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形成著名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这一撞不仅终结了恐龙长达1.6亿年的统治,也开启了人类崛起的时间线。不止这一次,地球诞生至今的5次生命大灭绝可能都与小行星有关。科学家逆光发现最具威胁小行星,这一发现意味着什么?我们抓住救命稻草了?如何驱散小行星撞地球的阴霾,保障人类安全?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科学家发现,地球上5次生物大灭绝可能或多或少都与小行星撞击有关。这些小行星直径一般都超过1公里,大的甚至超过10公里。它们要么在地球时间尺度上快速消灭恐龙,要么间接导致地球生物大灭绝。人类要想在地球长期安定的生存下去,必须小心这些“行星生命杀手”的背刺!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在太阳系中拥有大量小行星,它们大多存在于太阳系边缘的柯伊伯带和奥尔特星云中,很少一部分大约50万颗处于火星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极少数在内太阳系中。内外太阳系以小行星带为界。远道而来的小行星,彗星,陨石,有木星这个大号守门员,负责防卫清场。内太阳系的小天体由月亮负责抗揍,看看月球背面那密密麻麻的陨石坑,我们就能想到月球为地球挡下了多少撞击。地球最后的防御系统是稠密的大气层,大多数直径在25米以下的小行星都可以在大气层中燃烧殆尽,大于这个尺寸就会直接撞击地表。特别是直径大于1公里的小行星,对地球造成的威胁最大,堪称“行星生命杀手”。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我们现在发现最多的对地球有威胁的近地小行星绝大多数都是背光的,大约有2万多颗,其中具有潜在危险的有2263颗。逆光发现的小行星算上近期这3颗,也只有25颗。其中两颗轨道安全,而直径1.5公里的2022AP7是过去八年来发现的对地球构成威胁的最大潜在物体,妥妥的“行星生命杀手”。这种杀招就像剑客利用刺眼的太阳光,在你看不清的一瞬间形成杀招,让你猝不及防,即使护住主要部位,也很难逃脱被重创的结果。2013年在俄罗斯上空意外爆炸的流星,就来自人类的观测盲点。它借着太阳强烈炫光的掩护冲入地球大气层,让天文学家们大吃一惊。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背光小行星比逆光小行星更容易发现。这就像我们睁着眼看大太阳,碳基眼球根本不适应这种炫目的强光。望远镜也是同理,轻则炫光过曝,重则烧坏精密元件。在天空中的哈勃、韦伯都不敢正眼看太阳,看了必坏。 那么科学家是怎么发现这3颗小行星的呢?它们创造了哪些第一呢? 一个国际团队使用安装在智利美洲天文台望远镜上的暗能量相机(DECam)进行暮光观测,发现了三颗近地小行星(NEA)隐藏在地球和金星轨道之间。这是一个非常难以观测的区域,因为太阳强光经常干扰望远镜的工作。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逆光寻找小行星是一项艰巨的观测挑战。天文学家每天只有早晚两个短暂的10分钟窗口,观测地球轨道内区域,并且要小心太阳强光形成的明亮背景天空。另外,此类观测非常接近地平线,地球大气层在这里变的更厚,可能会进一步模糊扭曲观测结果。还好暗能量相机(DECam)够强大,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仍能发现这三颗小行星。它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宽视场CCD成像仪之一,使天文学家能够以极高的灵敏度捕捉大面积天空。如果天文学家捕捉到微弱的物体,则将观测称为“深”。在地球轨道内寻找小行星时,深空和广域观测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在这3颗小行星中,直径1.5公里的2022AP7最为危险,它的轨道和地球交汇,并且处于逆光中很难观测到。今年3月,它距离地球1亿公里,直到2027年3月才会再次接近地球,但距离依旧很远,发生碰撞的可能性很低。我们目前对2022AP7的轨道分析还不够精确,无法说明几个世纪后的危险。 另外两颗2021LJ4和2021PH27小行星,其轨道在地球轨道内,并相对远离地球路径,对于我们来说就更加不用担心了。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对2021 PH27特别感兴趣。它是已知距离太阳最近的小行星。因此,它具有太阳系中最大的近日点进动,这一广义相对论效应。并且在近日点,它的表面温度足以熔化铅。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发现地球轨道内小行星,除了找到可能对地球构成威胁的小行星外,这项研究也是了解太阳系中小天体分布的重要一步,能完善现今的小行星种群理论模型。探测这些物体还可以让天文学家了解,小行星是如何在整个太阳系内部运输的,以及引力相互作用和太阳热量如何导致它们碎片化。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11月2日,一颗直径740米,相当于地球最高建筑迪拜哈利法塔的小行星近距离飞掠地球。这颗编号2022RM4的小行星,以大约23.47千米/秒的高速度从地球身边飞过,距地球最近时仅225万公里。从数据上看它离地球很远,甚至超过了200万公里。但从天文学尺度上来说,仅有0.01536天文单位,已经很接近地球了。研究认为,一般近地点距离在748万公里之内的小行星,都具有潜在危险,所以这颗小行星惊出科学家一身冷汗!如果它砸向地球,形成的陨石坑比5万年前形成的巴林杰陨石坑还要大。NASA已将它归类为近地天体(NEO),并将持续追踪。近地天体一般指的是彗星、小行星,被附近行星的引力推入轨道,使它们能够飞掠地球附近。彗星最初形成于寒冷的外行星系统,如柯伊伯带、奥尔特星云,主要由水冰和尘埃颗粒组成。而大多数岩质小行星形成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较温暖的内太阳系。还好2022RM4没有撞向地球,要不我们又要凌乱了。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如何驱散小行星撞地球的阴霾,保障人类的安全? 人类首次小行星撞击试验成功了,但结果超出NASA科学家预测的25倍,本来该几秒的时差,增加到32分钟。这可是离了大谱了,这颗被撞击的实验小行星直径仅有160米,相比那些动辄1、2千米的怪物整整小了一个数量级。以地球科技现有的观测水平,很难提前几个月预测小行星将要发生的撞击。要是遇到逆光杀来的刺客,我们很大概率只能硬抗背刺。 幸好地球很大,大气层够厚,小一点的陨石尘埃伤不到我们分毫。即使再大一点,直径100米以下也不用恐慌,完全做不到群体伤害,只能伤到很小的一部分,那就看谁运气不好了。目前我们观测跟踪的都是直径100以上的小行星。 我们要想在地球上安逸的生活,未来至少要做到两点。 首先,要能先看到并准确预测威胁。这就像兵法中百战百胜必备的条件之一。 其次,拼命发展科技,把拦截或撞击成功率,至少要提高到90%以上吧。不能和预期相差25倍,这种结果可能会更糟。 最后,就像“独行月球”中描述的那样,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全军出击。跟丫拼了,兴许还有条活路。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愿世间安宁美好常在,不用天天提心吊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