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5日至13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在湖北武汉召开,此次会议主题为“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苏州著名的“城市山林”特色,使其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典范。而当下,“园林之城”又迈向“湿地之城”,全市深入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谱写着城市水绿交融的新篇章。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千年前的一首诗词,生动描述了苏州人与湿地的密切关系。水是苏州的灵魂,苏州的历史就是一部“依水而兴”的文明史。2500多年来,苏州城市与湿地的羁绊跨越历史长河,与水的交融和共生已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滋养着城市的文明与发展,东方水城的美名赋予苏州独特资源优势和深厚文化底蕴。

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湿地城市是苏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为广大市民百姓,创造生态福祉的有效途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全市有重要湿地103个,总面积249770.29公顷,占自然湿地面积的93.4%,数量和监管比例全国地级市第一。自然湿地保护率从2010年的8%提升至70.4%;2021年,苏州自然湿地保护率位居全省首位。

依水而兴,打造江南特色鸟类天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秋高气爽,正是江南好风光。走进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绚烂秋色扑面而来。蓝天碧水,湖光山色,飞鸟流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就在眼前徐徐展开。该湿地公园坐落在“中国刺绣之乡”镇湖,2011年成为国家湿地公园,也是首批国家级湿地公园。公园占地230公顷,其中湿地面积163.3公顷,湿地率达71%。湿地公园由大片鱼塘改造修复而来,是太湖流域退渔还湖的成功典范,公园构筑的生态浮岛为鸟类营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发现野生鸟类158种。

这样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在苏州共有6个,分布于三区两县(市),在苏州湿地区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各个湿地公园还各有特色。位于苏州吴中区太湖度假区的太湖湖滨湿地公园,湿地率高达94.83%。作为典型的湖滨湖泊湿地,公园内芦苇密布,水质优良,5.5公里芦苇组成的湿地岸线,成为减缓蓝藻密度的天然“屏障”,又紧临渔洋山等山体,多样化的栖息地吸引了多种鸟类。公园发现野生鸟类198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已连续多年在此栖息,且数量逐年增加。

而天福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昆山市花桥经济开发区北部,湿地率达63.62%,是以永久性水稻田为主体的湿地生态系统。公园积极探寻湿地保护与农业生产和谐发展新路径,实施的栖息地修复以及“四季水田”项目成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名单。公园发现的野生鸟类种数已达210种,是苏州市单位面积鸟种数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同里湿地公园位于吴江区同里镇东北部,相邻千顷碧波的澄湖和白蚬湖,公园占地972.18公顷,其中湿地面积830.33公顷,湿地率达85.41%,公园内湿地与森林交错而生,生境类型丰富,园内发现野生鸟类数量已达228种,是苏州市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湿地公园。

物种丰富,鸟类品种的不断增多,正是湿地建设、保护管理的一大显著成效。过去,人们对湿地保护的认知不够,围湖造田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湿地功能退化。经过十几年来的针对性治理,水岸带生态恢复工作持续推进,逐步恢复了河流沿岸的自然状态,水岸过渡带与其上的植被状况得到极大改善,逐渐建立起了水岸带植被缓冲保护区,鸟类的自然栖息地增多,有效地提升了生物多样性,湿地的功能也不断恢复。

鸟类天堂也是人的天堂。在国际湿地城市创建中,苏州打造出更多更优的绿意空间,打响了湿地宣教特色品牌,惠及更多市民群众,不断提升着百姓的生态福祉。比如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在全市选择合适的地点,开展不同的生态修复措施和科研监测模式试验,布局具有自动环境监测设备,开展环境质量监测研究,并将成功经验推广应用,打造更多湿地生态亮点,提升现有湿地资源质量,用科学数据直观反映湿地城市创建带来的生态改善,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多休闲共享的绿意空间。

六个“率先”,创新独特“苏州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湿地资源丰富,有太湖、阳澄湖等400多个湖泊,长江、京杭运河等2万多条河流,全市自然湿地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作为享誉全国的江南水乡,苏州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进湿地保护和生态文明事业。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市深入推进湿地保护“苏州模式”,建成湿地公园21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8个,划定湿地保护小区87个,自然湿地保护率从2010年的8%提升至70.4%。已有12块湿地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水禽数量标准,全市鸟类种数增加了100余种,达到394种。2018年常熟市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2021年苏州市湿地站荣获“第二届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2021年苏州湿地修复案例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100+案例”。

苏州的湿地保护管理一直领先全省,乃至全国。去年,自然湿地保护率居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出台《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认定重要湿地103个,其中省级15个、市级88个,占自然湿地面积93.4%。在全国率先实现湿地红线与土地利用规划红线对接,完成红线落地上图,形成多部门共同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率先构建“天—空—地”三位一体湿地监管体系,每年对重要湿地和湿地公园开展湿地面积变化动态监测,对侵占湿地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制定占用湿地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规范验收手续,形成闭环管理。率先实施生态补偿政策,每年对171个湿地村、32个水源地村进行生态补偿,每年湿地生态补偿资金1.5亿元。率先建立太湖湿地国家定位观测站,布局100个鸟类监测区和20个水质监测区,长期开展系统化监测研究,全年采集数据达700余万条,逐步提升监测、预警和预报能力。全国率先设立“湿地好不好,鸟儿说了算”的考评体系,用鸟类生物多样性等生物考评因子客观反映湿地健康状况,形成了可评价、可量化的湿地考评指标体系,鸟类调查的频率、密度均位居全国第一,稳扎稳打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前进。

苏州创新“阵地+队伍+课程”模式,打造湿地自然学校品牌,创建11所湿地自然学校,全市湿地公园累计开展活动2000余次,受益群众约30万人次。同时,研发特色课程,编写科普读物和乡土教材,《苏州野外观鸟手册》荣获自然资源部“优秀科普图书”,亲子绘本《远远—湖滨鸭记》《幸运—林里故事》荣获第十三届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奖;结合学校学科教育,梳理“湿地+学科”课例200个,开展湿地课程70多期,开拓自然科普新发展路径。

早在2009年,苏州就成立了全国地级市首家独立建制的湿地保护管理站。苏州在湿地立法、资源监管等方面的显著成效为国家湿地立法起到了促进推进作用,国家林草局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专门来苏州开展《湿地保护法》立法调研,总结苏州经验。苏州不仅是《湿地保护法》先行先试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省率先出台湿地保护条例的城市。

对标国际,擦亮更优质生态名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作出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重要决策部署,对湿地保护工作提出更高标准和要求,各地各部门协同推进,国际湿地城市申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一是高位推动有实效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苏州市申报国际湿地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曹路宝任第一组长、吴庆文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印发《苏州市申报国际湿地城市工作方案》,制定8项主要任务,分解细化30项重点工作。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申报国际湿地城市动员会,为创建工作奠定了工作基础。

二是部门协同有进展

申报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召开全市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和培训会,开展现场调研,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形成湿地保护工作网络。各地各部门梳理形成科普宣教、保护修复、城市湿地和乡村湿地4方面亮点和成效,挖掘张家港世茂湿地自然学校、吴中区太湖生态岛、昆山市海绵城市创新示范基地等一系列典型案例现场,为创建工作奠定了资源基础。

三是认证指标有突破

在全省率先出台《苏州市长江经济带湿地保护与修复实施方案》,为全市湿地保护工作衔接《湿地保护法》做出制度探索;将湿地保护纳入正在编制的“十四五”国土空间规划,将自然湿地保护率纳入全市高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完成了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的重要指标,为创建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给苏州湿地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引。当前,苏州积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旨在推动更有效地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让市民百姓更多地享受生态福利。

下一步,创建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保护优先,筑牢城市生态基底

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按照“多规合一”总体要求,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推进全市湿地保护规划修编,重点打造长江沿线、太湖周边、水乡湖荡等重点片区,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保护。加强长江、太湖、阳澄湖等重点区域的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编制重要湿地管理计划和预警应急预案,建设湿地智慧感知系统。推进湿地名录管理,实行湿地面积总量控制。强化湿地资源监督管理,严格湿地用途管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支撑。

基于自然,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充分运用“苏州智造”的技术优势和创新平台,给湿地保护插上技术的翅膀,引进先进湿地保护理念和湿地修复技术,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开展生态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试点,促进农田生态环境改善。探索开展人工湿地实践,在工业尾水提标、城镇河道治理等领域推广应用,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强栖息地修复,利用复层围堰、生态浮岛、多塘复合等技术,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

人民共享,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积极打造更多湿地生态亮点,不断提升现有湿地资源质量,建设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场所,发挥不同类型湿地的生态、旅游功能;推动各部门形成湿地保护宣传合力,创新形式、深挖资源,开展多角度、多渠道、深层次的宣传,提升市民群众湿地保护意识;推动公众体验,创新志愿者与自然科普教育融合发展模式,开展“湿地科学家养成计划”系列活动,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志愿者制度及服务体系,组织公众积极参与湿地保护,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更多美丽苏州保护成果惠及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