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三联村,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村庄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水天一色的明镜荡宛若锦带

缓缓绕过金村、顾村、双娄里

三个自然村

滋养哺育着世世代代的三联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联村

三联村地处锦溪镇西侧,全村区域面积2.86平方公里,形似一枚吸附水岸边的田螺。俯瞰整个村庄,5条蜿蜒的小河将村子分成大小不等的地块,王家浜、双娄里、蜻蜓港、金家娄、金村、顾村6个自然村沿河道分布,村民枕水而居,一派典型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逢天气晴朗的周末,三联村双娄里的机耕路上总会传来一片欢声笑语。一群城里来的孩子,在老师、家长的带领下行走乡野间,感受四季更替、了解农作物生长、体验耕耘辛劳、领会丰收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联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吸引许多农旅类企业、亲子教育机构来此开展农耕体验活动。”村党总支书记王英介绍说,三联村有1520亩水稻种植基地,每年金秋十月,水稻成熟之际,昆山益点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都会与村里共同举办“稻田季”系列活动,通过水稻研学,用数学建模思维,计算每户家庭一年食用所需的稻田面积,让孩子们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沉浸式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开展期间,村里就变得热闹起来。”王英说,村民们会提前准备自制的糕点、团子、粽子、熏毛豆等土特产,在机耕路上支起“摊位”售卖,引得大家纷纷抢购。村里孩子也会一起参加体验活动,与城里孩子沟通交流,结下深厚友谊。“场面跟赶集似的,充满了浓浓乡土人情味。”王英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联村肥沃的土地孕育了优质的农作物,也衍生出地域鲜明的特色文化。在三联村王家浜,有一支平均年龄70岁的“婆婆舞龙”队,每逢喜庆日子,婆婆们身着自己制作的水乡服饰,跳起代代相传的“婆婆舞龙”和打连厢舞蹈,祈求风调雨顺、作物丰收。“我都72岁了,依然活力十足、乐在其中。”“婆婆舞龙”队成员陆雪妹说。“‘婆婆舞龙’对于三联村来说,不再只是传承下来的一种习俗,更是丰富村民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当地农文旅发展的一项有益活动。”王英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沿着明镜荡向西骑行,屋舍掩映间,一家名叫“Circle coffee”的咖啡店,在宁静的村庄旁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三联村第一家咖啡店,店主袁晶晶也是第一个回村创业的本地青年。“因为咖啡店开在金村村口,所以村民们更爱叫它‘村口咖啡店’。”袁晶晶笑着说,她从小在明镜荡边长大,对这片清澈宁静的浅水湖有着深厚的感情,近年来,三联村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随着明镜荡环湖公园的改造完成,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休闲赏景、踏青骑行,由此便使她萌生起要把更多人带到这里喝咖啡、看美景的冲动。“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我一样回乡创业,一起把风景变成财富。”袁晶晶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乡韵绘就诗画田园,是三联村一直秉持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在锦溪镇三联村205县道边的自然村,因村内河流形似蜻蜓而得名蜻蜓港。村里充分挖掘历史人文、传承乡土文脉,围绕“生态+科普”的思路,将科普功能、文艺表达、趣味景观、品牌营造融入乡村建设,让这里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蜻蜓港科普墙生动诠释了‘乡土’与‘文脉’的相生相融,江南式的白墙与水墨风格写实画作相邻相生,在进行科普的同时点缀了风景。”王英说,未来,蜻蜓港还会将更多“蜻蜓”元素融入进乡村建设,让每个角落都成为兼具趣味性与科普性的自然乐园,让游客感受党建引领下的农村“慢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内生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融媒体记者 | 管胡雯

供图 | 袁新宇

综合 | 昆山旅游度假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