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遗融合文创产品,淄博城市品牌不会发展不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品缺乏特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误读式开发的倾向。部分景区无论是不是地区特色,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搬入景区,如现在随处可见的扎染体验区,不管地区是否有扎染,都将其生搬硬拽到景区,混淆了地域文化特色。

旅游纪念品设计作为一种商业活动行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理应符合市场需求,但部分自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单位为了迎合市场与消费者需求,主观设计产品脱离了其本身的文化内涵,甚至呈现出低俗性、功利性、失衡性等特征。

许多产品应有的文化特色图案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却是或普通或低俗的内容。

比如无论在哪个景区,都会出现剪纸的纪念品,内容上五花八门,甚至有自称非遗传承人的商人现场剪纸,内容让游客们自主选择,这样的旅游纪念品缺失了当地特色。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获取商业利润,让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误解,此行为非常不可取,产品更是无法代表地域文化。

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缺乏纪念意义和价值。淄博旅游纪念品市场管理混乱的问题较为突出,如价格便宜的劣质品与价格超出游客心里承受能力的纪念品占一定程度的比例,而原本一些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纪念价值的旅游纪念品,由于生产商在制作时已经很少考虑制作美感,转而主要考虑的只是如何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收入,这就使旅游纪念品的质量越来越差。例如淄博市场上常见的陶瓷杯,景区售价甚至低至五元左右,陶瓷茶具、餐具一套的价格低至十元到二十元。

低价格必然意味着低成本,一昧的追求低成本、低价格导致了其质量上的下降,丧失其作为纪念品的本质价值,无法满足绝大多数游客对于购买到价位适中、质量较好的旅游纪念品的需求。

声明:本文部分素材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