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翔子神话推理师,这一期又是突破性探索,这一期推理有点烧脑,朋友们集中精神跟上节奏。上一期我推了三星堆就在夏都所在地,那就有网友来质问,都说夏都在阳城,你为什么不敢说阳城。
呵呵,不是我不敢说,而是阳城并不是本质上的夏都。当初大禹在阳城接受封禅后,将此地封给了伯益作为其封国。所以阳城,只能称作大禹继位的地方,文雅一点说就是大禹初都。至于大禹为什么没有在当时的帝都继位,这中间有什么宫斗故事,我们稍后再说。
既然阳城是初都,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地理坐标,我们今天就来推理阳城在哪里。
文献里提到阳城,也叫阳翟,我梳理了一下与之关联的两个地理关键词“崇山所近”,“箕山之阴”。
崇山所近,好理解,意思就是阳城附近有高山,最明确指向的地理坐标是“箕山”,箕,读几乎的几。
那么,这个箕山在哪里呢?让我们回顾一下上期提到三星堆和夏都时,提到过他们附近有一条古老的洛水,就是出河图洛书的洛水。来自山海经中次九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洛水出焉。咱们顺着这条线索往下推理,洛水是石亭江的古称,石亭江发源于岷山山系的九顶山。显然,九顶山就是女几之山,也就是落水发源地。九顶山所在的《什邡县志》也更明确记载:九顶山,为洛水发源处。
说了半天,即使确认九顶山就是女几山,那和阳城所在的箕山有啥关系呢?有关系。
《南山经·南次一经·箕尾山》:“箕尾之山,汸水出焉。”
到这里,已经有很重要的关键词出现了啊。“箕尾山”和“汸水”。我们先说汸水,这里的汸就是指的九顶山所在的什邡。有两个文物为证:一是在什邡出土的战国“十汸王”青铜玺;二是雅安芦山出土的东汉《樊敏碑》山刻有“滨近圣禹,饮汶茹汸”的文句。流经什邡的水就是洛水,而山海经里提到的洛水出自岷山首山女几山。
到此,也可以得出结论,洛水就是汸水,发源于九顶山也就是女几山,也是箕尾山。
现在重要的聚焦点来了,其实不用我在推理,大家从这两座山名的读音和组合就基本能的出这就是阳城所在的“箕山”的结论了吧?如果这都还不够,我再给大家一个一锤定音的证据,字书《玉篇》明确记载:“汸水,出箕山”。
我把这句话翻译过来就解答了我们今天的推论:洛水,源于阳城所在的什邡九顶山。
我之所以判断九顶山附近是大禹初都,并不是仅仅基于箕山这一条证据,而是还有很多相关逻辑链条存在:、
1.大禹就出山地在九顶山附近40公里的汶川石钮。合理(另有说在距离九顶山50公里的北川禹里石纽村)
2.大禹治水地就在附近岷江流域。合理。
3.大禹治水成功后铸九鼎,定鼎九州。九顶山原名九鼎山,而且当地铜源极为丰富。合理。
4.大禹继位也受过河图洛书,洛水就在九顶山发源。合理5.
5.九顶山及周边有很多古遗址和石室、邛笼。而且尾、箕、女三字,都是二十八宿中的名称,可见,当地人文年代很古老。
6.在九顶山海拔5000米,附近也有很多高海拔群山,文献记载阳城在九顶山阴,自然能感受到“崇山所近”。
综合以上信息,所以我得出了大禹初都阳城,就在什邡九顶山附近的结论。以后要是挖出来文化遗址,建议可以往这个方向判断。
至于为什么说阳城只是初都,而不是夏都呢?那是因为舜当初传位于其儿子商均,大禹远离帝都偏安一隅到阳城,结果还是没有躲掉,一众铁丝非要跟到阳城拥立其成为了开夏之帝。至于后来是否还都于之前的帝都,这其中又有什么狗血故事那不在我推理之中。我只知道,阳城随后被分封了追随有功的伯益成为其封国,仅此可以判断,阳城并不是夏都,只是大禹初都。
好,我是翔子神话推理师。欢迎关注,更多史前神话真相会逐一浮出。再见!
(原创探索 抄袭必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