也仿似飘忽不定,那朝思暮想的身影一会儿在河水中央,一会儿在水中小洲,一眨眼又出现在水中沙滩上。

轻盈跳动,令人难以追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首诗意境空灵,像是隔着一层轻纱望月亮,梦幻般的美丽。

主人公惆怅失落的形象跃然纸上,即便时隔数千年,依然可以深深共情。

诗歌的魅力便是如此,穿越三千年悠悠岁月,《蒹葭》所带来的诗意浪漫亘古不变,将人们的瞬间感受定格成永恒。

无论何时何地,吟诵起这首诗时,我们就仿佛回到了那年河畔,看见了那片芦苇和那个曼妙的身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这不就是当年诗中的“蒹葭”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细致的纹理脉络,舒展自然的整体造型,眼前这扇门上所铸的芦苇形象逼真,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便是运用了非遗技艺“焚失法”所铸造出的写真铜艺作品《蒹葭之门》,它位于安徽铜陵铜官府,是由铜陵铜官府文化创意股份公司创始人、“焚失法”技艺传承人赵敏先生所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也正是铜陵铜官府挖掘传承了这项湮灭数千年的传统技艺。

其实说起焚失法,它与《蒹葭》还有另一层缘分——诞生时间。

据中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在其主编的《从铜官到铜陵:铜陵与中国大历史》书中指出,“皖南地区在商代即已出现此种工艺(焚失法),东周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反映了皖南尤其是铜陵地区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的高超。”

算来也有三千余年,在《蒹葭》诞生前,焚失法这项技艺便已被发明出来。

铜官府 · 焚失法作品 · 写真铜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官府 · 焚失法作品 · 写真铜艺

那么焚失法究竟是指怎样的工艺呢?其实说来也不难理解。

我们以青铜器的绳耳为例。古人在铸造的时候,会将一段麻绳裹上耐火泥去烧,在高温下麻绳变成了灰尘,去除灰尘后耐火泥中间形成了空间,再把铜水灌入空间,打掉泥巴之后就得到了一件麻绳状的器件,焊在青铜器的器皿上。

这种铸造方式就是焚失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收藏于铜陵市博物馆的春秋绳耳弦纹甗,其绳耳便是采用焚失法铸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歌可以定格人们所思所想所感,而焚失法则可以定格人们所看所见所触。

蒹葭苍苍,可是蒹葭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时间何其短暂。情感可以穿越三千年不褪色,而野外的蒹葭莫说三千年,怕是连三年都熬不过。

然而,如果以焚失法将其铸为青铜作品,其保存时间便可大大延长。试想一下在博物馆中见过的那些青铜器,不也有不少是与《蒹葭》同期的吗?由此可见,青铜作品与诗歌一样,经得住时间的打磨。

铜官府 · 曾侯乙尊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官府 · 曾侯乙尊盘

回溯历史长河,不难发现,焚失法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湮灭。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又找到了一种新的铸铜材料——蜂蜡,由此便逐渐替代焚失法得到推广,一直广泛沿用到今天。

然而焚失法所铸造的作品纤毫毕现,能够将物品表面的肌理纹路全部还原,达到一比一等比例完全一致,这是其他铸造方法难以实现的。

铜官府 · 写真铜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官府 · 写真铜艺
铜官府 · 写真铜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官府 · 写真铜艺

为了将焚失法找回,赵敏先生持续钻研十多年。

近年来,在国内青铜器研究专家、上海博物馆研究员谭德睿先生的指导下,经过反复实践和研读资料,终于复原了焚失法的铸造技术,并成功入选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铜官府 · 写真铜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官府 · 写真铜艺

在传承前人技艺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发展。

在铜陵铜官府的展厅内,一件件以植物为原型、运用焚失法铸造的铜工艺品摇曳生姿。它们不仅形态逼真,更蕴含了人生哲理与山水意蕴,这些便是“写真铜艺”。

铜官府 · 写真铜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官府 · 写真铜艺

写真铜艺让焚失法焕发出新生机,使这颗蒙尘2500余年的明珠得以重现光辉,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守正创新。

铜官府 · 写真铜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官府 · 写真铜艺
铜官府 · 写真铜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官府 · 写真铜艺
铜官府 · 写真铜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官府 · 写真铜艺

以湮灭2500余年的传统铸铜工艺焚失法,展现2700余年前传统诗歌《蒹葭》之美,这种梦幻般的搭配令人不由感叹,浪漫诗意不朽,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座取之不竭的宝库,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