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练习太极拳的朋友们,经常会听到“先求开展,后求紧凑”这句习练的要求,它出自太极拳书籍《十三势行功心解》。很多朋友们理解为在开始练太极拳和推手时,先要求姿势开展,动作幅度大,太极功夫加深之后,再行紧凑,把动作幅度变小。把“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放在外形的动作大小上进行理解,这种理解只是表面上的,与太极拳中真正的内容并不相符。

一个人的功夫,我们可以从拳架演练上得出一个初步的认识。像杨澄甫、李雅轩、汪永泉等太极大家的拳架,从外形上看都是开展大方的,从太极拳动作幅度的大小、韵味来看,都是开始练习不如以后练习的。我们从太极拳中的两个基本动作肱拳和起脚来说,刚开始练时身体协调性不够,肢体僵化,练习不得要领,且柔韧、协调及力量等较差,很难让动作做出大幅度形体变化?又怎么会开展得了呢?其实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不管哪种拳法都是如此,太极拳当然也不例外。随着功夫的增长,动作幅度自然逐渐伸展增大。因为梢节的开大,周身百骸就更加难以配合协调,这就更需要练习者更加努力地练习,如此功夫才能日益精进。
在明中接受太极拳的传承教学中有大圈化小,小圈化无的说法,其实就是先求舒展,后求紧凑的一种形象的说明,刚开始练习太极拳时,身体僵硬,筋脉没有弹性,这个阶段需要通过开展位伸把四肢百骸拉伸开,将经络畅通后让身体气血翻腾,这个时候再将四肢百骸收回,气血回归体内,以身领手,以气运劲。以意引梢。这就是大圈化小圈、小圈化无圈的内涵,明中认为这才是太极拳中“先舒展、后紧凑”的正确解读。

太极前辈们对于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记载的关于开展紧凑的内容,除了以书籍来传承以外,更重要的还是言传身教,有的前辈先师对此的解读是:“开展者,动作不用力是也。紧束者,动作达到中心是也。",由此可见,这种对“先求开展,后求紧凑”的解释是∶“先求开展”,即先四肢百骸全部松开不用力。“后求紧凑”,就是最后把动作练到腰腹和丹田,做到行拳主宰于腰。因此我们对太极拳理论的理解应从内在、从意念上着手去领悟。

在功夫练上身后,不管是练拳还是推手时动作都要小。用时身形一紧,微微一动人已跌出,动作幅度极小,但在平时要多练。练时形体要大幅度。打拳时,四肢放长,肢体动作怎么难就怎么练。在推手时则全方位的收缩,与对战方贴靠接触,只有肢体收回才能积蓄和有效地利用力量。简单的话说就是手臂是直的打不了人,只有曲的手臂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击打的力量。
本文是明中个人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和理解,如果内容有不妥的地方,请各位前辈、拳友批评指正。希望大家练好太极拳的功法,掌握好太极拳功法的要领,身体越练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