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 “黑暗神权的象征物” ,还是 “结构理性的代言者” 这样的评价对于哥特建筑而言都不免有失偏颇,想要客观的看待哥特建筑,我们也许需要认真地梳理一下整个欧洲建筑的发展历程,从更大的格局下来解答这个问题:【哥特建筑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01
欧洲建筑发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建筑给后世的贡献,主要是创造了三个柱式:
但是古希腊建筑只有外边看着好看,里面由于结构局限(柱子太多),空间性并不发达,经看不经用。
因为古希腊是城邦制没有中央集权,而且是泛神论,所以建筑尺度较小,精细,有人文主义精神。
02
古罗马是古希腊的脑残粉
但是古希腊建筑只有外边看着好看,里面由于结构局限(柱子太多),空间性并不发达,经看不经用。
不仅继承了希腊人的泛神信仰,甚至在建筑形式上也是一脸迷弟地把古希腊的三个柱式学(chao)习(xi)下来,并发展成了五个:
代表建筑是万神庙
从万神庙可以看出罗马建筑之于希腊建筑的一项极大的进步:除了外边好看之外,内部终于也能拿来用了。
除此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生产力的发展,罗马人发现了砖(砌块)的力学性质,由此发明了拱券结构。
另外,古罗马工匠比较会玩儿,把拱券和柱结合在一起变成券柱式,把券柱叠起来变成叠柱式:
相比于希腊人的勤于思考,罗马人能征善战好大喜功,故而南征北战开疆拓土 —— 打了胜仗于国家而言是件大事,总得纪念一下,所以出现了凯旋门、纪功柱、大广场等纪念性建筑:
图拉真广场
君士坦丁凯旋门
图拉真纪功柱
另,相比于希腊人的深沉内敛,罗马人生性浪荡,于是罗马时期出现了很多大型的以娱乐为主要功能的建筑,如角斗场、大澡堂。
罗马角斗场
古罗马的建筑成就影响及其深远,除了爱修澡堂子斗兽场什么的之外,他们还有一种公共建筑叫巴西利卡,形状中间高两侧低,功能包括元老院集会、法院开庭、听证会举办等等……简单来说就是用来开会的。
基督教早起传教就在巴西利卡里面开会,所以后来基督教堂的形制就从巴西利卡发展而来。巴西利卡平面演化出的教堂平面是个十字:
东正教是等臂十字 —— 希腊十字
天主教是不等臂十字 —— 拉丁十字
后来罗马帝国分裂了,君士坦丁大帝迁都伊斯坦布尔建立拜占庭帝国,信正教,产生了拜占庭式建筑,听起来伟大,但做法无非就是在希腊十字教堂上扣穹顶。但是穹顶是圆的,平面是方的,为了把它们衔接到一起,他们就发明了一个结构 ——帆拱: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帆拱示意
帆拱是个好东西,穹顶这玩意儿挺沉的,要是直接压在墙上,墙承受那么大的重量,估计受不得半点损伤,连窗户都开不了。但是有了帆拱,穹顶的重量压在四个脚上,就可以开窗户了呢(虽然根本开不了多大)。
拜占庭建筑的风格哺育了后来的伊斯兰建筑。
03
基督教借此成功上位
与此同时,西欧战火纷飞,基督教借此成功上位。基督教代表的是神权的利益,不再代表昔日罗马贵族的利益。贵族们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开始兴修城堡。(说到城堡这个事儿就比较有意思,听童话故事,住在城堡里的都是生活优渥的公主,实际上,城堡为了抵御攻击,防止打劫。墙都特别厚,窗户特小,而且都修在地势险要的地方,造成的结果就是,去城堡的路程就特别难,周围是荒郊野岭,城堡里面还幽暗狭长,不见天日,漏雨,潮湿,老鼠,臭虫⋯⋯再加上中世纪随地大小便的卫生习惯,居住体验可能比露宿街头还差)。
大约九世纪,西欧进入商业社会,十世纪,市民文化开始复苏,商业和手工业渐渐发展起来。手工业复苏了之后,建筑活动干些什么呢,毕竟是基督教会控制下的社会,所以修教堂。
当时的人们哪里懂得公共建筑要怎么盖,于是他们就从罗马时代的废墟里搬材料盖他们的建筑,风格自然跟古罗马一脉相承,史称 罗曼式建筑(罗马风)。
代表作:比萨主教堂
拱券 叠柱 壁柱,多么眼熟。
04
哥特
中世纪的后期,已经不是封建领主割据一方没事儿就打仗,教会权利鼎盛的时代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市民文化崛起了,商业社会建立了,法国国王为了能跟教会和封建领主抗衡,就得拉拢城市居民,于是,法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励志脸)
这个时候商业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修教堂已经不是为了宗教在修,而是为了城市在修,市民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这里体现的非常明显:“我们市的教堂必须最高!最屌!最漂亮!”
当然,市民的建造情绪高涨除了集体荣誉之外还有更多更本质的原因:“教堂漂亮,来朝拜的人就会多,来朝拜的人多,我们城市就会更有钱。”
同时,毕竟花心思花时间修建了这么浩大的工程,人们希望大教堂能够给公众使用,希望能够在教堂里进行公共活动,然而罗马风的教堂:
太沉重了,像个堡垒一样。完全没有办法满足这个新功能的要求。
于是,产生了Gothic--哥特式建筑。说到哥特式建筑很多人都会想到很多想要上天的尖塔,但其实尖塔在哥特建筑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重点,甚至有没有都行。哥特建筑在最开始的时候,工匠最最关注的点其实是大窗户。
之前的教堂,由于结构所限,窗户都开的特别小:
但是哥特式建筑的内部是有大窗户的:
这是因为哥特式建筑产生了一种杰出的结构形式,它(们)长这样:
【骨架券】通过【飞扶壁】把侧推力传递给了【墩柱】,原来通过厚厚的墙来承受侧推力现在通过杆系结构(框架)解决了。
酱紫墙的承重作用就被框架消解掉了,于是墙上可以随意开窗,再于是窗户面积变大,这其实使得建筑会变得,更世俗化一些。
另,这时的拱也由单圆心圆拱变为了双圆心尖拱:
从力学上来讲,这个做法非常聪明:
1.相同的直径尖拱可以做的更高。
2.尖拱比圆拱的侧推力小。
3.即使直径不一样,尖拱也能做成一样高。
教堂作为宗教建筑,本身就是禁欲的,巨大的,不合人体尺度的,才能让人从心理上产生敬畏感。尺度越恢宏敬畏感越强。即使是在哥特建筑之前,在资金和预算充足的情况下,肯定都会向着更高更大的趋势去建造,都想上天。只是哥特毕竟是代表了单一神崇拜的宗教,单动线和单一视觉方向必须要突出,所以向上的动势比较明显。
为了能开更多的窗子而发明了如此合理的结构形式,这表明哥特式建筑在表达宗教情绪的同时,是有高度的理性精神的。多年来被说成是愚昧黑暗的代表,实在是冤屈。虽说哥特风格到了后期走极端追求高尖塔,结果总倒,倒了修修了倒有点病态,常年维修费用也有点贵,但瑕不掩瑜,哥特式建筑依然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为什么说它有生命力呢?因为故事还有后续:
14世纪欧洲爆发了黑死病(那么不讲卫生不病才怪),死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在这场巨大的瘟疫中,对人们的心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为什么神无法救我们?这使得很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思想,催化了文艺复兴的发生。
这种新的思想便是:不信来世,尊重现世,以人为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