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马云说“对钱没兴趣”,让撒贝宁忍俊不禁,憋出内伤。
两年后,又一位身家上亿的商界大佬,说“对钱无所谓”。
这次,小撒没能憋住,在台上摇头叉腰大笑,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这位大佬,就是王传福。
(撒贝宁和王传福)
2022年9月,各大新能源车销售数据新鲜出炉,比亚迪以碾压之势,高居榜首,引领新能源乘用车市场。
今年前九个月,集团累计销量突破118万辆,同比增长249.56%,成为全球首家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破百万的车企。
王传福说,最早开始创业,只是为了摆脱贫困。
如今,钱早赚够了,自然“无所谓”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饥荒爆发,饿殍遍野。
俞敏洪回忆,小时候,在他的老家江苏,很多安徽人过来要饭,境况凄惨。
王传福没去要过饭,但童年照样辛酸。
1966年,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
身世悲惨程度,跟小白菜有得一拼。
他小学五年级时,父亲因病去世,初中没毕业,母亲又撒手人寰。
上头五个姐姐,早早嫁人在外。
底下一个妹妹,因家里太穷被寄养在亲戚处。
本来人丁兴旺的十口之家,最后只剩下哥哥和王传福相依为命。
父亲生前靠做木匠养活一家大小,日子从来没有宽裕过,更别提能有多少家产留下。
长兄如父,哥哥王传方只比王传福年长五岁。
读到初中,就早早辍学,担起家庭重任。
王传福几次三番想要跟随哥哥外出做工,却被坚决阻拦:
再苦再累也要读书,只有读书才是唯一出路。
王传福很争气,用学习成绩减轻家里负担,却不想,在中考时意外落榜。
那年,正是母亲去世的时候。
家中有丧,王传福缺考了两门课程,无缘中专。
那个时代,手艺远比学历吃香。
而且读完技校还包分配工作,对王传福这样的贫寒家庭来说,比读高中大学有用多了。
可惜,王传福错失了这次机会,只得进入县里一所普通高中,继续求学。
俞敏洪跟王传福有许多共同点,比如他们的父亲都是木匠。
俞敏洪8岁就能自己做椅子,如果不是母亲坚持让他高考了三次,得中北京大学西语系,可能他会成为一名出色的木工。
王传福遗传了父亲的动手能力,家里的收音机,被他拆了装、装了拆,鼓捣得不亦乐乎。
两人还都在初中毕业时,遭遇变故,差点无缘学业。
俞敏洪遇到特殊政策,规定家中只有一个孩子能上高中。
而姐姐已经占去一个名额,他只好回农村等待,两年后才迎来转机,备战高考。
王传福因为中专失利,差点又要弃学务工,被哥嫂做了好久思想工作后,才勉强同意继续读高中。
(王传福和俞敏洪)
如果那年母亲健在,王传福顺利考上心仪的中专;
又或者,他一意孤行,早早走上社会谋生,那么,就不会有今后技术狂人的用武之地。
在命运设置的十字路口,王传福幸运地选对了。
而下一个人生转折点,由不得他选。
1978年,未来四川首富、通威老总刘汉元,被水产学校录取,一头雾水。
他原本填的是自己感兴趣的电力学院,怎么成搞养殖的了?
后来才知道,因为他接连跳级,此时年纪还不到14岁,读不了“普通”中专。
水产学校为了不让人才流失,特意给这批年少成才的半大孩子,开了个少年班,用心良苦。
本来有望成为电气大王的刘汉元,就这么阴差阳错,最后成了渔业巨头。
大佬们的发家成名史,似乎总是充满着各种意外,王传福也不例外。
在哥哥王传方和嫂子张菊秀的省吃俭用、日夜操劳下,王传福顺利读完高中,准备填报高考志愿。
别人家的孩子,在此重大时刻,都是七大姑八大姨齐聚一堂,出谋划策,但王传福只能跟自己头脑风暴。
因为家人不多,还水平有限,完全不懂。
思来想去,他填了第一志愿:合肥工大的无线电专业。
在七八十年代,这是类似于如今人工智能一样的超先进专业,前途无量。
但当他拿到通知书时,等来的却是中南工业大学的化学专业。
一个在安徽,一个在湖南,无线电和化学,牛头不对马嘴。
王传福跟刘汉元都懵了,扪心自问:
“咦,怎么对这个学校没啥印象?我填过吗?”
中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中南矿冶学院,其矿科专业享誉中外,有“矿冶黄埔”的美誉。
王传福到处翻书查资料,觉得这个学校也不错,没太纠结,接受了命运的调剂安排。
毕竟可以上学的农村孩子不多,能考上大学的,就更不容易。
1983年,王传福来到长沙,推开化学专业的大门,开始触碰财富密码。
大学四年,他全部身心都放在电池上,逐渐化身技术狂人,精益求精。
王传福曾说自己首先是个工程师,然后才是个企业家。
香港投资大亨王干芝形容他:“是我所见过的少有的专注的人。”
学成毕业后,王传福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攻读硕士,因表现优异,留校任职。
两年后,他再次高升,破格提为院里最年轻的副主任。
1992年,王传福26岁,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但在经济上还差点意思。
结婚时,因为没有新房,夫妻俩借住在出国朋友家里,有点小窘迫。
这一年,刘汉元辞去公职,下海创业,开启鱼霸王翻身之路。
王传福的逆袭机会,也正在来的路上。
九十年代,郭台铭的代加工商业版图,从台湾、海外拓展到深圳地界,成立富士康精密组件厂,继续赚取血汗钱。
王传福也在此时来到深圳,为国企效命。
研究院与南方企业合资成立比格电池公司,派遣他担当总经理。
彼时,大哥大手机横空出世,风行全球。
谁人手上能拿上这么一块大砖头,就是妥妥的权利与财富的象征。
大哥大内置的充电电池,自然也成为紧俏产品,市场巨大。
一台大哥大两三万,里面的充电电池能卖到两三千。
研究院有意分得一杯羹,乘势起飞。
王传福也洞悉到这场时代红利,打算好好大干一场。
但没干两年,他就辞职走人。
合资公司的矛盾火力,全部集中在王传福身上。
他两头难做人,索性扔了铁饭碗,自己创业吃独食。
当下日本各大企,出于环保考虑,宣布退出镍镉电池市场,专攻锂电池,为王传福留下大片红利空白。
但红利不是谁想吃就能吃的,王传福技术自备,最差的还是钱。
当年,郭台铭靠妻子向娘家借来的70万,挺过危机,赚到第一桶金。
世代家境艰难的王传福,该从哪里筹得启动资金呢?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王传福前有亲哥照料,后有表哥富豪,运数不是一般的好。
吕向阳,比王传福大5岁,正儿八经的自家表哥。
(吕向阳)
同王传福一样,吕向阳也是农民家庭出身。
没读过几年书,16岁时就离开学校,闯荡江湖。
他先是在中国人民银行安徽分行工作,后来基因躁动,抛下一切,南下广州、深圳、香港干事业。
他触足贸易、房地产等行业,混得风生水起。
1995年,他玩起变幻莫测的资本游戏,创建融捷投资集团,眼光一流。
正在这个时候,穷亲戚找上门,开口就要250万。
换作是你,给不给?
吕向阳若是不给,恐怕今天广州首富的位子就轮不到他。
在此之前,王传福曾跟后来夸他“专注”的投资大亨王干芝谈过合作。
虽然王干芝看中他,但所在投资公司却瞧不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小子,联名拒绝。
王传福骨气硬,第一次融资就吃了闭门羹,此后再也没见过其他创投人,这才轮到吕向阳捡到大便宜。
王传福拿到表哥大方掏出的250万巨款,感动不已,给予其13.1%公司股权。
在最低谷抄底投资,以250万换来如今身家千亿,吕总这笔买卖稳赚不赔,喜提“中国巴菲特”的美名。
1995年2月,王传福的工厂在深圳布吉开张,二十几个员工,两千平米厂房。
规模不重要,技术是王道。
从一开始,王传福给自己的事业定位就很清晰:技术为王。
他称“技术就像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
他自己动手发明创造了一些关键设备,把生产线拆分为多个人工环节,用廉价人力代替昂贵机械。
一条能生产三四千个镍镉电池的产线,日本大厂投资千万。
但在王传福这里,几百万足矣。
越是对机械要求高、投入多,人海战术就越有优势,还能通过培训员工随时微调零部件,方便灵活,大可不必花钱换设备。
他带着200万去日本老牌电池大厂三洋集团买除湿除尘设备,结果人家开价2500万,超出预算十多倍。
没办法,技术都是逼出来的,买不起,就自己造。
王传福做了一个装有微型除尘设备的小玻璃箱,留两个孔,让工人用两只手伸进去安装电池,照样达到相同效果。
凭借40%的价格差,公司很快出圈,打败一众老牌大企,拿下台湾制造商大霸本来要给三洋的订单,高调起步。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袭来,全球电池价格下跌20%-40%。
这对许多利润微薄、靠量走货的企业来说,等同灭顶之灾。
而王传福的公司不受其害,反得其利。
在一片哀嚎声中,它靠低成本优势,业绩增长90%,收割一大批订单。
飞利浦、松下、索尼,纷纷抛来橄榄枝;
摩托罗拉30%-40%的手机电池业务,也交给比亚迪生产;
爱立信、诺基亚等大客户,接连抱以青眼,寻求合作。
短短三年,公司业务每年增长达100%,销售额过亿,镍镉电池抢占全球40%市场,坐上国内龙头老大宝座。
2002年7月,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当年年底,销售额再创新高,达25亿人民币。
王传福首次进入《福布斯》富豪排行榜,身家估值1.5亿美元。
半年后,王传福说出这么一句话:
“我们很快就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电池商,但这个行业就这么大,而我们还满腔热血。”
于是,在所有人的惊讶与反对中,王传福掌舵转向,义无反顾奔向汽车领域。
2003年4月1日,王传福以2.69亿真金白银收购秦川汽车公司,成为继吉利集团后,中国第二家民营汽车企业。
买完汽车后,集团股价火速掉落三分之一,好大一个愚人节玩笑。
内部员工不理解,外部股东不满意,用血淋淋的数据向王传福施压。
王传福不为所动,买来五十辆丰田汽车,大卸八块,一辆辆拆开研究,从模仿起步。
不少人揶揄他这就是赤裸裸的抄袭,但王传福认为:
一种新产品的开发,60%来自公开文献,30%来自现成样品,5%来自原材料,自身研究成果实际上只有5%。
所以,站在巨人肩膀上取得的成就,照样是成就。
进军汽车赛道,王传福蓄谋已久。
很早以前,他就着手汽车电池的研发。
从最早的镍镉电池到锂电池,不论是技术还是成本方面,都具备先天优势。
转型前,他物色过许多行业,最终定下“门槛较高”的汽车制造。
跟他英雄所见略同的,还有郭台铭。
一年前,王传福去郭台铭的工厂参观,交谈甚欢。
得知好友要搞汽车,郭台铭别具慧眼,非常看好,并提出共同控股,一起赚钱发大财,但被王传福无情拒绝。
郭台铭什么人?性格强势,个性高调,曾被随行记者形容为“伴君如伴虎”。
那王传福呢?虽然外表温文尔雅,但同样极有主见,自认有“一言堂”的专断。
一山不容二虎,王传福很清楚,要是跟这位与自己脾气雷同的仁兄共事,难保不打起来。
因此未雨绸缪,只合作不合体。
可没想到,几年之后,昔日未结对的伙伴,会成为对簿公堂的敌人。
2006年,郭台铭一纸诉状,将王传福以侵犯商业秘密的罪名,告上法庭,索赔500万。
因为就在王传福参观完郭台铭工厂没多久,就有四百多名员工离奇跳槽到比亚迪,并发现有传送商业文件的迹象。
同时,他发现比亚迪的代加工产线不断撞型富士康,有如复制粘贴。
郭台铭愤恨不已,执意讨回公道。
在他看来如此证据确凿的事情,却一波三折,迟迟没有官方下论断。
(郭台铭)
郭方提交的证据,上一秒还被认定为确实有大量非公知信息;
下一秒对方坚称,资料有被篡改的可能,没有价值。
郭方前脚说已经拘留王方创始人,次日,对方就回应,因证据不足,此人已被释放。
来来回回,好一出扑朔迷离的大戏。
其间,还有一位国际大佬无辜躺枪,因投资王传福,被郭台铭三连质问。
2008年,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给老朋友打电话,情绪激动:
“我们必须投比亚迪,王传福比爱迪生更厉害。”
巴菲特冷淡回应:“光凭这一点,不足以让我投资。”
过了一会,芒格又打过来:“王传福是爱迪生和比尔·盖茨的结合体。”
巴菲特坐不住了,派遣公司总裁索科尔前去考察。
王传福当着总裁的面,主动喝下一杯电解液,以证明蓄电池的无毒和可循环使用。
末了,他微微蹙眉,说“味道不是很好”,并递给索科尔一杯,被快速婉拒。
索科尔回来后,将王传福的壮举说给巴菲特听,并称赞他“魅力四射,不是闹着玩的”。
很快,巴菲特5亿美金的投资合同就飞过来,王传福却摆手不要。
拒绝理由是:给的太多,占股太大,不好管理。
巴菲特在一次采访中点名“批评”:有一家中国企业,我给他钱都不要。
最终,他还是妥协了,降价至2.3亿美元,买下王传福公司10%股份。
股神一出手,市场抖三抖。
连巴菲特都上赶着投资的公司,绝对物超所值。
十个月内,公司市值从最低时的6块多港币一股,飙涨至88.4港币/股,涨幅14倍,一举成名。
第二年,王传福以396亿元身家,成为中国最有钱的人。
就在王传福朝着首富宝座迈进时,死对头郭台铭也没闲着。
听闻巴菲特居然要掏钱给对手,郭台铭当即写信询问,连抛三个问题咄咄逼人:
1、你一直标榜只投诚信、长期经营的公司,为何要投“偷了我司商业机密的王传福”?
2、汽车领域很久才能赚钱,你用何种专业知识判断对方的潜力?
3、你敢不敢驾驶对方的汽车上下班?
郭台铭写的信,就像他跟王传福纠缠多年的官司,不了了之。
王传福没有那么多闲工夫回应不明指控,依然专心搞技术。
在鼓捣电池、代加工、汽车之余,他还跨界造了一回口罩。
疫情爆发之后,王传福集团上下22万员工,每人一天两只的口罩消耗量,成为大问题。
那时候,国内一天才生产两千万个,根本满足不了需求。
于是,技术控再次上线,从头到尾自己想办法。
他带领团队三天设计出图纸,七天造成一台口罩机,三周研发出最关键的滤熔喷布,实现自给自足。
之后,他跟政府部门合作,调集10万员工,把原来做手机、造汽车的车间腾出来50万平米,全力生产口罩,达到一天造一亿只的巨量。
国内形势好转后,王传福刚准备减产缩线,海外境况又不容乐观。
按照上面指示,他继续造口罩,优先供给外交友好国,国威远扬。
王传福的新产线,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三个月成为全球最大口罩供应商,是全国储备和出口口罩最多的企业,意外小赚一笔。
他个人也被评为“为抗疫做出杰出贡献”的全球二十人之一。
2022年6月,集团股价大涨,市值突破万亿,成为首个跻身万亿市值的汽车自主品牌,再度风光。
今年上半年,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成全球新能源车辆销冠。
曾经被群嘲为“土亚迪”的小公司,如今手握两万余项专利,控股上千家企业,真正实现了其名字的寓意:Build Your Dream(成就梦想)。
王传福忘不了以前去国外出差时,被海关刁难,非要他出示返程机票,以证明他会回来,而不会“赖着”不走。
他深受刺激,感觉人格被侮辱,顿生出自立自强的骨气,发誓讨回公道,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技术和力量。
现今,他做到了。
关注我@朱小鹿,阅读更多百万级爆文。
你好,我是朱小鹿博士,是90后,也是武汉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
主业一门心思搞科研,副业用零碎时间写稿。
用动人的笔触,写出走心的真实故事。
关注我@朱小鹿。或者点赞、评论、私信我,互相探讨学习,一起努力蜕变,成为更优秀的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