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如何看电影?在当下这一时刻谈论电影,不免让人生起几分沮丧,看电影和做电影的人似乎共同陷入了一个难言的灰暗漩涡。

如何面对、理解电影的当代语境与处境?10月29日,影评人、策展人苏七七,电影《漫游》导演祝新,电影学者、公众号《映画台湾》主理人黄豆豆,作家萧耳共聚大屋顶,分享苏七七新作《湖中之云》背后的故事,从不同身份视角出发,讨论中国电影的“地域新浪潮”,也带领听众一起思考:电影栖居于何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难产的第七代&新生的地域新浪潮

这一场讨论的起点是当下电影界新生的地域性浪潮。中国电影的代际划分停留在第六代,第七代则成为时代的难产儿,消失在公共话语空间。苏七七说第六代以后难以再进行时间上线性的归类,新一批创作者不再有某代的标签,而是被从地域的维度归类。

她的新作《湖中之云》正是以中国当代电影的地域性为主题,从个体所面对的生存处境出发,在电影中跋涉,寻觅某种映射,寻觅共鸣和理解。她认为“地域性浪潮”的命名可能有些轻率,也并非必要,但命名本身具有着浪潮般的推动力,去推陈出新,共同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拍摄了《漫游》的祝新从导演的角度谈论这个问题。在2016年G20期间,祝新深刻感知到城市变革与其创作之间的关系,他所关心的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城市文明,是直接的生活经验。而与“某地新浪潮”这类有点宏大的命名产生的联系,于他而言,只是让电影人团结起来的证据和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祝新

当所有人都能成为摄影的主体,膨胀的个体差异导致时间线性的归纳无法被进行,而电影的生产分工也带来了对地域分类的质疑。但《湖中之云》中书写的相关影片,如《漫游》《郊区的鸟》的的确确在讲浙江故事,并且是以带有先锋实验色彩的电影语言来讲述。因而,对于新生的浙江新浪潮,电影学者黄豆豆认为它们一定是年轻的,是敢于用自己的电影语言去面对时代大环境的世代。

02

以个人生活与电影的某个交汇点为切口展开叙述

在谈及《湖中之云》的写作时,苏七七笑称这是一个被动的产物,是专栏邀约、编辑的推动,让她的想法“落地”。但她确实在尝试一种新的写法,她有意回避了学院式的学术论文结构,而采用了更为自由、弹性的文体,以个人生活与电影的某个交汇点为切口展开叙述。

黄豆豆和苏七七一样,同样在两种身份之间不断切换。一方面高校的体制需要他写作大量学理性的学术论文,另一方面公众号的写作则需要他更加符合网络用户的口味。他认为苏七七的写作有着自成一家的语言体系,总能用一些词汇,哪怕是她自己生造出来的某个词,精准地概括某一现象或群体,例如形容台湾电影的“泥泞现实主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豆豆

90后新一代导演在电影中表达的真实,往往并非是社会性的,而更多来自个人体验。祝新说他在拍摄时会有意保持自己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让生活保有一定的秘密,以此留存自己进行想象的空间。想象无法承诺解决现实问题,但却能通过解谜式的探索重唤个体对于每一分每一秒的生活本身的尊重和重新认知。

正是这样的创作方式使萧耳看到《漫游》中的杭州时会感到熟悉而陌生,并敏锐地捕捉到电影在空间上的表达力;也让苏七七觉得“他在生活的真实之中,好像能够非常轻盈地就进入到了生活中的某个谜”,恍惚在真实与幻象之间,打开生活更多的维度。这是电影的奇迹,是一个创作者能够捕捉到的非常有意思的瞬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萧耳

03

也许有些东西像日出一样就出现了

苏七七对新书最早设想的标题其实是“语境和处境”。导演们如何理解自身所处的语境并用电影来还原它,而影片又怎样呈现个体在这一语境中的处境?这是苏七七一直思考的关键点。

对于年轻一代的导演,她认为仍然可以从这两个关键词的角度去分析他们的影片,比如顾晓刚的《春江水暖》对于语境的丰富而多维的呈现。而祝新在内的一些导演更多地在形式上进行了探索,语感变得更加轻盈,在漫游中邂逅那些偶发的事物。轻盈和沉重并非价值观上的标准,只是风格上的偏重。

苏七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七七

苏七七认为创作是一种面对语境的力量,是非常核心的实践方法。她和祝新回忆起在西湖边的有些疯狂的电影创作,极简的团队,如同被召唤而来的镜头语言:在技术和资源都很稀薄的情况下,有些东西像日出一样出现了。

04

电影应该让我们成为共同体

近几年纪录片领域呈现繁荣之姿,祝新也在进行有关“词”的纪录片工作。千年前的宋词是一个melody,但这一旋律被高速地折叠到了一个小的平面纸片上。如何用自己的电影语言去重新打开它,在探索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祝新捕捉到了超越剧情片的“真”——“当风吹过你的脸庞时,你难免眯起眼睛”。

黄豆豆喜欢从对时代的叩问的角度来评判纪录片,那些能拍出此时此地此生,能拍出人物,尤其是小人物的处境的纪录片是相当了不起的。

苏七七的《湖中之云》中也访谈了几位纪录片作者,她认为创作者在记录和剧情之间是可以穿梭的,甚至可以得到不同的经验和体验,去推进另一类型的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语境和处境的角度来看,好的影片可以引导观众站在某个很好的维度去感知和观察,使我们所有人更能够有某种共情和共振,进而消除感受与理解上的分歧,达成更大的互相的理解和团结。

她以《隐入尘烟》为例。这部影片上映后引发了一些争议,片子呈现出来的“过分贫穷”的语境触及到了部分人的盲区,而人的本质是自大的,当他们的盲区被触及时,便会产生被冒犯感。但争议不意味着对群体的分化,恰恰相反,这些负面的评论说明《隐入尘烟》完成了揭露者的职责,为个体之间的沟通建立了前提。

苏七七强调,电影应该让我们成为共同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ABOU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